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和為貴」的思想,「自古知兵非好戰」「不戰而屈人之兵」「兵以止幹戈」等各種說法由來已久。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兵家的最終目的是維護和平,而不是殺人滅國。這裡的兵家不是指孫武的先秦兵家,而是古代軍事家和用兵者的統稱。
《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記載的弭兵運動,發生於前546年,「弭兵以召諸侯」,是當時規模非常大的一場反戰、止戰的運動。可以看出,兵家"和為貴"的思想,至少在前546年、距今兩千五百多年前就已經出現。"自古知兵非好戰"的思想,其實是古代兵家為了追求和平的共同選擇,兵家與和平思想,必須辯證來看,二者是辯證統一的整體。
一、和為貴,兵民一體化
班固《漢書》「兵家者,蓋出古司馬之職,王官之武備也」,兵家是古代用兵者的統稱。班固將兵家分為四類,兵權謀家、兵陰陽家、兵形勢家、兵技巧家。其中,又以第一類「兵權謀家」為最高。而兵權謀家追求的境界,就是《孫子兵法》中的「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境界。為此,兵權謀家需要「和為貴」,「兵民一體化」兩駕馬車,缺一不可。
1、和為貴
《論語·學而第一》當中"禮之用,和為貴"的論斷,總結了"和為貴"的政治思想。歷史無數次證明,任何一個朝代,任何一個國家,只有追求和平,嚮往和平,才能社會發展,人民安居樂業。和平是發展的前提,沒有和平,就談不上發展。因此,兵權謀家為了能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境界,最好的武器不是有形的兵器,而是"無形之劍"——經濟手段。
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之後,經濟快速發展,使得其他國家人口前往秦國生活,人口增加,使得秦國的武力也逐漸增強,為後來秦國的崛起創造了條件。人口,在冷兵器時代既是生產力,也是戰鬥力。《呂氏春秋·上農》中有"民農則樸,樸則易用,易用則邊境安",意思就是自耕農比較淳樸,平時為農,戰時為兵,可以保護國家——因此人口越多,國家就越能夠和平。
兵家之祖
那麼怎麼增加人口呢?首先劫掠、搶人為奴是不行的。人口這種資源,不同於其他資源,人是會跑的。如果強行劫掠人口為奴隸,那麼根本無益於增加國家戰鬥力,反而容易造成社會不穩定。所以,增加人口最好的方式,還是得發展經濟。只要這個國家糧食、生活資料充足,人民富足,就能夠吸引更多人來該國定居。為了保證經濟發展這把"無形之劍",國家就必須和平。因此,古代所有兵權謀家,首先考慮的問題都是"和為貴"。
2、兵民一體化
為了保障和平,必須有足夠的戰鬥力來抵禦外敵入侵,所以兵權謀家必須要正視「兵民一體化」的社會現實,必須要好好保護自耕農的利益。這是「戰爭與和平」基於戰略智慧的辯證統一,也是兵民一體化在戰略上的體現。尤其是在各國紛爭的戰國時代,這一點體現得尤為明顯。
秦國,商鞅變法的土地改革,實際上是為了抑制戰國時代愈發嚴重的土地兼併,保護自耕農的利益——自耕農是軍事力量的根基,如果不抑制土地兼併,自耕農就會大規模破產,那麼國家就招募不來士兵。此舉使得商鞅觸動了土地兼併的始作俑者——貴族階級的利益,最終導致他被五馬分屍。不過,後來的一系列事件證明,商鞅變法是非常正確的。
趙國的情況可以說是反例。《資治通鑑》中記載,平原君拒不繳稅,趙奢殺了平原君的九個管家,並對平原君說「上下平則國強,國強則趙固,而君為貴戚,豈輕於天下邪?」這才說服平原君繳稅。這件事說明,趙國的土地兼併不僅極其嚴重,甚至連身為趙王親弟弟的平原君都不願意繳稅,其他貴族的情況更是難以想像。貴族階級得到大量土地之後,不僅使得自耕農破產,也沒有明顯增加國家的戰鬥力。相比之下,"樸實易用"的自耕農顯得多麼可貴。
而在著名的長平之戰當中,秦國和趙國都投入了舉國之力。秦國正規軍約15-30萬,秦昭王在戰爭開始後,幾次招募民兵,最終增兵至60萬。趙國先後投入兵力總數為42萬,其中正規軍約22-30萬。雖然秦國投入的總兵力大於趙國,但值得注意的一個事實是,當時秦國的總人口約為900萬;而趙國的總人口約為1000萬,是「戰國七雄」裡人口最多的諸侯國。是什麼原因導致趙國沒能大量招募民兵呢?恐怕和趙國貴族瘋狂的土地兼併脫不開關係。
二、強大軍隊的作用
根據以上的敘述,我們可以發現,「和平」和「土地」是留住人口的最佳方式。換而言之,就是封建時代增加國家戰鬥力的最佳方式。但是,「得到」土地顯然比追求「和平」要容易很多——不需要很高的政治智慧和戰略眼光。因此為了爭奪土地,敵人無處不在、戰爭無處不在。封建時代的國家,必須擁有強大的戰鬥力來保護自己。
在兵權謀家看來,一支強力的軍隊,進可攻退可守,所向披靡。一方面可以保家衛國,抵抗來犯的敵人,或者可以主動進攻,消滅來犯的敵國。另一方面,強力的中央軍隊,是維持中國大一統的必需品。
1、保家衛國的作用
趙國、秦國、秦朝為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入侵,修建了萬裡長城,至今仍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圖騰之一。漢朝主動出擊,徹底擊潰了匈奴,保護了百姓的和平。唐朝主動出擊,徹底擊潰了突厥,並且建設了聞名世界的絲綢之路。明朝面對外敵從不談判,修建明長城,擊潰荷蘭人奪回臺灣,擊潰日本倭寇保衛沿海,從來只有武力伺候。
再看一下那些武力不強的朝代。西晉政治腐敗、國力孱弱,導致五胡亂華,漢人飄零,幾近崩潰。宋朝被遼、金、元輪番侵略,又有靖康之恥,千古嘆息。清朝被英法聯軍、八國聯軍欺侮,甚至連昔日的小弟日本都可以打得清朝割地賠款。
實際上,封建時代的國際關係,是建立在「叢林法則」的基礎上的。只有軍事力量強大了,才能夠自保。因為,遊牧民族和某些國家軍事力量一強就會侵略別人,這些國家類似於叢林法則中的"壞人"。古代中國絕大多數時間裡,軍事力量遠比周邊國家強大,卻只是很少幾次出於自保才主動出擊,從來沒有侵略過其他國家,並且能夠維護整個地區的和平穩定。
2、維持大一統的作用
戰國時代,諸侯紛爭,是秦始皇以強大的武力統一了中國,結束了這長達200年的戰國亂世。實際上,周朝初期,周王室是擁有強力的中央軍的,因此才能一定程度上維持國家的穩定。而周朝在數百年後,分封的諸侯血緣關係消弱,周王室基本沒有軍隊,全國便陷入了諸侯混戰的亂世。
大一統來自《禮記·中庸》「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是純粹的儒家思想,但其中蘊含了巨大的兵家智慧。儒家對人性的理解,給亂世提出了一個終極解藥——大一統——這種思想被曾經是儒家弟子的雜家呂不韋,吸收入《呂氏春秋》並作為即將建立的大帝國的意識形態。介於和呂不韋的私人恩怨,秦始皇沒有理會《呂氏春秋》的絕大部分內容,卻偏偏記住了大一統。在統一六國的過程中,秦國強大的軍事力量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歷史證明,大一統的確是亂世的終極解藥。項羽分封諸王的行為,實際上已經失去了天下的人心——假如六國舊貴族恢復分封制,沒有強大的中央軍,中國還是會回到戰國亂世,這是剛剛從亂世中解脫的天下百姓最不願意看到的。事實證明,當時幾乎所有英雄豪傑都選擇幫助劉邦,項羽陷入了"失道寡助"的境地。
而在漢朝之後,三國時代和南北朝時代又給後世做出了反例——沒有強大的中央軍,就沒有大一統。之後的各個朝代都吸取了前人的教訓,一直堅持建立一支強大的中央軍,才能維持中央集權,維持了大一統。
三、反對窮兵黷武
中國曆朝歷代,一直是反對窮兵黷武的。在兵權謀家看來,窮兵黷武無異於自取滅亡。先不考慮戰爭總有勝負,不可能總是勝利,打仗總是要可能被敵人擊敗的問題。從經濟的角度考慮,封建社會自耕農的經濟狀況,實際上是十分脆弱的,根本不能承受長時間、高強度、高密度的戰爭。
男耕女織的社會,如果一個男子戰死沙場,那麼這一家就喪失了主要勞動力。例如,秦人在作戰的時候,常常是「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一場戰爭失利,往往會導致某些家庭男丁全部消失,整個家族就此絕戶。
劉邦
這種情況之下,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依然要發動徵討匈奴、南蠻的戰爭,不僅不得民心,也根本不可持續。這種情況下,秦始皇採取了「謫戎」政策,也就是令已經功成名就、告老還鄉的老兵革除官職俸祿,令其重新加入戰場。陳勝吳廣就是這樣的老兵,兩人之前都是屯長,被剝奪一切之後,重歸戎伍,竟然還要面臨"遲到被殺"的結局,這種情況下,兩人豈能不反?可以說,即便陳勝吳廣當時沒有遲到,也會有「吳勝陳廣」起義。
因此,無論是「尚武之風」的唐朝,還是「棄武從文」的宋朝,都沒有連年發動對外戰爭。元朝這樣"暴力"的朝代,在統一全國之後,對內忙於鎮壓農民起義,對外發動侵略戰爭,雖然土地達到了歷史最大,但元朝並沒有持續多長時間。
四、總結
古代軍事家和用兵者都堅持「和為貴」,在兵家最高的兵權謀家看來,兵家與和平思想就是辯證統一體。兵民一體化的社會現實,決定了增加兵力的最好方式,就是和平。同時,兵家是保衛和平、維持大一統的重要力量。但是,歷代兵家,都反對窮兵黷武,因為只有保障國家內部和周邊國家的和平,才能維持封建大一統政權的存在。
參考資料:
1.《自古知兵非好戰——中國古代兵家和平思想辯證觀》——張冬梅,汪維餘,邵偉
2.《漢書》——班固
3.《呂氏春秋》——呂不韋
4. 《自耕農與租佃農的區別》——劉孫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