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時報
原標題:跨境電商迎來風口:疫情下逆勢增長 亟待行業標準出臺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徐芸茜 北京報導
跨境電商貿易似乎迎來了春天。
6月15日,第127屆廣交會「雲開幕」,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線上展會專門設置了跨境電商專區板塊。而就在3天前,海關總署發布公告,將針對跨境B2B出口業務增列兩項海關監管方式代碼。
今年以來,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給我國經濟帶來一定的衝擊,特別是傳統外貿企業受影響較大。「當前,引導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穩』、『六保』是最重要的工作,在穩外貿方面,跨境電商作為新業態顯示了對外貿易創新發展的引領作用。」中國商業聯合會媒體購物專業委員會專職副秘書長、直播電商標準制定工作組組長孫之升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數據顯示,在今年疫情最嚴重的前兩個月,中國跨境電商零售進出口額達到174億元,同比增長36.7%,疫情下跨境電商零售額呈現了逆市增長。
不過在孫之升看來,出口貿易放緩使得一大批傳統外貿企業轉而也投身跨境電子商務領域。在跨境電商「風口」下,很多企業沒有針對跨境電商制定清晰的運營模式,導致商品同質化現象嚴重,各平臺經營毫無新意,價格大戰頻頻上演。因此,他建議,跨境電商企業應根據所專注的行業及其自身的特點和優勢開展服務,準確定位個性化業務,逐漸完善適合自己發展的跨境電商供應鏈,才能有效避免商品同質化帶來的惡性競爭。
跨境貿易逆勢增長
分揀、裝箱、打包、貼面單……金華金義綜合保稅區的工作人員忙得不亦樂乎,一箱箱來自韓國的口紅、日本的尿不溼、法國的紅酒即將裝車發往全國各地。此時正值「618」電商大促,各大跨境電商平臺也參與其中,想要在「618」大戰中多分一杯羹。
據保稅區的工作人員介紹,今年以來,金華市跨境電商增長迅猛。據金華海關數據顯示,截止6月16日,金義綜保區跨境郵包出區量達170萬單,貨值超3.7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28%和168%。
據記者了解,為備戰今年的首次電商大促,金義綜保區的跨境電商企業提前一個多月開始備貨。網易考拉口岸事務總監陶濤表示,估計「618」單日最大出貨量可達30萬單,差不多是平時一個月的量,「這對電商、通關,還有物流,都是一個大考。」陶濤說。
事實上不止金華市,外貿重鎮義烏市今年以來跨境電商也突飛猛進。數據顯示,1-5月,義烏市通過海關跨境電商管理平臺進出口11.2億元,增長290.3%,其中保稅電商(1210)進口10.2億元,增長310.8%。而同期,一般貿易出口247.9億元,增長29.9%,但市場採購出口710.4億元,下降了20.3%。
對此,孫之升對本報記者表示,疫情發生以來,傳統貿易受到嚴重衝擊,跨境電商以其獨特的優勢打破時空限制,避免物理接觸,成為境外防疫物資傳遞、貿易市場開拓的重要渠道,跨境電商物流和海外倉成為了「穩外貿」重要支撐,可以說是疫情催生跨境電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加快了跨境電商等新生業態的創新步伐,推動跨境電商進一步成為外貿發展的重要方式。而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方面,跨境電商企業近年來形成的渠道優勢在物資採購、端到端配送等方面得到了有力發揮,將跨越關境的供求兩端高效連結起來,保證了供應鏈的完整。
但是在跨境電商「風口」下,很多傳統外貿企業盲目轉向跨境電商,並沒有針對跨境電商制定清晰的運營模式,「只是簡單的把固有的銷售模式搬到網上,甚至看到什麼賺錢就一窩蜂上馬,無論是打開電視的電視購物頻道,還是很多團購網站,商品同質化現象非常嚴重,致使各平臺經營毫無新意,價格大戰頻頻上演。」孫之升說。因此,他建議,跨境電商企業應根據所專注的行業及其自身的特點和優勢開展服務,準確定位個性化業務,找到屬於自己的獨特模式,在優質化、個性化、多樣化、品牌化的「新消費」觀念帶動下,逐漸完善適合自己發展的跨境電商供應鏈。
跨境電商迎來春天
從2015年中國第一個跨境電商試點城市杭州設立,至今已有105個跨境電商試點城市(區域),形成1+12+22+24+46格局,覆蓋30個地區。尤其是在疫情期間,4月7日,還新增了46個試點城市,數量之多前所未有。
而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跨境電商也再次成為熱議的焦點。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加快跨境電商等新業態發展,提升國際貨運能力。跨境電商連續多年被提及,表述從完善、設立到加快發展,說明跨境電商的重要性愈加明顯。
《2019年度中國跨境電商市場數據監測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跨境電商市場規模達10.5萬億元,較2018年的9萬億元同比增長16.66%。
從跨境電商產業結構上看,跨境出口電商的比例將長期高於跨境進口電商的比例,中國跨境電商的發展將始終以出口為主,進口為輔。「雖然疫情的暴發對外貿行業造成沉重打擊,但我國內需市場體量足夠大,消費者對產品及服務的需求依然存在。我國作為世界的工廠,具有全球最完備的工業體系,中國跨境電商主營的「中國製造」在全球範圍內仍具有相對優勢,也得到海外消費者的認可,短期內中國製造的地位也難以被撼動。」孫之升認為。
「在配套政策層面,我國正在逐步增加和放寬跨境電商試點城市,鼓勵搭建服務跨境電商發展的平臺,建立配套物流等服務體系,支持建設和完善海外倉等等,從國務院到相關部委陸續出臺了多項利好政策、意見,為跨境電商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動力支撐。」孫之升對本報記者表示。
6月15日,海關總署發布公告,將在北京海關、天津海關、南京海關等10個海關開展跨境電商出口新監管方式的試點,自7月1日起施行。
孫之升認為,海關總署出臺新規,即是對先前推出的一系列支持跨境電商發展舉措的補充,也是落實政府工作報告的務實舉措,更顯示出世界對中國跨境電商出口的強大需求和中國外貿不可阻擋的強勁活力。屆時,試點城市在享受新政策、新模式帶來的通關便利的同時,將有效引導和帶動一部分企業轉向跨境電商領域,進一步促進跨境電商健康快速發展,推動對外貿易的轉型升級,更好的發揮跨境電商對於穩外貿、促銷費、保就業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此外,新政雖然是對跨境電商行業做出的肯定和支持,但也要求跨境電商企業、跨境電商平臺、境內服務商、消費者等各方在享受利好和優惠的同時,要更加關注自身的合規性,充分了解自身在業務中需要遵守的事項,重視自身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加強合規性建設。「跨境電商作為新生業態,更需加強職能部門、相關行業協會的聯動作用,加強跨境電子商務信息安全監管、服務質量監管和商品質量監管,加大對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完善跨境電商的標準化進程和信用體系建設。」孫之升表示。
此外,當前跨境電商專業人才短缺現象普遍存在,大部分跨境電商企業都很難招到真正合適的人才,這嚴重製約了很多跨境電商企業的發展和創新能力,因此,孫之升建議,須推進行業人才培養體系,為跨境電商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配套人才支撐,才能保證跨境電商的可持續發展。
加大行業標準制定
雖然跨境電商發展迅猛,但一直存在立法缺失、管理缺位的現象。
事實上,當前假貨泛濫、退換貨難等問題也伴隨著跨境電商的發展備受詬病,由此跨境電商也成為消費者投訴的重災區,這嚴重擾亂了跨境電商的正常發展秩序,給社會公眾群體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致使行業創新能力徘徊不前。
據孫之升介紹,跨境電商也是媒體購物的業態分支,相對於國內電商業態,跨境電商具有環節多、供應鏈複雜、涉及面更為廣泛等特點。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野蠻生長後,行業規範的標誌性事件是《電子商務法》的正式實施,補齊了短板。
據了解,《電子商務法》除了明確規定跨境電商從業者應該遵守進出口監管的法律規定外,也加強了跨境進口消費投訴熱點問題的解決方案和法律依據,多角度促進跨境電商行業良好健康發展。「但是僅靠一部《電子商務法》還是不夠的。」孫之升認為,因為,《電子商務法》中很多規範條文是框架式的,沒有具體詳細的規定,有些問題在實踐中得不到真正的解決。
與傳統貿易模式相比,跨境電商具有碎片化、小額化、高頻次等特徵,導致管理分散,相關配套制度不完善,現行物流及通關模式無法適應,通關效率低,運作成本相對較高,由於相關制度執行不嚴和經常出現的假冒偽劣商品和侵害消費者權益現象,直接影響了跨境電商的口碑及消費者跨境網購的消費意願和規模。因此,孫之升認為,應在加強政府監管和引導的同時,加大行業標準制定工作,完善頂層設計和標準架構體系,制定核心關鍵標準,形成行政單位依法處理的依據,為行業企業的經營管理、內容發布平臺合規性、產業孵化器和培訓機構的準入條件、行業誠信體系建設、監管部門的監督管理等都做出規範要求,為跨境電商行業設門檻、劃底線、樹標準、立規範。以標準引領行業規範發展,推動跨境電商模式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