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常常說某地是「兵家必爭之地」,究竟爭的是什麼呢?在這篇文章,筆者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在史書當中,我們往往會看到一些熟悉的話,那就是某地某地,一直都是所謂的「兵家必爭之地」。而在古時候那些戰亂的年代,也常常會有記載說,得到了某地,就如同得到天下一般,然後這塊地方,就會被後世的人稱為「天子之地」。
事實上,如果了解歷史的人,也會察覺到,古時候,在群雄割據的最後,都會形成一種現象:幾個諸侯,分別佔據幾個險地,然後將兵力都用在爭奪一些地方上。比如說三國的荊州;或者說被稱為「天下險關」的潼關、虎牢關、山海關等等。
那麼,為什麼這些地方,往往都會被諸侯所看重呢?說要爭,究竟是為什麼爭?爭什麼呢?筆者今天,就來好好講解一下。
一、爭人口
我們都知道,因為古代的衛生條件還有自然條件,所以導致了很多人,是往往活不到五十歲以上的,但是人類既然能夠活下來,自然就要靠集群。這樣久了,人口就會在人多的城市,開始逐漸增加。古代沒有先進的科技,也沒有熱兵器等物品,在戰爭時期,最能發揮作用的,毫無疑問,就是人口數量。也就是我們往往說的,「數量上的壓迫」,這一點,在一些策略遊戲上,最能體現出來。
但是我們常說解放生產力,是要有科技的。一張嘴,就要吃一口飯,筆者之前提到過,古代人往往受限於條件,無法活得太長。而農業上也需要勞動力,軍事上也要人去服役,還要算上戰死的或者失蹤的。一場戰爭下來,人口的消耗是非常大的。再加上古代的時候,對自然的改造還不是很有效率,人口往往會聚集在北方,沒有那麼大的流動性。因此,北方的中原,也就是今天的河北、河南、山東這一塊,在古代常常會被人所爭來奪去。
二、搶資源
需要注意的是,在古時,其實資源不像今天那麼多,現在有很多水果或者糧食之類,都是大航海時代後,才傳入了中國。比如辣椒或者一些水果,都不是中國古代就有的。這就導致了,如果想要滿足大軍的夥食,就要有足夠多的糧食。因此古時候的產糧的地方,還有馬場或者鐵礦之類的,自然都是諸侯所重視的。
比如說今天的江南還有湖南等地,在古時都是歷戰之地,因為要保障有糧食,來養活自己的大軍。況且在古時,沒有農藥,也沒有重工業的科技,而糧食是需要土壤和水的。古代雖然可以靠人力來挖運河之類的,但是這麼做,往往讓百姓民不聊生。因此,不如直接依靠長江和黃河,要來得方便和簡單。所以,奪下了這些糧區,就意味著,你也控制了足夠的水資源,和其順帶的其他資源,人口也會逐漸增加和聚集。
三、守地理
受限於自然條件,再加上戰爭期間,也沒有力氣去搞什麼開山改河道的事情。因此,在古代的兵書或者史書當中,往往不少有名的「兵家必爭之地」,都是憑地形建立起來的關卡或者城市。這些城市,因為依靠地形而建立,缺乏交通手段的大軍,往往是無法繞路而行的。比如說劍門關,在唐朝的時候,就被稱為「一夫當關,萬夫莫卡」,可以算得上是「咽喉要地」,繞路而行費的力氣,不比打下來少多少。
哪怕是三國有名的滅蜀之戰,姜維把守劍門,都拖延了鄧艾將近數個月的時間,要不是鄧艾找到小路,偷入蜀國腹地,那麼還不一定打得下。而且就算是如此,鄧艾的軍隊,在記載中,也損失了將近一半,並且為了保持方便,還拋棄了不少糧食。要不是蜀國投降,鄧艾恐怕還會陷入無米可食的困境。此後,更是沒有人再一次重現這場戰,其難度可見一斑。
四、威懾性
最後一點,就是這些地方的代表性,往往要高於其他地方。「兵家必爭之地」,在戰爭年代,我們都知道很重要,那麼等到和平之后,這些地方必然會被統治者加固城防,派信任的人來把守。因此,在古代,這些城池只要不是太偏僻,必然會成為周圍城鎮、鄉村的龍頭和代表,如果這些地方被打下來了,就會給周圍的城市,傳播一個信息:「能打下這座城市的軍隊,可以輕而易舉地攻破其他城市。」這就能有效地對周邊造成威懾,瓦解其他守軍的鬥志,打響自己的名氣。
這些地方,往往都是當時一個地區的「省會」,或者就是都城,比如說董卓進入洛陽,就把控了漢室,使得漢朝的威信力一落千丈,讓東漢徹底走向了破滅。這就是最好的例子。
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