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一度甄選 · 作者丨NightCaroline
私信『寶典』領取寶寶右腦開發寶典視頻課
私信回復『繪本』領取廖彩杏100本英文繪本閱讀+音頻+視頻
私信【試卷】領取1~6年級試卷500份可列印(英語+數學+語文)
私信『七巧板』領取七巧資源超值收藏版
私信『防性侵』領取兒童防性侵最全秘籍
01.
以前我單身的時候,每當在商場裡見到孩子大哭大鬧、媽媽幾近崩潰的場景,都會默默避開,心裡暗想:「是不是平時太慣著了?才這麼鬧騰。」
等自己當媽了才明白:原來這就是每個媽媽的日常啊!
上周末,我和老公帶孩子去遊樂場玩。途中,他因為想吃零食攤上的烤香腸被我拒絕,當街大哭大喊、耍賴了將近半個小時。
小孩子就像電影裡的外星生物,動不動就溝通無力,一言不合還大哭大鬧、滿地打滾。在家裡打滾還算是給面子的,每當孩子當街奔潰,路人投來的目光已經讓當媽的很尷尬了,這時候再衝他吼兩嗓子只會更丟人。
為了不讓自己被憋出內傷,很多家長從義正言辭、威逼利誘,到言語恐嚇、武力措施,使出渾身解數「管教」孩子。
但這樣做,事後孩子不開心,媽媽們也會心懷愧疚,而且問題照樣沒解決。
02.
首先,我們要給「哭」正名。
哭只是一種情緒情感的表達,從行為表現來講,是無所謂好或者不好的。
甚至有科學研究發現,哭對於孩子來說是有好處的,人體會通過「哭泣」的行為,自發性地切換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的作用,達到發洩情緒、減小壓力的目的。
因此,我們常常會聽到有人說:「大哭一場過後,整個人都輕鬆多了」、「哭完以後就神清氣爽了」。
想想我們自己,在抵受不住壓力、傷心難過的時候都能哭,在迷茫無助的時候都能哭,為什麼孩子就不能哭呢?
0-3歲的孩子,還處在意識形成期,他們的哭鬧其實是想要通過哭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另一方面也是通過哭建立屬於自己的安全感。
就好比我侄子,才7個月大已經學會「假哭」了。每次遇事不合他心意,他就會皺著眉頭,發出「啊啊」的哭聲。
因為每次他一哭,他媽媽就會立刻抱著他拍拍他哄他,這讓他覺得通過「哭」可以得到媽媽的愛與關注。
而對於3歲以上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水平比小時候成熟多了,所以哭的時間地點方式就變得更多了。
比如:覺得不開心了可以哭、想引起父母的關注可以哭、想得到什麼東西可以哭、覺得爸媽態度不好也可以哭……
所以,當我們理解了他們的「哭」,其實是在宣洩自己的情緒, 滿足自己的欲望。
所以,面對孩子的哭鬧耍賴首先應該保持理智,等孩子情緒緩和下來,根據情況判斷,他是無端哭鬧還是有原因的,再做進一步處理。
但請記住一個原則:不放縱孩子的哭鬧。
03.
我曾看過一個明星參與的綜藝節目,胡可和兒子小魚兒友好溝通後,決定只買一個玩具,然後回家。
可走在半路,小魚兒突然情緒上來了,開始哇哇大哭,竟然還說胡可是個「臭媽媽」。
面對小魚兒的這種情況,很多父母可能會很生氣地抱起孩子回家,邊走邊數落孩子的不懂事。
可是胡可卻沒有這麼做,她蹲下身抱著兒子,讓孩子在自己懷裡大哭了一場。
如果看完整期節目會發現,每當小魚兒發脾氣時,胡可都沒有立即訓斥他,也不會無限制地縱容他,而是從一句「我知道……」開始,和孩子耐心的溝通。
主持人採訪她時,她說:「我會先認同孩子的情緒,與孩子共情。」
一個簡單的動作——抱,一句簡單的話語——「我知道」,就可以化解孩子的激烈情緒,讓孩子感知到了媽媽對自己情緒的接納,慢慢產生安全感。
04.
所以在培養孩子情緒認知能力前,要先提升父母自身的情緒認知能力。
首先,作為父母應該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緒。
對成年人來講,利用他人表情和行為線索識別對方情緒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難的是,我們往往沒有對自己的情緒進行很好的覺察和識別,從而造成很大麻煩。
比如,我有個朋友家的孩子笑笑自己在房間玩玩具,媽媽爸爸在客廳聊天,突然在屋裡玩的笑笑大聲喊了起來:「媽媽,快過來,這個玩具我不會弄!」
她的媽媽走進去,先衝著她吼了一頓:「吵什麼啊!你就不能自己動動腦子想想怎麼弄嗎?!每一次一遇到事就要問我!」
笑笑被她媽媽生氣的樣子嚇到了,哇的一聲哭了起來。
其實作為父母,在我們有情緒的時候,不妨先問問自己:「發生了什麼事,這讓我產生了什麼想法,進而有了這樣的情緒。」
多向自己發問,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緒和它們產生的原因。
只有家長先變成情緒調節高手,才能幫助孩子認識情緒。
其次,多關注和重視孩子的情緒。
尤其是對於3歲以下的孩子來說,他們的語言能力未發展成熟,自身情緒更多是通過行為表現出來的。
父母往往更容易關注行為,而忽略孩子行為中隱藏的情緒。
例如孩子發脾氣摔玩具,父母通常很難冷靜地先想到「他生氣了」,更多時候只對孩子摔東西的行為進行回應,責備孩子「不要摔東西」。
如果家長不關注孩子行為背後隱含的情緒,那他的情緒以及表現出的行為就有可能更激烈,同時父母也失去了理解孩子,以及與他進行情緒交流的機會。
有人說,但光講道理沒用啊,孩子根本不聽啊!其實這很正常,父母不可能對孩子講一次道理就能奏效一輩子。
在漫長的溝通過程中,我們自己要有耐心,有引導性的幫助孩子識別自己的情緒,讓他們學會與自己的情緒為伴。
遠離對孩子「大吼大叫」並不難,我們要準許孩子用自己已經成長的認知能力去認識、調整不斷隨機出現的情緒,繼而發展屬於他們自己的情緒。
互動話題:
日常生活中,你曾遇到過哪些孩子一言不合就哭鬧的場景?歡迎在底部留言,來分享噢~
關注一度甄選頭條號,我們在做在線教育用戶真實體驗報告、親子閱讀實踐、學科啟蒙、資源分享,一個超有用的育兒頭條號,只有乾貨,沒有廢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