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國皇孫帶200人出逃西域 建立了比金國還遼闊的近百年大帝國

2020-12-12 漢周讀書

01

公元1122年,金軍西進南下,準備給遼國最後一擊。

此前,面對所向披靡的金軍,遼軍被打得滿地找牙,疆域急劇縮水,五京只剩下了南京析津府(今北京西南)。

在這生死存亡之際,當時的遼國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拋下了危如累卵的國家和一眾契丹重臣,向西逃入雲中。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北宋趁自己的老鄰居落難之際,背棄了帶來百餘年和平的「澶淵之盟」,跑去和金國籤了個「海上之盟」,夾擊遼國,試圖收復燕雲十六州。

這就是當時的遼國所面臨的情況:南北夾擊,兵臨城下,皇帝西逃,命懸一線。

不過並不是所有人都已經放棄。

留守在南京的契丹大臣們,決定拼死一搏。

這其中,就包括本文的主人公——耶律大石。

02

耶律大石,字重德,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八世孫,通曉契丹文、漢文,擅長騎射。天慶五年(1115年)中進士,入翰林院。契丹人管翰林叫林牙,所以耶律大石也被稱為大石林牙。

這個稱呼幾乎與其本名一樣為人熟知,因為他是見於《遼史》記載的唯一一位契丹族進士。

雖然跟天祚帝的血緣遠了點,但作為皇親國戚,忠誠毋庸置疑,再加上能力出眾,文武雙全,大石深得天祚帝的賞識。

於是,他作為契丹族的優秀青年代表,歷任泰州刺史、祥州刺史、遼興軍節度使。

如果沒有意外,大石也許就會緩步高升,終成一代名臣,寫入《遼史》列傳之中。

但歷史最不缺的就是意外。

女真族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攪動華夏大地,給了大石一個血與劍鑄造的舞臺。

所謂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最終,耶律大石的故事被寫入了《遼史》本紀之中。

03

先從女真起兵說起。

公元1114年,完顏阿骨打正式起兵反遼。

剛開始,天祚帝完全沒有把女真人放在眼裡。但不久之後,阿骨打擊敗了天祚帝派去平叛的所有部隊,並於次年建立金朝。終於意識到問題嚴重性的天祚帝決定親率大軍討伐金國。

不過,天祚帝的發揮向來都是非常穩定的。

他大敗而歸,遼國五京之一的上京臨潢府(今赤峰市林東鎮)淪陷。

此時天祚帝定睛一看,遼國大地已是叛亂頻發,烽煙四起。雖然大部分最後都被鎮壓了下去,但已危及遼國的統治根基。到本文開頭的1122年為止,金人已經攻克了遼國五京中的四京,準備進攻僅剩的南京析津府。

而曾經的友好鄰邦北宋也不知道腦子進了什麼水,竟然完全不考慮唇亡齒寒的道理,決定與金人夾攻遼國。金人打遼人都不在話下,那打北宋呢?

天祚帝受不了了,堂堂遼國皇帝,怎麼能死在這呢?於是他率領衛兵五千逃入雲中(今大同)。

皇帝雖然跑了,可國家還在啊。於是留守南京的重臣們,擁立了耶律淳為皇帝,繼續抵抗,史稱北遼。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的主角耶律大石臨危受命,於白溝河大敗二十萬北伐的宋軍,解除了一路威脅,算是露了個臉。

然而不久後,新皇帝耶律淳病死,其妻蕭德妃攝政。本就搖搖欲墜的北遼,看起來更是希望渺茫。

而奇蹟,也確實沒有發生。

雖然再次大敗奇襲的宋軍,但南京最終還是被金軍攻破,北遼滅亡。

不過,耶律大石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天祚帝

04

逃離金軍之後,耶律大石來到天祚帝處,希望跟隨天祚帝繼續抵抗。

天祚帝仿佛完全忘了自己曾經拋棄國家和人民遠遁,理直氣壯地質問大石:

老子還沒死,你們怎麼敢立耶律淳?

大石更有底氣:

大敵當前,陛下你不能抵抗,拋下百姓自己逃走,我們就算立了十個耶律淳,不也是太祖的子孫嗎?總好過向他人求饒吧?

天祚帝自知理虧,赦免了大石。

而就在這時,附近的一些部落歸順了天祚帝,讓這位「中二少年」突然感受到了流淌在體內的太祖之血。於是他決定主動出擊,去跟金人掐架。大石拼命勸阻,卻毫無效果。

大石想通了,跟著這種小肚雞腸,智術淺短的人混,不是被他殺了就是被他給害死。更重要的是,復國怎麼可能會有希望呢?

審時度勢之後,大石率領二百騎兵連夜向北逃跑。他不想給天祚帝陪葬,他要為遼國保存實力。

而不聽勸阻的天祚帝結局又如何呢?

戰敗被俘,死於金營。

就這樣吧,使生靈塗炭,他難辭其咎,這是他應得的。

05

耶律大石不用想也知道天祚帝的結局如何。而他應該做的,不是一味逃跑,更不是自殺,而是保存血脈,光復遼國。

大石向西北翻過青山,渡過黑水,達到白達達部落,受到了禮遇以及資助。他發現,在遠離金國的地方,遼國依然有著一定的影響力。他繼續向西北進發,穿過了漫天黃沙,人跡罕至的沙漠,最終帶領著二百多人,找到了那個只聽過,沒見過的遼國西北路招討司所在地,可敦城。

由於遠離中原,又有大漠的阻隔,這裡駐守的遼軍並沒有受到金軍的進攻。可在遼國滅亡之後,他們就成了無主之軍,不知為誰而戰鬥。耶律大石的到來就像擎起了一面旗幟,給了他們方向。

是的,國家拋棄了我們,但是大石林牙來了。

於是,一路走來,經歷了九死一生的耶律大石,終於看到了希望。

他又聚攏了當地七州十八部的力量,以恢復遼國為號召,很快擁有了精兵萬餘人。他自立為王,按照遼朝的制度,設立官署。一支以復興遼國為使命的力量,在西北誕生了。

雖然站穩了腳跟,但一個重要的問題也擺在了大石的眼前:

可敦城並不適合長久的發展,可是要離開的話,該向東還是向西?

向東是故土,也是強敵。

耶律大石看著眼前剛剛積攢起來的力量,知道自己還遠不是金朝的對手。於是,他做出了一個對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的決定——繼續向西。

但他心裡很清楚,向西,是為了將來能夠向東。

出發,神秘而充滿機會的西域!

耶律大石西徵路線圖

06

大石首先取道高昌回鶻。他寫信給高昌回鶻的國王,極力表示自己的友好。此舉贏得了高昌國的信任,國王盛情款待了大石。

經過高昌之後,耶律大石率眾成功抵達了葉密立(今新疆額敏縣),並以那裡為中心,開始經營。這個融合了契丹族和漢族文化的外來勢力,迅速受到了當地各部族的擁戴。

中文 阿拉伯文歷史中對西遼的記載

公元1132年,在經過多年的苦心經營之後,耶律大石在葉密立稱帝。

採用突厥汗號,菊兒汗(眾汗之汗),以及漢族尊號天祐皇帝,改元延慶。西遼政權由此建立。

這個政權是遼國的延續,又被稱為哈剌契丹。

同年,耶律大石出兵高昌回鶻,兵不血刃,高昌回鶻便正式歸順了西遼。

兩年後,東喀喇汗國歸順,成為西遼的附庸。大石在其境內的虎思斡耳朵(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建都。而原先東喀喇汗國控制不住的康裡人和葛邏祿人也都向西遼臣服,西遼國力大增。

而實力的大增,伴隨的是翻湧的思鄉之情。

於是大石派元帥蕭斡裡剌率軍東徵金國。臨行還特地叮囑,要信賞必罰,與士卒同甘苦。

但事與願違,大漠仿佛是一道無盡的屏障,將西遼的軍隊死死地隔絕在了西邊。蕭斡裡剌率軍在漫天黃沙中前進了萬餘裡,卻毫無所獲,反而是「牛馬多死」,只好班師回朝。

耶律大石哀嘆,皇天弗順,這是命啊!

他終於明白,自己已經離家太遠,回不去了。

07

西遼的影響力不斷向西,漸漸威脅到了當時西亞的霸主,塞爾柱突厥帝國。

於是,兩強相爭之勢逐漸形成,一場改變中亞格局的戰爭即將到來。

先動手的是塞爾柱王朝的蘇丹,桑賈爾。

不可一世的蘇丹動員伊斯蘭諸國,集結了十萬騎兵,對葛邏祿人發動了進攻。

葛邏祿人當然不是對手,於是向大石求援。

土庫曼斯坦5馬納特貨幣上的桑賈爾素丹像

大石寫信給桑賈爾,為葛邏祿說情。這位在伊斯蘭世界聲名赫赫的蘇丹毫不在意,甚至有些想笑。他在給大石的回信中,大肆吹噓自己的軍隊,還奉勸大石皈依伊斯蘭教,完全不把新興的西遼放在眼裡。

談不攏,那就打吧!

公元1141年,桑賈爾率聯軍十萬,在撒馬爾罕以北的卡特萬草原與大石展開決戰。雖然聯軍的人數遠超西遼,但這種場面大石早已不是第一次見了。

他指揮若定,將隊伍分成左中右三路進攻敵軍,迫使桑賈爾首尾不能相顧,最終大敗塞爾柱聯軍,贏得了這場震驚世界的卡特萬會戰。

這也是繼唐代的怛羅斯戰役之後,東亞文明與伊斯蘭文明的第二次對抗。這一戰過後,塞爾柱突厥退出了河中地區,並從此一蹶不振。西遼也以此確立了自己在中亞的霸主地位。

這個來自東亞的孤兒,終於在遙遠的異域他鄉,堅強地活了下來,閃耀世界。

08

西遼統治時期,漢文化在中亞得到了廣泛的傳播,這是漢文化最後一次在西域傳播,蒙古滅西遼後漸漸穆斯林化,一直到近代。

其疆域東起圖拉河,西盡鹹海,稱霸中亞近百年。

卡特萬一戰,更是確立了西遼在中亞穆斯林世界的統治,威名遠播歐洲,要知道桑賈爾軍隊可是輕鬆蹂躪「十字軍」的。

以上任何一條,都值得被後人稱頌。

而大石,全都做到了。

公元1143年,耶律大石帶著對故土的無限思念離開了人世。

廟號德宗。

他的名字已經成為了西遼政權的符號,即使在他去世幾十年之後,西域、南宋、金國依舊用大石來代稱西遼。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偉大的人。

他既是文化的使者,又建立了赫赫武功。

但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他的信念。

教科書對西遼的介紹

從南京城下的挺身而出,到離開天祚帝時的審時度勢,從穿越千裡黃沙的不畏艱險,到經營西域的運籌帷幄,大石不忘的,是心心念念的故土。

耶律大石的一生,體現了一種自始至終不變的精神。

這種精神,最終鐫刻成了他的墓志銘:

我這一生,不曾放棄。

我有生之年確實發起過東徵,可惜離故土太遠,補給跟不上,最終遺憾…

相關焦點

  • 亡國之臣建立中亞帝國 擊敗穆斯林聯軍 復國夢想最終破滅
    公元12世紀初,在新疆和中亞地區出現了一個契丹人建立的大帝國,這個國家被稱為西遼,是遼國的大臣耶律大石所建。耶律大石在遼國滅亡前夕,脫離了遼國的末代皇帝天祚帝,集結一支人馬向西,在中亞地區建立西遼。此後,耶律大石一直懷著復國的夢想,可惜最終未能如願。很少中國人知道西遼的存在,但西遼曾在中亞擊敗過穆斯林聯軍,逆轉了當地的伊斯蘭化進程,在世界史上有重要影響。
  • 西域的繁榮和弱小,導致三大帝國搶奪,結果三大帝國都因此而沒落
    回到主題,也正因為西域的重要經濟價值,所以西域一直以來都是華夏帝國和北方草原國家爭奪的重點,在兩漢時期,就經常發生與匈奴、鮮卑等的戰事發生。在唐朝之時,國力空前強大,北方草原民族俯首稱臣,一度被併入大唐國土;但是雖然北方的威脅沒有了,但是在青藏高原上卻崛起了一個吐蕃帝國,西方更遠的地方還有一個疆域空前遼闊的阿拉伯帝國。
  • 中國古民族逃亡西域,稱霸中亞80年,俄羅斯至今還用它稱呼中國
    文/商學野 宋朝的軍事孱弱,是中國歷史上出了名的,200多年歷史中,軍事高光表現屈指可數。按照一般王朝的發展曲線,王朝建立之初是軍力強大國家蒸蒸日上的時候,但是宋卻是個例外。大宋在剛剛建國的時候就被遼國按在地上揍,後來又被金國奪走半壁江山,一直到滅亡都沒能奪回故土。
  • 蒙古帝國:遊牧民族建立的最大帝國
    1206年,鐵木真崛起,在斡難河河源建立大蒙古國,尊汗號為成吉思汗 ;經過50多年的擴張,至1259年蒙哥汗去世時,大蒙古國已佔據包括漠北、華北、東北、西藏、西域、中亞、西亞、東歐等在內的遼闊地域。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河源建立大蒙古國,尊汗號為成吉思汗 ,蒙古人開始擴張;至1259年蒙哥汗去世時,大蒙古國已佔據包括漠北、華北、東北、西藏、西域、中亞、西亞、東歐等在內的遼闊地域。
  • 耶律大石:「那我建立的西遼算什麼?」
    但是很快就遭到北部的金國和南部的北宋夾攻。雖然耶律大石打敗了北宋軍隊,但是面對金國凌厲的攻勢,很快南京也告失守。此時,出逃的天祚帝在蒙古高原重建政權,就是「北遼」。但是很快,金國在佔領南京後,兵鋒西指,開始了對天祚帝的追擊。(圖)遼天祚帝耶律延禧1123年四月,耶律大石被金軍俘虜,但很快逃脫,投奔天祚帝而去。但由於先前的另立新君,耶律大石和天祚帝君臣有隙。
  • 這個民族所向披靡,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帝國,卻在中國屢屢吃癟
    在世界歷史上曾有這麼一個民族,他們所向披靡,建立了人類歷史上連續疆域面積最大的帝國,在鼎盛時期這個帝國的面積橫跨歐亞大陸,面積達到了恐怖的3300萬平方公裡,然而讓所有人想不到的是,這麼強大的帝國在一夜之間突然分成了五個帝國(金帳汗國、察合臺汗國、伊兒汗國、窩闊臺汗國、鐵木爾帝國。),那麼為何會造成這種分崩離析的局面呢?
  • 中國古代的遼國和金國,是現在的什麼地方?說出來你都不一定相信
    說出來你都不相信我們國家有五千多年的歷史,在這五千多年裡面,朝代一直在更替,很多疆土也在不停的換名字,今天,本小編就來給各位讀者大大們說上兩個疆土,是中國古代的遼國和金國,想必說到這裡,對歷史有所了解的讀者大大們一定不陌生,畢竟,遼國和金國都是兩宋時期我們國家北方的兩個國家,遼國主要是契丹人建立的,這金國是女真人建立的,既然這兩個國家都在中國北方,那麼這兩個國家的版圖就會或多或少的有重疊的地盤啦
  • 成吉思汗創立的蒙古帝國有多遼闊?上帝之鞭一響47國便是瑟瑟發抖
    他九歲那年,因為權力的競爭,父親被塔塔兒部的人謀殺,失去了父親。成吉思汗選擇了出逃,因為他的族人們以及放棄了他。最終通過接連不斷的戰爭,鐵木真統一了蒙古,建立了蒙古國。隨後多次發動戰爭,不斷的徵服周邊的國家。西夏、西遼、金國、花剌子模等國,都臣服於成吉思汗的馬蹄之下,臣服於成吉思汗,不敢有任何異心。
  • 遼國繁盛一時,滅國之後契丹人四散逃亡,如今身處何地
    遼國的創立者是契丹人,一個馬背上長大的少數民族。隨著金國的崛起,最終遼國在北宋和金的夾擊下滅亡了。亡國之後的契丹人分散到了各地,最終融入到了漢族和蒙古族等其他民族之中,因此五十六個民族中沒有契丹的存在。關於契丹的歷史,我們且細細說來。公元907年,令人無限懷念的大唐帝國走到了盡頭,華夏大地繼續陷入四分五裂的狀態。
  • 史上這十個帝國盛極一時,面積最大的佔了地球四分之一?
    彼時,阿拔斯王朝的疆域西起摩洛哥、東接印度、北抵高加索、南至撒哈拉沙漠,面積達到約1260萬平方公裡,是當時世界上國土最遼闊的國家。阿巴斯王朝雖然境內擁有阿拉伯人、波斯人、埃及人、突厥人等眾多人種,但卻是個典型的伊斯蘭國家,而其統治時期,堪稱伊斯蘭世界的黃金時代。
  • 強大帝國皇帝給我國皇帝寫信,要其歸降,中國皇帝下令:滅了它
    據《宋史·卷一·本紀第一》記載:太祖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諱匡胤,姓趙氏,涿郡人也。 在大宋王朝建立之後,趙匡胤本著先南後北的軍事策略,安排自己胞弟趙光義先後滅了南唐等國。待到南方穩定之後,他就要舉兵北上,可惜之後趙光胤暴斃,趙光義便登基稱帝。
  • 原本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將領,局勢早造就英雄,最後創建西遼帝國
    契丹人裡面的拔尖者,歷史給了他機會。2:天祚帝一路南逃,耶律大石等人擁戴皇叔耶律淳在遼南京建立北遼政權自從出河店之戰後,遼軍屢戰屢敗。大量的國土淪喪對遼國軍民來說給予了一定程度的打擊,這個時候遼的五京除了南京沒有被打下來之外,其餘的全部落入金人之手。
  • 金國打不過長江為什麼蒙古就可以?
    金國自從靖康二年攻取開封滅亡北宋後,在國祚剩餘的時間中不斷的攻打南宋都沒有成功。而蒙古經過數十年的攻擊,最終由忽必烈滅亡南宋建立了元朝。蒙古能夠超越金國所取得的戰績原因很多,也是多重因素疊加後的結果。第一、蒙古軍隊經過徵戰歐亞大陸的洗禮,戰鬥遠比金國經驗豐富。
  • 唐朝和阿拉伯帝國,從軍事角度看,到底誰更強一下?
    但是,關於這場戰役的後果,說法就有不同,有人說唐朝西域勢力大損失,也有人說唐朝沒受什麼影響。不妨我們就選擇極端的不利情況,也就是說唐朝在西域完全不敵阿拉伯人。那又怎麼樣呢?阿拉伯人也不可能佔據西域,發展自己的實力啊,因為西域旁邊強大的吐蕃王朝會跟他們爭地盤。
  • 蒙古帝國統治過俄羅斯,為何俄國卻稱中國為契丹,而非蒙古
    公元1125年,由契丹族建立的遼國被金國滅亡,共傳九帝,享國二百一十八年。公元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河源稱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國,隨後百年之中,蒙古鐵騎席捲歐亞大陸,包括如今的俄羅斯地區。1243年,金帳汗國成立,疆域囊括俄羅斯地區。
  • 不可一世的金國滅亡時竟是如此下場,女眷命運更慘
    事實上,這些在白水黑山之間艱苦度日的野人,如果不是遼國的逼迫過分,當年完顏阿骨打也不會那麼一點兒人就就起事。當然了,這種異族王朝,如果只會用鐵血手段,基本上都是維持不了多久的。遼國承平沒多久,國內的貴族階級就腐朽了,被新生的大金給滅掉,金國也是如此,被更北方的蒙古族給滅掉,而當年成吉思汗的子孫,建立的大元帝國,多麼遼闊的疆域,最終也還是滅亡了,可見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當年元朝是取道宋滅的金朝。相對於金,元人的習性更加殘暴,所以金國滅亡的時候,更加悽慘,比之當年靖康時金國對大宋所做的事情更加過分,不僅侮辱,更有慘無人道的大屠殺。
  • 哈拉和林:濃縮蒙古帝國興衰的前世界中心
    其後,還必須數次遠徵伊朗等地,並因此抵達了安納託利亞的東部邊緣。在此大背景下,蒙古帝國無疑將戰略重心至於西方。成吉思汗及數位王子都活躍在西徵的第一線位置,僅僅留下一個奴隸出生的木華黎去繼續攻打金國。同樣陷入重災的西夏王國,也一直被默許支撐到成吉思汗本人去世。因此,哈拉和林的地緣情況更符合帝國戰略需要。
  • 射鵰英雄傳中,金國被滅亡的時候有多慘,程度超過靖康之恥!
    在金庸的一部武俠小說中,是以十三世紀的蒙古蕩平天下為背景,講述了一些江湖人士,在這亂世之中的愛恨情仇,還包括國家的衰敗。公元1230年,成吉思汗派兵擴張,派第三子窩闊臺率領三路大軍,目的是一舉消滅國立日衰的金國。窩闊臺親自率領中路軍,進攻汴梁,也就是如今的開封,大將軍翰陳率領東路軍,從右側加擊汴梁,第四子拖雷,也就是郭靖的好兄弟,率領西路軍,繞過了潼關,從宋朝的地盤經過,沿漢水到達了汴京。
  • 土耳其史上損失極慘一戰,導致皇帝被俘、帝國分裂,還差一點亡國
    土耳其起初依附於塞爾柱人建立的羅姆蘇丹國,後在首領奧斯曼的領導下,於1299年宣布獨立,後世子孫為紀念奧斯曼的功績,便用他的名字來作為國名。作為突厥化的蒙古人領袖,帖木兒幾乎在巴耶塞特進行擴張的同時,也開始其對中亞、西亞諸國的攻略,在短短的十餘年時間裡(1488-1402年),便將一個位於中亞河中地區的中等汗國,發展成為一個從帕米爾高原到小亞細亞、阿拉伯半島的大帝國。隨著帖木兒的鐵騎踏進小亞細亞,其與巴耶塞特之間的大決戰已不可避免。
  • 野狐嶺之戰金國45萬精銳主力為什麼打不過10萬蒙古軍?為何說野狐嶺之戰在戰前就註定失敗?
    但成吉思汗以其赫赫武功把諸部徵服統一,並建立了蒙古帝國,結束了各部混戰的狀態,這不但有利於蒙古的發展,而且為蒙古擺脫金朝的壓迫創造了條件。成吉思汗建立了千戶制度:成吉思汗在立國後劃分了九十五個千戶,除一些在森林地區的部落以外,成吉思汗任命的蒙古國的千戶長,被作為統一之基本軍事單位和地方行政單位的千戶,其對以前舊的氏族結構或者部落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