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苑丨明確防衛過當認定標準,意味著什麼?

2020-09-10 圳論

漫畫:顏慶雄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於依法適用正當防衛制度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和典型案例發布。《意見》提出要切實矯正「誰能鬧誰有理」「誰死傷誰有理」的錯誤傾向,立足防衛人防衛時的具體情境,綜合考慮案件發生的整體經過,結合一般人在類似情境下的可能反應,依法準確把握防衛的時間、限度等條件,要充分考慮防衛人面臨不法侵害時的緊迫狀態和緊張心理,防止在事後以正常情況下冷靜理性、客觀精確的標準去評判防衛人。本期議苑就該問題進行討論。

■ 主持人:趙 鑫

■ 嘉賓:李長安(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導)

陳 兵(南開大學法學院司法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

左德起(深圳大學法學院教授)

正當防衛的起因是存在不法侵害。《意見》明確,不法侵害既包括侵犯生命、健康權利的行為,也包括侵犯人身自由、公私財產等權利的行為;既包括犯罪行為,也包括違法行為。關於時間條件的判斷標準,《意見》指出,對於不法侵害是否已經開始或者結束,應當立足防衛人在防衛時所處情境,按照社會公眾的一般認知,依法作出合乎情理的判斷,不能苛求防衛人。如何理解上述規定?這些規定足以廓清司法實踐中「正當防衛」的界限嗎?

李長安:《意見》對於進一步廓清正當防衛的界限,準確判斷正當防衛實施的條件,是十分有益的。其中,對於正當防衛的條件,進行了更加明確地釐清,比如對於是否屬於正當防衛,除了要考慮不法侵害是否已經開始或結束,還要考慮防衛人在防衛時所處的具體環境,以及社會公眾的一般認知。這對於確保法律的公平公正,獲得公眾的認可,都具有積極意義。

陳兵:以上屬於對正當防衛行為的起因條件與時間條件的規定。

對起因條件的理解需要注意三點:1.不法性:不法侵害不僅包括犯罪行為,還包括一般違法行為。2.侵害性:對於法益具有攻擊性、破壞性、緊迫性、持續性的行為才能進行正當防衛。3.現實性:不法侵害必須是現實存在的,如果不存在現實侵害,行為人進行所謂防衛的行為屬於假想防衛。

對時間條件的理解需要注意三點:1.不法侵害需正在進行。2.不法侵害開始標準為法益面臨緊迫危險,而不是犯罪行為「著手實行」後才能防衛。3.防衛時間的判斷應基於行為人遭受不法侵害的處境和社會一般人的認知進行判斷。

左德起:不應從不法侵害人是否已著手實施侵害行為機械地認定不法侵害是否正在進行,而應以不法侵害是否已經形成現實、緊迫危險作為標準。根據《意見》規定,正當防衛必須是針對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對於不法侵害已經形成現實、緊迫危險的,應當認定為不法侵害已經開始。《意見》對正當防衛的起因條件、時間條件、對象條件、意圖條件如何理解與適用進行了規定,明確了司法實踐中對正當防衛的認定標準,有助於準確理解正當防衛的法律規定和立法精神,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意見》明確:認定防衛過當應當同時具備「明顯超過必要限度」和「造成重大損害」兩個條件,缺一不可;判斷是否「明顯超過必要限度」,要立足防衛人防衛時所處情境,結合社會公眾的一般認知作出判斷;「造成重大損害」是指造成不法侵害人重傷、死亡。造成輕傷及以下損害的,不屬於重大損害。如何看上述規定?這能夠防止濫用防衛權現象的發生嗎?

左德起:上述規定對認定防衛過當的兩個條件「明顯超過必要限度」和「造成重大損害」進行了解讀,對「必要限度」的認定標準進行了規定,對「重大損害」進行了明確定義。《意見》發布前,司法實踐對正當防衛的認定相對「謹慎」,各地對正當防衛界限的理解與適用存在偏差。《意見》指出要堅持法理情統一,確保案件處理於法有據、於理應當、於情相容,符合人民群眾的公平正義觀念,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通過明確正當防衛的界限、統一評價標準,有利於公正評價防衛人的防衛限度,防止不當認定,防止濫用防衛權現象的發生。

李長安:對於正當防衛的判斷,之所以強調「明顯超過必要限度」和「造成重大損害」兩個條件缺一不可,就是因為在司法實踐中出現過兩者割裂的情況,導致對正當防衛的錯判,這也是形成「誰能鬧誰有理」、「誰死傷誰有理」的重要原因之一。按照規定,正當防衛是針對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制止行為。司法適用中,既要依法維護公民的正當防衛權利,也要注意把握界限,防止濫用防衛權,特別是對於輕微不法侵害實施致人死傷的還擊行為,要根據案件具體情況,準確認定是正當防衛、防衛過當還是一般違法犯罪行為。只有這樣,才能有效防止濫用防衛權的現象發生。

陳兵:「明顯超過必要限度」是指防衛行為的強度遠超於不法侵害的危害性。需要立足防衛人當時的處境,結合社會一般人的認知做出判斷。在「崑山龍哥案」中,曾有觀點認為:「於海明搶到砍刀後,劉某的侵害行為已經結束或已不具緊迫危險性。」而於海明先遭受劉某用砍刀擊打,在其奪刀後劉某再次搶奪,於海明反擊致劉某受傷後,劉某又立刻跑向此前藏匿砍刀的汽車,在這樣的情況下,無法苛求於海明認為不法侵害已經結束,因此於海明砍傷劉某,並作不間斷追擊的行為被認定為未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並非指只要造成重傷或死亡就構成重大損害,而是強調需要結合不法侵害的輕重緩急、防衛手段的必要與防衛利益保護綜合判斷。

《意見》對兩個要件的認定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規定,辦案機關得以準確認定防衛過當行為,可對「以防衛為名行不法侵害之實的違法犯罪行為」進行有效打擊,確保正當防衛的適度「鬆綁」在法治框架內進行。

《意見》將會產生哪些影響?

陳兵:法律的生命在於實施。原來由於正當防衛法條的高度抽象性與實踐中法官認定的謹慎性,有觀點稱其為「殭屍條款」。而此時《意見》和典型案例發布,以「原則規定+以案釋法」的形式對正當防衛制度的適用予以規範,有利於指導各級辦案機關辦理涉及正當防衛案件,切實做到「喚醒沉睡的正當防衛制度」,最大限度的凝聚共識,回應社會關切,弘揚社會正氣,旗幟鮮明的捍衛「法不能向不法讓步」的法治精神,力圖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左德起:其一,明確正當防衛權的適用範圍,引導人們遭受不法侵害時,應該「該出手時就出手」,保障好人不受壞人欺。其二,正當防衛制度作為公權力救濟的補充,它可以在公民遭受不法侵害時,適時地保護人身和財產安全。《意見》發布的一個背景是之前發生的乘客與公交司機搶奪方向盤事件,乘客搶奪方向盤的行為嚴重危害公共安全,《意見》明確規定對於正在進行的拉拽方向盤、毆打司機等妨害安全駕駛、危害公共安全的違法犯罪行為,可以實行防衛。《意見》實施將有利於避免類似情況再次發生。

李長安:一方面,進一步完善了正當防衛相關的規定,對於準確理解和識別正當防衛起到了指引和規範作用。也就是說,準確把握正當防衛的界限,既能夠防止權利濫用,又能夠保護防衛人的權益。另一方面,更加清晰地界定正當防衛,能夠鼓勵見義勇為的社會風氣,有效保護公私財產以及公民合法權益不受侵害。總的來講,《意見》的精神是既要旗幟鮮明地保護正當防衛者和見義勇為人的合法權益,同時也要積極引導社會公眾依法、理性、和平解決瑣事糾紛,大力弘揚社會正氣,盡力消除社會戾氣,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相關焦點

  • 三部門發文明確防衛過當認定標準
    姜啟波提到,要準確理解和把握正當防衛的法律規定和立法精神,對於符合正當防衛成立條件的,堅決依法認定。與正當防衛相比,防衛過當只是突破了限度條件,即「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為統一法律適用,《指導意見》第十一條至第十三條明確:認定防衛過當應當同時具備「明顯超過必要限度」和「造成重大損害」兩個條件,缺一不可;判斷是否「明顯超過必要限度」,要立足防衛人防衛時所處情境,結合社會公眾的一般認知作出判斷;「造成重大損害」是指造成不法侵害人重傷、死亡。造成輕傷及以下損害的,不屬於重大損害。
  • 三部門發文明確防衛過當認定標準釋放了什麼信號?
    3日上午,最高法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於依法適用正當防衛制度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指導意見》堅持問題導向,從總體要求、具體適用和工作要求三大方面,用二十二個條文,對依法準確適用正當防衛制度作出了較為全面系統的規定。發布會上,至少傳遞出三個明確的信號。
  • 三部門發文明確防衛過當認定標準,釋放了什麼信號?
    姜啟波提到,要準確理解和把握正當防衛的法律規定和立法精神,對於符合正當防衛成立條件的,堅決依法認定。與正當防衛相比,防衛過當只是突破了限度條件,即「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為統一法律適用,《指導意見》第十一條至第十三條明確:認定防衛過當應當同時具備「明顯超過必要限度」和「造成重大損害」兩個條件,缺一不可;判斷是否「明顯超過必要限度」,要立足防衛人防衛時所處情境,結合社會公眾的一般認知作出判斷;「造成重大損害」是指造成不法侵害人重傷、死亡。造成輕傷及以下損害的,不屬於重大損害。
  • 正當防衛制度新規明確:防衛過當應兼具兩個條件,缺一不可
    來源:澎湃新聞正當防衛司法適用標準漸趨統一。9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於依法適用正當防衛制度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值得關注的是,在正當防衛制度的具體適用上,《指導意見》提出了「十個準確」規則。比如,要準確把握正當防衛的時間條件、對象條件、準確把握防衛過當的認定條件、刑罰裁量等。
  • 矯正「誰死傷誰有理」,三部門發文明確防衛過當認定標準
    9月3日消息,涉正當防衛案件近年來受到社會廣泛關注。最高人民法院3日公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於依法適用正當防衛制度的指導意見》,對於符合正當防衛成立條件的,堅決依法認定,切實矯正「誰能鬧誰有理」「誰死傷誰有理」的錯誤傾向,堅決捍衛「法不能向不法讓步」的法治精神。
  • 給公民防衛權鬆綁,讓不法侵害停止丨鳳凰網評論
    文丨楊不過日前,最高法發文對「在司法解釋中全面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具體規劃安排,《規劃》提出要適時出臺防衛過當的認定標準、處罰原則和見義勇為相關糾紛的法律適用標準,鼓勵正當防衛,保護見義勇為者的合法權益
  • 法律小講堂丨解讀正當防衛認定新規三大焦點問題
    基於此,《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了正當防衛制度的具體適用標準,也明確指出矯正「誰能鬧誰有理」「誰死傷誰有理」的錯誤傾向,堅決捍衛「法不能向不法讓步」的法治精神。Q:《指導意見》對正當防衛制度有何細化規定?
  • 正當防衛認定難的原因探析
    正當防衛,規定在我國《刑法》的第二十條。可以說這個條款的規定還是比較明確的,只是對於法律條款中所說的「行兇」有時候會有理解上的誤差。這種誤差,本質上屬於「普通人對行兇的理解」和「法律人對行兇的理解」的不同。
  • 最高檢發布第十二批指導性案例 明確正當防衛界限標準
    最高檢發布第十二批指導性案例 明確正當防衛界限標準發布時間:2018年12月19日最高人民檢察院12月19日印發第十二批指導性案例,涉及的四個案例均為正當防衛或者防衛過當的案件,社會普遍關注的於海明正當防衛案入選其中。
  • 讓正當防衛認定具有「法律溫度」
    來源:北京青年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於依法適用正當防衛制度的指導意見》9月3日正式公布。《意見》明確指出,對於符合正當防衛成立條件的,堅決依法認定,切實矯正「誰能鬧誰有理」「誰死傷誰有理」的錯誤傾向,堅決捍衛「法不能向不法讓步」的法治精神。
  • 「1017丨關注」重磅!正當防衛有了新標準
    同時,《指導意見》還提出,要立足具體案情,依法準確認定。要立足防衛人防衛時的具體情境,綜合考慮案件發生的整體經過,結合一般人在類似情境下的可能反應,依法準確把握防衛的時間、限度等條件。要充分考慮防衛人面臨不法侵害時的緊迫狀態和緊張心理,防止在事後以正常情況下冷靜理性、客觀精確的標準去評判防衛人。
  • 矯正「誰死傷誰有理」正當防衛認定新規來了 認定防衛過當兩個條件缺一不可
    最高人民法院3日公布《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檢察院 公安部關於依法適用正當防衛制度的指導意見》,對於符合正當防衛成立條件的,堅決依法認定,切實矯正「誰能鬧誰有理」「誰死傷誰有理」的錯誤傾向,堅決捍衛「法不能向不法讓步」的法治精神。意見對準確把握正當防衛的起因、時間、對象條件等提出了十方面規則。
  • 今日話題丨被壞人打了到底能不能還手?正當防衛的標準是什麼
    要點丨速讀這次事件中的砍人行為,可能很難被定性為正當防衛。在以往案例中,類似的情況往往是被定性為相互鬥毆,傷人者需要承擔刑責。慎重定性「正當防衛」,有積極的作用,那就是引導人們不私自用武力解決糾紛。但是,給「正當防衛」設立的門檻過高,也會導致很多老實百姓在受欺負時委曲求全,或者被逼著做出違法行為。
  • 正當防衛認定標準出臺,該出手時就出手
    、防衛過當和特殊防衛進行了詳細闡述。「防衛過當」和「特殊防衛」《指導意見》明確,認定防衛過當應當同時具備「明顯超過必要限度」和「造成重大損害」兩個條件,缺一不可。李濤認為,這條規定的出臺,能夠防止在事後以正常情況下冷靜理性、客觀精確的標準去評判防衛人。「雖然應當負法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 「兩高一部」:非法侵入他人住宅可實行防衛,認定防衛過當有兩個條件
    為統一法律適用,《指導意見》第十一條至第十三條明確:認定防衛過當應當同時具備「明顯超過必要限度」和「造成重大損害」兩個條件,缺一不可;判斷是否「明顯超過必要限度」,要立足防衛人防衛時所處情境,結合社會公眾的一般認知作出判斷;「造成重大損害」是指造成不法侵害人重傷、死亡。造成輕傷及以下損害的,不屬於重大損害。
  • 如何認定防衛過當與特殊防衛?︱ 北大刑辯講堂
    而後通過對《刑法》第二十條第二款對防衛過當的規定結合本案案情進行詳細梳理,指出應同時違背「行為相當性」和「結果相當性」時才能認定防衛過當,而不應唯結果論。第一,本案是否構成特殊的正當防衛。第二,本案是否屬於防衛過當。第三,如果本案系防衛過當,則應當認定何種罪名以及相關量刑問題。因此,楊律師先後結合辯方與控方的不同論述邏輯指出,本案的思考邏輯應當首先專注於特殊正當防衛的論證,而無需單獨贅述正當防衛的各個要件,在此基礎上再論述是否超過必要限度,是否構成防衛過當。
  • 正當防衛認定新規出爐!(附防衛攻略)
    在2018年,100份以「正當防衛」為由要求輕判的二審(終審)刑事判決書,僅有4份被法院認定為正當防衛,其他20份為防衛過當,76份為故意傷害罪。並且該意見還明確了正當防衛的認定標準等等,以後只要符合這些標準,就可以大膽防衛了!
  • 主播關注:正當防衛認定標準出臺 該出手時才出手
    【正文】《指導意見》中,對於準確認定正當防衛、防衛過當和特殊防衛進行了詳細闡述。其中:正當防衛的起因條件是存在不法侵害,《指導意見》明確了「不法侵害」包括針對本人或他人的不法侵害,例如侵犯生命、健康權利;侵犯人身自由、公私財產等權利;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等等。也包括危害國家、公共利益。無論是違法行為還是犯罪行為,都屬於這一範疇。
  • 「正當防衛」兩會期間受關注,代表建議出臺解釋明確防衛限度
    近年,從於歡案到「崑山反殺案」,從趙宇案到「淶源反殺案」,關於是否正當防衛的認定和爭議,受到廣泛關注。澎湃新聞注意到,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正當防衛」的話題被多位人大代表和專家學者提及,這些討論聚焦於正當防衛的認定規則——司法實踐中如何準確判斷防衛限度,正當防衛與防衛過當的邊界如何釐清。
  • 議苑丨港澳律師可以到內地執業,意味著什麼?
    本期議苑就該問題進行討論。嘉賓:李曉兵(南開大學法學院副教授、臺港澳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左德起(深圳大學法學院教授)張繼生(深圳市律師協會風險管理法律專業委員會委員)開展港澳律師執業試點的背景是什麼港澳律師執業試點對港澳律師和內地律師分別意味著什麼?左德起:對於港澳律師,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機遇在於港澳律師擴大了法律服務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