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域文化網 |ID:xiyurencom
西域奇趣文化、歷史、宗教、民俗。有品、有趣、有態度。
中高考歷史,教育研究。這裡只有乾貨。
「每天十分鐘,成為自己家庭的教育專家」。歡迎訂閱。
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最著名的一具乾屍,當是高昌王國最高的軍事將領右衛大將軍張雄的乾屍。墓誌上說他是「入籌帷幄,出總戎機」的人物。根據記載,貞觀初年,李世民統一全國勢在必行,張雄力主歸順大唐,維護統一。但是,高昌國王麴文泰一意孤行,劫持唐朝的商隊和使者,聯盟西突厥,與唐朝對抗,走上了分裂割據的錯誤道路。張雄屢勸無用,憂憤成疾而死,年僅50歲。這位唐初名將,身材魁梧,肌肉發達,他的大腿明顯向外分開,而小腿內收,當是將軍戎馬一生的寫照。後來唐朝平定了高昌叛亂,改高昌為西州,置於中央直接管轄之下。張雄的兩個兒子,都受到朝廷的重用。
1973年,在吐魯番阿斯塔那第206號墓中,出土了《唐故偽高昌左衛大將軍張君夫人永安太郡麴氏墓志銘》,用灰黃色砂巖刻成,邊長74.5釐米,表面塗成黑色,上面陰刻楷書30行,每行30字,文字工整,語言優美。名義上是夫人的墓誌,但若讀下去,就會發現其實記述的是他的丈夫張雄將軍的生平事跡。
阿斯塔那古墓群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三堡鄉、二堡鄉,西距吐魯番市約40公裡,南距高昌故城約2公裡。
阿斯塔那古墓群從西晉至十六國時期(約公元3~5世紀)開始,是三堡鄉(阿斯塔那)至二堡鄉(哈拉和卓)一帶居民的墓地,高昌故城及附近居民死後大都埋葬於此(其中一部分採用家族叢葬的方式),逐漸形成一片斷續相連的墓葬區,延續至麴氏高昌國時期(公元500~640年)和唐西州時期(公元640年~8世紀)。
阿斯塔那古墓群分布在阿斯塔那以北至哈拉和卓以東方圓10公裡地帶,東西長5公裡,南北寬2公裡。除已經發掘的四百餘座墓葬以及少量被盜掘、擾動者之外,其餘墓葬均未經考古發掘。
張雄(583—633年),字太歡,祖籍河南南陽,世居高昌,出生在高昌王國一個貴族家庭。祖父張務,曾任左衛將軍、綰曹郎中(總理政務)。父親張端,曾任建議將軍、綰曹郎中。他的姑母是高昌王麴伯雅的王妃,麴伯雅之後的高昌王麴文泰,是張雄的姑表兄弟。生長在這樣一個權貴世家,張雄的身份自然與眾不同,志文中稱讚他 「天資孝友,神假聰明」,他卻「不以地望高人」,「不以才優傲物」,「白面知兵,神機俊爽」,是名文武雙全的將才。
張雄生活在高昌王國後期,當時中原大地經歷了三國兩晉南北朝大分裂時代之後,重新走向統一。麴伯雅對此有比較清醒的認識,他先是與西域眾國王使臣前往甘肅張掖朝拜隋煬帝,又到首都長安生活了四年,還娶華容公主為妻。回來後嘗試在高昌進行社會改革,遭到頑固保守派的反對,發動政變,張雄率一支部隊隨麴伯雅出奔西突厥。六年之後唐朝建立,張雄率部反擊,平定了高昌政變,麴伯雅返國重登王位,以張雄居功至偉,任命他掌管高昌國的軍政大權。
麴伯雅身後繼位的麴文泰,一反父親所為,與唐朝對抗。他與西突厥聯合壟斷商路貿易,引起西域各國的強烈不滿。唐太宗李世民派人責問他,他竟然寫信說:「鷹飛於天,雉竄於蒿,貓遊於堂,鼠安於穴,各得其所,豈不快活!」公開表明各行其是,互不相干,你唐朝管不著我。他以為天高皇帝遠,唐朝沒有遠徵高昌的實力,企圖「阻漠憑沙」,割據一方。張雄深明大義,具有政治遠見,百般勸告麴文泰不要倒行逆施,但是得不到採納,還失去了信用,」規諫莫用,殷憂起疾」,遂鬱郁死去,年僅五十歲。
640年初(貞觀十三年底),唐太宗下詔以侯君集為交河道行軍大總管,率領大軍討伐高昌。唐軍先駐紮哈密,隨軍的將作大匠姜行本與能工巧匠們,在松樹塘利用天山中的松木,製造出一批攻城器械。此時高昌城流傳著一首民謠:「高昌兵馬如霜雪,漢家兵馬如日月。日月照霜雪,回首自消滅。」可知人心向背。麴文泰自知事態嚴重,在驚恐中竟一病死去。繼位的兒子麴智盛在唐軍兵臨城下,拋石機、衝車、雲梯的猛烈攻勢下,宣布投降。唐朝在此設置西州,設安西都護府(之後遷庫車)。這時距張雄去世已有七年了。
夫人麴氏是一個典型的賢妻良母,辛苦撫養大的兩個兒子張懷寂與張定和,長大後都在唐朝供職。定和早逝,而懷寂則參與平定吐蕃騷亂,與王孝傑將軍一起收復安西四鎮,為唐朝的統一大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與墓志銘一同收藏在新疆博物館的,還有張雄的屍骨,他生前體格魁梧,兩腿因長期戎馬生涯而變形。夫人麴氏死後被唐朝授予「永安太郡君」的榮譽稱號,以表彰張家兩代人對國家的貢獻。
另外,從206號墓中還清理出彩繪木傭和絹衣木俑七十多件,通過這些木俑可以看出高昌與中央王朝在政治、經濟文化的密切聯繫。
值得一提的是姜行本在哈密期間,留下了兩塊石碑,一塊在哈密以北的天山南山口峽谷中,過往的行人很容易看到它。它是一塊天然巨石,上面刻著「煥彩溝」三個大字,據考證是清朝將領嶽鍾琪的手筆。據熊懋奘《西行記略》云:「煥彩溝,舊名棺材溝,嶽威信公(鍾琪)改今名」。相傳,煥彩溝漢碑是一天然巨石,四方體,底大上略小,遠視像一口棺材,故民間稱棺材溝,寧遠大將軍嶽鍾琪於雍正七年(1727)駐軍巴裡坤,翻越天山進入南山口,迎面而來的卻是一口天然棺材停放道旁,是不祥之兆。故嶽公以諧音改為「煥彩溝』至今。在大字旁邊,細心觀摩可發現「唐」、「貞觀」、「姜行本」等楷書字跡;而在碑石另一面,還可發現「惟漢永和五年六月十五日」等隸書字跡。這塊巨石榮幸地鐫刻了漢、唐、清三個朝代的名人遺蹟。另一塊姜行本紀功碑又稱唐碑或天山碑,是姜行本在松樹塘時所立,一千多年後被運到山頂的天山廟,又遭兵災,棄之於野。現收藏在新疆博物館內。碑高1.8米,寬0.6米,文字共18行,滿行147字,字裡行間,透露出大唐風貌。
微信號:xiyurencom
回復「bye107」獲取,為了孩子,父母必備的【107本育兒電子書】
回復「bmd25 」獲取,茅盾文學獎(前7屆25本)
回復「bnbe42 」獲取, 諾貝爾經典文集(1901-2006共42本)
回復「思維導圖 」獲取,人教版七八九年級中考思維導圖。
菜單「歷史學霸 」中學歷史學習資源,持續更新中。
菜單「中考高考 」中考高考指導,持續更新中。
菜單「師道智慧 」中學教師指導,持續更新中。
菜單「國學經典 」 可查看《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增廣賢文》等全文及翻譯,並持續更新中。
西域電子書PDF1(25本),2(28本)獲取方法見本公眾號菜單「福利書屋」
持續添加中……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為了防止失聯,請加小編的微信:fany419,新平臺發布的信息會第一時間推送到您的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