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6月已經過去了一個月,今年的高考終於姍姍來遲。
你的孩子還好嗎?你還好嗎?
每逢高考,很多人會說:「高考是孩子們改變社會階層,改變命運的唯一機會。」
特別是前一段時間,山東高考頂替事件被曝光後,高考對命運的影響這個話題的關注度被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度。
可是,高考真的能決定孩子的命運?我不禁陷入了深思。
她叫遊安,是某省的高考文科狀元,最近在我的朋友圈裡刷了屏。
作為一個高考狀元,遊安覺得自己成績有一半是媽媽給的。
遊安的媽媽是全職太太,她把人生全部託付給了孩子,她一生為之奮鬥的目標就是把孩子送進名校,過上理想中卻沒過過的生活。
遊安是一個乖小孩,整個中學期間只能前進不能後退,為了學習,暑假不能和朋友出去玩,進入高中後甚至花3分鐘洗個頭腦子裡也過著數學題。
終於,遊安以省第一的成績進入了北大光華。可是她卻發現,大學並不如自己的想像一般。
以高考為最終目標的學習,註定會犧牲生活。
她不會使用微信,也不會使用地圖導航,當別的省的狀元們保持著清晰的目標在為了未來的人生奮鬥時,她卻開始對自己的專業不敢興趣,找不到自己未來的方向感。
在學習成績下滑,擔心保研和就業無望後,大三時她徹底被焦慮和迷茫吞噬了,她覺得自己配不上北大,玩過自殘,也鬧過自殺,心態崩了,身體也隨之垮了。直到一年後,在大家的關心和專業心理諮詢之下,遊安終於慢慢走出來了。
遊安說,進入北大以後她發現人生是一場馬拉松,高考只是其中的一個站點。她還需要更長的時間去探索自己要的是什麼。
那麼,如果高考並不能決定孩子的命運,到底是什麼決定了孩子的命運呢?
我特意採訪了身邊幾個過得還不錯的小朋友,想看看他們對此的答案是什麼。
答案有一點出乎意料。在短暫的思索後,他們的回答不約而同地指向了父母,他們告訴我是父母的理解讓他們不一樣。
剛子博士畢業於美國Top級大學,現在在一家中型公司擔任CEO。直男風的他總是雷厲風行,不愛說話,但一說起中學時代,說起自己的爸爸媽媽,他的話匣子打開了就停不下來了。
初中時,剛子因為轉學成績退步,經常曠課去網吧打遊戲,再之後他甚至為了初戀女友去讀職高。
可是他的父母並沒有為此而數落他、打擊他,嘲笑他。反而是花了很多時間陪他玩遊戲,聽他說心裡話。高一的第二學期,他和女友分手了,痛定思痛,他從職高退了學。
一旦清楚了自己想要的方向,剛子的成績就再也沒讓人擔心過了。之後,在市裡讀重點高中,去清華念本科,去美國讀博士,一切水到渠成。
剛子說,他最感謝的就是自己的父母。
青少年時的自己並沒有那麼一帆風順,他有過困惑、有過失落,也會因為失去成就感去做很多現在看起來特傻的事情。但是,他很幸運,在迷茫時父母始終站在自己一方試著去理解自己,可以說,沒有他們,也就沒有現在的自己。
巧玲有一點靦腆,安靜內秀,身上自帶一股書卷氣息。沒人能看出她沒接受過高等教育。
她告訴我,高中的時候,因為生病休學3年,念高三的時候已經21歲了,一想到一畢業就20過半了,她不願意再把接下來的時間花在高考上了。
儘管父母非常詫異,但在了解到女兒的真實想法後,最終選擇了理解和支持。
巧玲沒有上過大學,在父母的鼓勵下卻也沒有放棄學習,在嘗試了N多個不同的職業後,終於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標——插畫師,她說這簡直是為她量身打造的職業,是她終生的理想。
小林在一所挺不錯的大學當老師。可我的印象中,當年的她成績一直在中等徘徊。只是最後高考好像考神附體,一下子超出模擬考試50多分。
談到高考,小林跟我說:「你知道嗎,高考前的自己緊張到啃手指,右手三個手指甚至咬出了血。我生怕考不好去了一個不入流的三本就廢了。」
但爸爸看穿了她的焦慮後卻很輕鬆地告訴她:「考不好大不了再養你幾年,只不過多一雙筷子的事情,沒關係的。」
小林的心一下就鬆開了。
她說,她不知道高考成績的爆發是不是和爸爸的那句話有關。只是,後來每每遇到挫折時,就會想到18歲的那個夏天。
哪怕已經過了需要父母養的年紀很多年,哪怕自己的孩子已經長大,但一回想到那時爸爸的安慰,就會覺得暖暖的,心裡是有光的。
高考很重要,但它真的決定不了孩子的命運。真正決定孩子命運,是你對孩子的理解和支持。
老一輩的人常常說,有壓力才有動力。但人生中絕大多數的時候,過重的壓力並不能讓人進步,只有理解和支持才能讓人負重前行。
就猶如走鋼絲一般,當下面鋪上了安全網,你才敢毫無顧慮奮力一博。是不是?
上世紀60年代,美國有一個瘋狂的心理學家叫彼得紐鮑爾,他曾做過一項非常有爭議的實驗。
他將同卵三胞胎分別寄樣在藍領、中層、富裕家庭裡,想看看三個基因幾乎完全相同的孩子在不同的社會、養育環境的影響下,會過上怎樣的人生。
由於這項實驗涉及到太多倫理問題,以至於最終實驗結果需要在2066年,在實驗相關人員去世才會全部公布。
但從現有的資料裡,我們已經可以窺見這三胞胎的命運了。
被富豪家養的孩子,無疑是最幸運的。他出身優渥,養父母也非常重視親子關係。受過良好教育的他,性格溫和,彬彬有禮,待人和善,是3個孩子裡最樂觀,最積極主動,也是最有成績的那一個。
而被藍領移民收養的孩子,雖然在事業成就方面不如富豪家養的孩子,卻也在父母的關注和教育之下,成為一個內心充實幸福的人。
最讓人唏噓的是被中產階層抱養的孩子。養父是一個刻板的教育工作者,一開始就採取了高壓的軍事化教育。親子關係如履薄冰,養父母和孩子之間也無話可說。最後,孩子的個性被壓抑,變得神經質和歇斯底裡,大學畢業幾年後吞槍自殺了。
原來,學校教育、金錢、社會階層,這一切看似最重要的東西,都沒有我們自己對孩子的影響那麼大。
孩子的命運裡,有父母為之附上的底色。
為人父母,我想,我們其實需要的也許不是更多的技巧,而是一點點的信念:
我們需要相信孩子,本念為善,在他不好的行為裡,也有好的意願;
我們需要相信孩子,超越自己是一種本能,他的退縮之下也藏著一顆向上奮鬥的心;
我們需要相信孩子,會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哪怕現在他不知道但他永遠不會放棄探索。
只是,在他們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我們願意去理解去看見,去成為他們心底的安全網,成為他們疲憊時可以依靠的港灣。
1977年,國家恢復了高考制度,那年我剛出生,高考成為了無數人的夢想。許許多多的人,因為高考走出了大山,進入了城市,找到了喜歡的工作,過上了與父輩截然不同的生活。
不可否認,直到今天,高考依然非常重要,孩子們為了這一考奮然拼搏,父母們為了這一考傾盡心力,對高考,我的觀點是:它並不是人生的全部,只是現階段一件重要的事兒,僅僅是人生中的一次體驗。
所以,爸爸媽媽們,請放鬆一點。人生並不會一考定乾坤,比起結果,孩子在這次體驗中的成長和收穫更珍貴。
如果你問:「什麼可以保孩子一生平安?「我想,那就是堅實的親子關係。
你和孩子的關係好嗎?你渴望和他建立一份什麼樣的親子關係呢?歡迎你在下方留言討論。
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比高考、社會階層、金錢、以及學校教育,更能影響孩子的一生,堅實的關係會在孩子的心底編織起一張牢固的有彈性的網,不僅帶來安全感,也讓他無所無懼,勇往直前。
透過高考,家長如何促進和孩子的良好關係呢?
1、認同孩子的付出,告訴他無論結果如何,都是你努力和堅持的結果。
2、接納過程中的情緒,和他一起經歷考得好的開心滿足,考得不好的失落難過。
3、支持他的擇校選擇,你可以充分表達想法,甚至是不同意見,但決定權請交還給他。
2020高考,把愛與祝福,獻給所有的父母和孩子。
若干年後,我們已經做不出考卷上的題目,但我們仍然記得那雙大手的溫暖和帶給我們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