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高考成績的公布,各省高考狀元成了人們矚目的焦點。大家好奇狀元們的學習方法和家庭背景,也很想知道往屆的高考狀元,後來都怎麼樣了。
不過,在大眾焦點和媒體的聚光燈背後,高考狀元們也有鮮為人知的一面。就在前幾天,一篇名為《一個北大高考狀元的抗抑鬱史》的文章,就在網上引發了熱議。讀罷,令人萬分唏噓,也不禁感慨。
01、別讓孩子,在成績之外一無所有
甫一開篇,作者就說:
「成為高考狀元,也許有一半都是我媽的功勞。......她把剩下的人生都託付給了我,因此尤其嚴格。只能前進,不能後退。」
到底有多嚴格呢?
期末考試稍有退步,整個寒假每天6點就被喊起來學習;
發小約她出去玩,被拒絕,高中所有假期都禁止出門;
參加學校象棋社團,結果招來一頓大罵;
在家讀《紅樓夢》,被阻止;
高中三年沒有碰過手機;
......
在母親極為嚴厲地管束下,作者儼然成了一個「學習機器」。除了學習,沒辦法為自己保留任何一點自由空間,可以用來「浪費」,去體驗人生的種種不同。
這種處於家長權威下的極度壓抑,一直貫穿了作者的整個初、高中生涯,讓她透不過氣來,於是只好拼命學習,想著「考上一個離家遠點的好大學」,通過「犧牲一時快樂,換來前程和更廣闊的自由」。
而她也終於得償所願,以高考狀元的身份入讀北大。
只不過到了北大,作者才發現自己不過是一個只會考試的「土鱉學霸」。周圍的同學不僅個個優秀,還看過很多自己聽都沒聽過的書,做過許多自己想都沒想過的事,他們的高中生活,精彩而豐富,而自己除了訴苦,沒有什麼值得一說。
作者懷疑自己:「難道我之前的苦,都是白吃的嗎?」
她開始陷入迷茫,懷疑努力學習的意義。逃離了母親的管束,卻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只想通過抗拒學習,報復備受壓抑的高中生活,補償自己失去的昨天。
她變得自卑,覺得自己沒有用,是一個配不上北大的「北大垃圾」。開始害怕與他人接觸,選擇躲在自己的世界裡,自我麻痺,日復一日。
終於,在大三臨近畢業的時候,她奔潰了,被確診抑鬱症。
遊安的經歷,無疑是當代學生的一個縮影,這篇文章也因此獲得了廣泛的共鳴。在評論區裡,許多人留言講述自己的類似遭遇:
時至今日,學業的好壞依舊主導著家長和老師們對於孩子的評價,有多少家長能準確說出孩子上一次考試的成績和排名,卻對孩子的內心感受和課堂之外的人生興趣,一無所知呢?
當作者追問「這樣的生活到底有什麼意義」的時候,周圍人都說是她想得太多,而「你現在唯一要做的就是把學習搞好」。
但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必然缺少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價值判斷,哪怕考入最好的大學,內心依舊是貧乏的。在成績之外,他們一無所有。
樹苗心理專家指出:
和遊安一樣,現實中有很多學習優秀的孩子以很好的成績考入了頂尖的大學,但最後卻並沒有和大家想的一樣,一路順遂,過上美好的人生,反倒深受各種心理問題的困擾。
他們或是在考上大學之後失去了人生的方向,變得迷茫而只會混日子;或是發現在大學依舊需要面對巨大的競爭壓力,因此而焦慮不已;或是無法適應從「高考狀元」變成「普通學生」的心理落差,變得社交恐懼、自暴自棄;或是發覺自己因拼命學習而失去了太多無法彌補的東西,而為此怨恨父母,從此變得玩世不恭。
歸根結底,如果孩子不能通過思考來確立自己活著的人生意義和價值,那上再好的大學,也不過是為了完成家長們的期望。
02人生不是考試,永遠沒有標準答案
應試教育對孩子最大的戕害,在於剝奪了他們的創造力,讓他們不懂如何提問,只會回答標準答案。由此,也催生了許許多多的「小鎮做題家」,可人生不是考試,沒有標準答案。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人生充滿著許許多多的可能性。
哲學家羅素說,「參差多態,乃是幸福的本源。」當父母以現今對於「成功人士」的標準來要求孩子,想著讓他去複製某某某的成功時,孩子就離幸福越來越遠了。
當代著名學者陳嘉映,在一次採訪裡談到當今社會的「成功崇拜」時,明確表示「當下誰變成了成功人士,誰就失去了自我」。
如果主流人群對於成功的定義,就是擁有財富和地位,孩子又怎麼會遵從自己的內心,選擇自己認為有意義,並真正喜歡的人生事業呢?
遊安正是在家人的要求下,放棄了自己嚮往了多年的文史哲選了光華管理學院,可當時的她連金融是幹什麼的都不知道,更沒想過畢業後何去何從。
如果「成功」成了我們人生的標準答案,那這個社會肯定不會是多元而富有創造力的,生活其間的人,也不會滿足於自己的階層,認同自己工作的意義和價值。
樹苗心理專家認為:如果我們愛孩子,就應該充分尊重孩子的選擇,不必也可不能處處替孩子做主,為他們安排好一切。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有自己的人生疑問,也都在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
03、給你愛的孩子以自由
有人說,「中國的父母都是為自己的子女而活著,中國的孩子就像是在替家長活著。」
父母為子女而活,所以傾其所有,把自己的人生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替父母活著,是因為背負了太多的期望,沒辦法做自己。
當親子關係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就會變得壓抑而脆弱,也因此衍生出種種的問題:
對於家長,是難以克制的控制欲。
希望孩子聽話,生活起居都聽自己安排,孩子的人生我來掌控。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也不管他們喜歡與否;孩子上大學,專業要父母來定,孩子的意見一票否決;孩子大學畢業,工作已經給你安排好了......除了順從,孩子好像沒有別的選擇,不然就是不孝。
對於孩子,是無法形成獨立的人格。
在家長無處不在的權威下,孩子不免形成依附性的人格,無法自主思考,獨立行事,處處都習慣遵循父母的意見。努力學習是為了討好父母,讀商學院是為了讓父母滿意,工作是父母給指定的......至於自己究竟想要什麼,應該過怎樣的人生,則從來沒想過。即便有,也只能為了父母而捨棄,否則豈不愧對他們的付出?
活在家長影子裡的孩子,只是一個提線木偶,終究是不會幸福的。而現實中,我們也見過許多親子之間「因愛生恨」的悲劇。正如一位作家說的,父母「殺死自己孩子的不是恨,而是自以為是的愛」。
孩子不是父母的財產,再小的孩子也有獨立人格。樹苗心理專家希望,父母們能適時地放手,給你愛的孩子以自由,讓他決定自己的人生。也讓作為父母的自己,放下執念,成為為自己而活的人。
讓人高興的是,遊安在心理治療和身邊人的關心下,最終走出了抑鬱症的陰霾,選擇了與自己和解,與母親和解,坦然接受了自己「從最好的大學畢業,最後還是過上了普通人的生活」。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在學習之外遇見更寬廣的世界,去找尋自己的答案;更希望家長們,給你愛的孩子以自由,放手讓他們創造屬於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