近日,新華社記者調查發現,隨著微博、微信等平臺的發展,八字、佔星、紫微鬥數、塔羅牌等算命方式通過新渠道發展業務,與街頭擺攤的算命先生廉價且鬼鬼祟祟的形象不同,這些網際網路「算命人士」涵蓋男女老少各色人群.他們以老師自稱,公然在社交網絡上拉客,所謂諮詢費動輒千元起步.由於都是私下交易,他們沒有被納入監管,也不用納稅,而痴迷這種網絡算命的消費人群,即便是發覺自己被當成了韭菜,也很難拿起法律武器來保障自己的權益.
幾十年來,全社會為破除封建迷信付出了巨大努力,也取得了斐然的成績,可如今某些受過良好教育、見多識廣的現代人卻痴迷這些「洋迷信」,可見這場網絡算命的騙局亟需納入監管,給予打擊.一方面,加強網絡算命的監管,能夠使年輕群體認識了解網絡算命的本質,減少對網絡算命的消費投入,也有利於提高大眾對網絡詐騙的識別能力,杜絕由於網絡迷信活動造成的財產損失.另一方面,加強網絡算命的監督管理力度,能夠有效減少網絡廣告和垃圾信息,更有利於打造安全的上網環境,避免未成年人受到不良網絡信息的影響,保護他們的身心健康.
因此,立法部門要進一步推動相關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善,把網絡算命等行為納入法律管理範圍,明確網絡算命行為監管部門的責任.地方網信辦要加強網絡生態治理,通過官方政務公眾號或者政務微博,開設網際網路不良信息舉報渠道,鼓勵網民對線上的迷信活動進行反饋,著力淨化網絡環境.只有通過多方合力,才能遏制網絡算命的發展勢頭,淨化我們的網絡環境.(hzj5655391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