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思想是「和為貴」?自古知兵非好戰,淺談古代兵家的戰爭觀

2020-12-27 網易

  兵家「和為貴」的思想,「自古知兵非好戰」「不戰而屈人之兵」「兵以止幹戈」等各種說法由來已久。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兵家的最終目的是維護和平,而不是殺人滅國。這裡的兵家不是指孫武的先秦兵家,而是古代軍事家和用兵者的統稱。

  《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記載的弭兵運動,發生於前546年,「弭兵以召諸侯」,是當時規模非常大的一場反戰、止戰的運動。可以看出,兵家"和為貴"的思想,至少在前546年、距今兩千五百多年前就已經出現。"自古知兵非好戰"的思想,其實是古代兵家為了追求和平的共同選擇,兵家與和平思想,必須辯證來看,二者是辯證統一的整體。

  

  一、和為貴,兵民一體化

  班固《漢書》「兵家者,蓋出古司馬之職,王官之武備也」,兵家是古代用兵者的統稱。班固將兵家分為四類,兵權謀家、兵陰陽家、兵形勢家、兵技巧家。其中,又以第一類「兵權謀家」為最高。而兵權謀家追求的境界,就是《孫子兵法》中的「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境界。為此,兵權謀家需要「和為貴」,「兵民一體化」兩駕馬車,缺一不可。

  1、和為貴

  《論語·學而第一》當中"禮之用,和為貴"的論斷,總結了"和為貴"的政治思想。歷史無數次證明,任何一個朝代,任何一個國家,只有追求和平,嚮往和平,才能社會發展,人民安居樂業。和平是發展的前提,沒有和平,就談不上發展。因此,兵權謀家為了能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境界,最好的武器不是有形的兵器,而是"無形之劍"——經濟手段。

  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之後,經濟快速發展,使得其他國家人口前往秦國生活,人口增加,使得秦國的武力也逐漸增強,為後來秦國的崛起創造了條件。人口,在冷兵器時代既是生產力,也是戰鬥力。《呂氏春秋·上農》中有"民農則樸,樸則易用,易用則邊境安",意思就是自耕農比較淳樸,平時為農,戰時為兵,可以保護國家——因此人口越多,國家就越能夠和平。

  

  兵家之祖

  那麼怎麼增加人口呢?首先劫掠、搶人為奴是不行的。人口這種資源,不同於其他資源,人是會跑的。如果強行劫掠人口為奴隸,那麼根本無益於增加國家戰鬥力,反而容易造成社會不穩定。所以,增加人口最好的方式,還是得發展經濟。只要這個國家糧食、生活資料充足,人民富足,就能夠吸引更多人來該國定居。為了保證經濟發展這把"無形之劍",國家就必須和平。因此,古代所有兵權謀家,首先考慮的問題都是"和為貴"。

  2、兵民一體化

  為了保障和平,必須有足夠的戰鬥力來抵禦外敵入侵,所以兵權謀家必須要正視「兵民一體化」的社會現實,必須要好好保護自耕農的利益。這是「戰爭與和平」基於戰略智慧的辯證統一,也是兵民一體化在戰略上的體現。尤其是在各國紛爭的戰國時代,這一點體現得尤為明顯。

  秦國,商鞅變法的土地改革,實際上是為了抑制戰國時代愈發嚴重的土地兼併,保護自耕農的利益——自耕農是軍事力量的根基,如果不抑制土地兼併,自耕農就會大規模破產,那麼國家就招募不來士兵。此舉使得商鞅觸動了土地兼併的始作俑者——貴族階級的利益,最終導致他被五馬分屍。不過,後來的一系列事件證明,商鞅變法是非常正確的。

  

  趙國的情況可以說是反例。《資治通鑑》中記載,平原君拒不繳稅,趙奢殺了平原君的九個管家,並對平原君說「上下平則國強,國強則趙固,而君為貴戚,豈輕於天下邪?」這才說服平原君繳稅。這件事說明,趙國的土地兼併不僅極其嚴重,甚至連身為趙王親弟弟的平原君都不願意繳稅,其他貴族的情況更是難以想像。貴族階級得到大量土地之後,不僅使得自耕農破產,也沒有明顯增加國家的戰鬥力。相比之下,"樸實易用"的自耕農顯得多麼可貴。

  而在著名的長平之戰當中,秦國和趙國都投入了舉國之力。秦國正規軍約15-30萬,秦昭王在戰爭開始後,幾次招募民兵,最終增兵至60萬。趙國先後投入兵力總數為42萬,其中正規軍約22-30萬。雖然秦國投入的總兵力大於趙國,但值得注意的一個事實是,當時秦國的總人口約為900萬;而趙國的總人口約為1000萬,是「戰國七雄」裡人口最多的諸侯國。是什麼原因導致趙國沒能大量招募民兵呢?恐怕和趙國貴族瘋狂的土地兼併脫不開關係。

  二、強大軍隊的作用

  根據以上的敘述,我們可以發現,「和平」和「土地」是留住人口的最佳方式。換而言之,就是封建時代增加國家戰鬥力的最佳方式。但是,「得到」土地顯然比追求「和平」要容易很多——不需要很高的政治智慧和戰略眼光。因此為了爭奪土地,敵人無處不在、戰爭無處不在。封建時代的國家,必須擁有強大的戰鬥力來保護自己。

  

  在兵權謀家看來,一支強力的軍隊,進可攻退可守,所向披靡。一方面可以保家衛國,抵抗來犯的敵人,或者可以主動進攻,消滅來犯的敵國。另一方面,強力的中央軍隊,是維持中國大一統的必需品。

  1、保家衛國的作用

  趙國、秦國、秦朝為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入侵,修建了萬裡長城,至今仍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圖騰之一。漢朝主動出擊,徹底擊潰了匈奴,保護了百姓的和平。唐朝主動出擊,徹底擊潰了突厥,並且建設了聞名世界的絲綢之路。明朝面對外敵從不談判,修建明長城,擊潰荷蘭人奪回臺灣,擊潰日本倭寇保衛沿海,從來只有武力伺候

  再看一下那些武力不強的朝代。西晉政治腐敗、國力孱弱,導致五胡亂華,漢人飄零,幾近崩潰。宋朝被遼、金、元輪番侵略,又有靖康之恥,千古嘆息。清朝被英法聯軍、八國聯軍欺侮,甚至連昔日的小弟日本都可以打得清朝割地賠款

  實際上,封建時代的國際關係,是建立在「叢林法則」的基礎上的。只有軍事力量強大了,才能夠自保。因為,遊牧民族和某些國家軍事力量一強就會侵略別人,這些國家類似於叢林法則中的"壞人"。古代中國絕大多數時間裡,軍事力量遠比周邊國家強大,卻只是很少幾次出於自保才主動出擊,從來沒有侵略過其他國家,並且能夠維護整個地區的和平穩定。

  2、維持大一統的作用

  戰國時代,諸侯紛爭,是秦始皇以強大的武力統一了中國,結束了這長達200年的戰國亂世。實際上,周朝初期,周王室是擁有強力的中央軍的,因此才能一定程度上維持國家的穩定。而周朝在數百年後,分封的諸侯血緣關係消弱,周王室基本沒有軍隊,全國便陷入了諸侯混戰的亂世。

  

  大一統來自《禮記·中庸》「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是純粹的儒家思想,但其中蘊含了巨大的兵家智慧。儒家對人性的理解,給亂世提出了一個終極解藥——大一統——這種思想被曾經是儒家弟子的雜家呂不韋,吸收入《呂氏春秋》並作為即將建立的大帝國的意識形態。介於和呂不韋的私人恩怨,秦始皇沒有理會《呂氏春秋》的絕大部分內容,卻偏偏記住了大一統。在統一六國的過程中,秦國強大的軍事力量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歷史證明,大一統的確是亂世的終極解藥。項羽分封諸王的行為,實際上已經失去了天下的人心——假如六國舊貴族恢復分封制,沒有強大的中央軍,中國還是會回到戰國亂世,這是剛剛從亂世中解脫的天下百姓最不願意看到的。事實證明,當時幾乎所有英雄豪傑都選擇幫助劉邦,項羽陷入了"失道寡助"的境地。

  而在漢朝之後,三國時代和南北朝時代又給後世做出了反例——沒有強大的中央軍,就沒有大一統。之後的各個朝代都吸取了前人的教訓,一直堅持建立一支強大的中央軍,才能維持中央集權,維持了大一統。

  三、反對窮兵黷武

  中國曆朝歷代,一直是反對窮兵黷武的。在兵權謀家看來,窮兵黷武無異於自取滅亡。先不考慮戰爭總有勝負,不可能總是勝利,打仗總是要可能被敵人擊敗的問題。從經濟的角度考慮,封建社會自耕農的經濟狀況,實際上是十分脆弱的,根本不能承受長時間、高強度、高密度的戰爭。

  男耕女織的社會,如果一個男子戰死沙場,那麼這一家就喪失了主要勞動力。例如,秦人在作戰的時候,常常是「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一場戰爭失利,往往會導致某些家庭男丁全部消失,整個家族就此絕戶。

  

  劉邦

  這種情況之下,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依然要發動徵討匈奴、南蠻的戰爭,不僅不得民心,也根本不可持續。這種情況下,秦始皇採取了「謫戎」政策,也就是令已經功成名就、告老還鄉的老兵革除官職俸祿,令其重新加入戰場。陳勝吳廣就是這樣的老兵,兩人之前都是屯長,被剝奪一切之後,重歸戎伍,竟然還要面臨"遲到被殺"的結局,這種情況下,兩人豈能不反?可以說,即便陳勝吳廣當時沒有遲到,也會有「吳勝陳廣」起義。

  因此,無論是「尚武之風」的唐朝,還是「棄武從文」的宋朝,都沒有連年發動對外戰爭。元朝這樣"暴力"的朝代,在統一全國之後,對內忙於鎮壓農民起義,對外發動侵略戰爭,雖然土地達到了歷史最大,但元朝並沒有持續多長時間。

  四、總結

  古代軍事家和用兵者都堅持「和為貴」,在兵家最高的兵權謀家看來,兵家與和平思想就是辯證統一體。兵民一體化的社會現實,決定了增加兵力的最好方式,就是和平。同時,兵家是保衛和平、維持大一統的重要力量。但是,歷代兵家,都反對窮兵黷武,因為只有保障國家內部和周邊國家的和平,才能維持封建大一統政權的存在。

  參考資料:

  1.《自古知兵非好戰——中國古代兵家和平思想辯證觀》——張冬梅,汪維餘,邵偉

  2.《漢書》——班固

  3.《呂氏春秋》——呂不韋

  4. 《自耕農與租佃農的區別》——劉孫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文能附眾,武能威敵,齊國為何孕育出一批「兵家至聖」
    有了不停地戰爭,自然就需要懂得軍事技術與實戰的人才,加之齊國君主勵精圖治,尊賢尚功,對外戰爭不斷,因而形成了一個有利於兵家成長的環境。齊民在不斷地軍事戰爭進行總結歸納與創新,時刻更新著自己的軍事思想,催生了姜太公、管仲、孫武,孫臏,司馬穰苴等一大批齊國「兵家至聖」,最終形成了齊國兵家輩出,軍事思想豐富的局面。
  • 兵家四聖都有誰?揭秘你所不知道的7種不同版本
    兵家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研究的精華,對於兵家的起源有很多種不同的說法,在諸子百家爭鳴時期也是非常亮麗的一筆,兵家出現過很多了不起的人物,比如說兵聖孫武、亞聖吳起、謀聖鬼谷子、計聖孫臏等等,而在關於兵家四聖的說法也是眾說紛紜,下面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兵家四聖的排名。
  • 中國歷史中,兵家不可不讀的十部兵書,我猜你只知道《孫子兵法》
    顧名思義,兵書是中國古代對論述兵法的著作的稱謂,後來成為軍事著作的通稱。兵書從內容上可分為兵法、兵略、訓練、陣法、兵制、兵器、城守、軍事地理、名將傳等類。《孫子兵法》根據前人的軍事理論和戰爭經驗,總結出戰爭的若干客觀規律,在唯物論戰爭觀基礎上強調主觀能動性,用辯證法觀察和應用戰爭規律,承認戰爭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採取從現象到本質的分析方法,被譽為兵家之"兵經"。
  • 春秋戰國,兵家哪些派別?齊魏兩大系統五個流派,孫武吳起管仲
    兵家思想的特點春秋戰國時期,政治上的紛爭,必然會導致軍事上的混戰與割據,必然會引起思想學術的巨大變革。諸子百家,學派林立,在戰爭亂世的大背景下,兵家悄然崛起,在當時,兵家影響力巨大,甚至超過了當時的儒家、墨家、道家等顯學。而先秦兵家流派的發展與成熟,是有淵源的。
  • 兵家上馬橫掃天下,殺字一等難以招架,王離的實力到底是什麼水平
    01諸子百家之兵家從某種層面來講,諸子百家就是各行各業的意思兵家就是軍人,擅長兵法謀略與戰場廝殺。當然,在《秦時明月》的設定中,雖然大家專業不同,但是都各自具備一定的戰鬥能力。既然兵家強調的是兵法謀略,那麼在戰力上面就不可能佔據制高點。不然少羽豈不是無敵的,還有鬼谷縱橫什麼事?所以各位要明白,在兵家的諸位身上要展示的是兵法謀略,就像蓉姐姐要展示妙手回春的醫術。
  • 兵家至聖孫武,東方兵學鼻祖,其軍事思想享譽古今中外
    對軍事感興趣的朋友,會非常熟悉一本古代兵書——《孫子兵法》,那麼也就必然想到一個重要的歷史人物。他就是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被尊稱兵聖、孫子、孫武子,又稱「兵家至聖」。實際上他的名字叫孫武,大約出生於公元前545年,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今山東省北部)人 ,被後世譽為「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
  • 同為兵家四聖,為何他鮮為人知?秦國雖戰將如雲,兵家卻只此一位
    很多人都應該聽說過兵家四聖,但大多數人都是只知其三不知其四,確實和兵聖孫武、亞聖吳起、計聖孫臏比起來,尉聖尉繚的名氣顯得微不足道,註定是選擇題四個選項中最與眾不同的那一個。即便有人聽說過,也是傳聞尉繚是兵仙韓信的師父,對其事跡卻鮮有耳聞。
  • 「兵家四聖」中此人排第四 卻能和秦始皇平起平坐 他有何厲害之處
    「兵家四聖」中此人排第四 卻能和秦始皇平起平坐 他有何厲害之處前言: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勢力形成,諸侯間互相兼併,弱亡強存,頻繁而激烈的爭霸戰爭,諸侯國國君爭相禮賢下士,求賢若渴,由此帶來了人們思想的空前活躍,出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前所未有的局面。不過,在諸子百家中最為輝煌的,當屬兵家。因為戰亂年代,要以力取勝,以智取勝,更多的是用軍事統帥、軍事將領,所以兵家的著述比較多,兵家的觀點比較深刻,兵家的地位也最高。
  • 千年來這三個城市,都是「兵家必爭之地」,看看有沒有你的家鄉
    古代歷史上,亂世群雄爭霸,其中最有名的軍閥混戰是東漢末年的三國時代,出徵中諸侯為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而明爭暗鬥,有的地方兵家必爭之地,得之即得天下。徐州,自古有「穩中原,安天下」之說,它地理上是北國鎖鑰、南國門戶,兵家必爭之地,從著名的楚漢之爭(當時叫彭城,從反秦到及楚漢之爭戰鬥極多),到三國曹操滅呂布,再到兩晉、隋唐、蒙金宋以及清末太平軍,孫中山等的北伐,歷代爆發的大戰役足有兩三百次之多,各種力量在此大規模決戰,故徐州居戰爭城市之首。
  • 遊學孫子兵法城 感受古代兵家智慧
    它以具有千年歷史的宋代古城牆遺址為依託,以「和平、戰爭、智慧」為主題全面展示博大精深、享譽中外的孫子兵法兵家智慧。 2、本網註明「來源:×××(非中國山東網)」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若作品內容涉及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在核實確認後儘快處理。 3、因使用中國山東網而導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約毀壞、誹謗、版權或智慧財產權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種損失等,中國山東網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 秦國第一將:兵家四聖之一,能輕鬆滅六國,秦王為啥非要弄死他?
    秦國第一將,兵家四聖之一,能輕鬆滅六國,秦王為啥弄死他?說的是誰呢?就是秦昭王時期的白起。白起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在當時堪稱秦國第一將,後世將其列為兵家四聖之一,在軍事方面有很高的歷史成就。秦昭王讓他打邯鄲,他稱病不去,秦昭王派別人去,第一次損兵約4萬,第二次敗得更慘。秦昭王大怒,強令白起出戰。白起不想去,就一拖再拖,拖了三個月。三月之後,秦軍再次被趙國擊敗,秦昭王下了死令,命白起立刻起兵,違令則斬!白起帶兵走後不久,秦昭王越想越彆扭,認為白起心裡不服他,於是和範雎一商量,派使者追趕白起,賜劍命其自刎。白起都懵了,不知秦王為啥要弄死他。
  • 自古以來,常常說某地是「兵家必爭之地」,究竟爭的是什麼呢?
    自古以來,常常說某地是「兵家必爭之地」,究竟爭的是什麼呢?在這篇文章,筆者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在史書當中,我們往往會看到一些熟悉的話,那就是某地某地,一直都是所謂的「兵家必爭之地」。
  • 鎮海角山上建有城堡俯視臺灣海峽自古是兵家必爭(漳浦:寬心)
    鎮海角,地處漳州南太武山脈東南端隆教畬族鄉鎮海村旗尾山,山上建有城堡俯視臺灣海峽,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上世紀五八年八二三炮戰,是大陸炮擊金門最南端的陣地,現在還有駐軍日夜守護海疆安全。
  • 諸子百家指哪十二家學派,它們的創始人和主要思想是什麼?
    儒家的創始人是孔子,他的主要思想是「仁、恕、誠、孝」,孔子很注重人的品德修養,提倡教化和仁政。秦始皇時期,他焚書坑儒,打壓儒學,儒家開始衰落。漢武帝時期,由於董仲舒對儒學進行了改造,加入了忠君思想、天人感應等,讓儒學符合統治階級的利益,所以漢武帝開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將儒學推到了正統地位,從此儒家成了我國的正統思想。
  • 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各個學派的思想雖然相互影響
    他的世界觀同當時的文臣武將一樣,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的。他的兒子們稱他「私淑陽明,大闡良知,胸中澄徹如冰壺秋月,坐鎮雅俗有儒者氣象」。和一般儒者不同之處是,戚繼光不把儒家和兵家截然對立起來,而是力圖使二者融合。他說:「孫武子《兵法》文義兼美,雖聖賢用兵,無過於此,非不善也,而終不列之儒。設使聖賢,其人用孫武之法《武經》即聖賢之作用矣。
  • 儒家,法家,兵家,縱橫家等都有一個共同的祖師,你知道是誰嗎?
    扁鵲自此,中國古代學術界都依從班固,百家就成了「九流」。今人呂思勉在《先秦學術概論》一書中再增「兵、醫」,認為:「故論先秦學術,實可分為陰陽、儒、墨、名、法、道、縱橫、雜、農、小說、兵、醫十二家也。」孔子其中,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墨家代表人物墨子;名家代表人物施惠;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道家代表人物老子;縱橫家代表人物蘇秦;雜家代表人物呂不韋;農家代表人物許行;兵家代表人物孫武;醫家代表人物扁鵲
  • 賀蘭山:理所應當的一個兵家必爭之地,氣勢蒼涼且巍峨澎湃
    相信大家對於這個地方應該也是比較好奇的,這個地方為何深受古代帝王將相的寵愛,成為一個理所應當的兵家必爭之地呢?我們一起來揭秘一下吧。賀蘭山地處寧夏與內蒙古的交界處,南北長220公裡,東西寬約20到40公裡之間,它延綿著的山脈以守護者的姿態出現在人們的視線當中。人們都說黃河是我國的母親河,它的衝積平原養育了無數的國人。
  • 中國古代四大兵家必爭之地:一省三地,得之得天下,有你家鄉嗎?
    中國歷史十分的悠久,也是世界上唯一現存於世的古代文明圈,在全世界都有著極為強大的影響力。當然,我國古代的版圖和現在的有很大的不同,如果熟悉歷史的朋友會知道,在漢之前,我國的版圖越往前是越小的。古代中國這樣龐大的國土,自然是打下來的。不過在古代,東方有中國,西方有羅馬。
  • 它有2000年歷史,是古代兵家必爭之地,是現存最古老長城!
    它迤邐於陰山南麓的群峰丘陵之中,山南是狹長的土默川平原,水草肥美,古代是兵家必爭之地。趙長城自土默特左旗陶思浩鄉圪力更村北進入包頭市境內,從土右旗美岱召鎮上協力更氣村東北沿大青山南麓向西,過土右旗溝門鄉北的水澗溝,至包頭郊區東園鄉北的五當溝口。這一段長城由於山水衝刷、淤積等原因,多數地段已不存,有遺蹟可尋的地點有溝門鄉東北的小狼窩溝,朝陽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