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靈原意為「奮進之地",位於蘇格蘭低地區向高地區過渡帶的中心,處在愛丁堡與格拉斯哥這兩座蘇格蘭名城之間。戰略要衝的地理位置,決定了斯特靈自古以來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1297年9月10日,愛德華一世調遣5萬大軍,由英格蘭軍北方指揮官統帥直奔斯特靈,尋求與華萊士的蘇格蘭軍決戰。兩軍在斯特靈城北1公裡外福斯河畔相會,英格蘭軍駐紮河南岸,蘇格蘭軍駐紮河北岸。當時,河面上有座狹窄的木橋,英格蘭軍有人提醒道,全軍跨過窄橋至少需要11個小時,因此,到對岸布陣作戰,英軍半渡之際極易遭遇敵軍襲擊。並且還建議,可派遣一支側翼部隊從 上遊渡口過河,配合主力對敵軍實施攻擊。
英格蘭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久經沙場,相反,蘇格蘭軍僅有1.5萬剛剛組織起來的農牧民.武器也十分簡陋。因此,英格蘭軍統帥視敵軍為一群「烏合之眾」,根本聽不進下級的提醒和建議,也不顧勞師襲遠.斷然下令跨橋作戰。華萊士在距離福斯河以北約兩公裡處,背依山地安營紮寨,以逸待勞。同時,密切注視敵軍過橋的進度,嚴令約束軍隊不得貿然出擊。
等到英格蘭軍部分人馬過橋之際,華萊士發出了進攻的號令。早已按捺不住胸中怒火的蘇格蘭軍立刻像脫韁野馬一般衝 下山坡,徑直朝著英格蘭軍衝殺過去。與此同時,華萊士調遣一-隊蘇格 蘭猛士佔領了河上的橋梁,切斷了兩岸敵軍之間的聯繫,配合正面主力圍殲已經渡河的敵軍,給英格蘭軍造成了極大的恐慌和混亂。
當時橋上的英格蘭人相互擁擠和推操,致使數以百計將士落人水流湍急的河水,沉重的盔甲和武器很快就使他們淹沒入河水之中。已經渡河的英格蘭軍在狹窄的河灘上亂成一團,根本無法列兵布陣實施有效的防護。蘇格蘭軍兩面夾擊,攻勢迅猛,北岸的英格蘭軍被衝得七零八落,人馬相互踐踏,或者成為蘇格蘭軍刀下鬼,或者葬身於福斯河的南岸部隊慌忙撤離戰場向南逃審。
正在歐洲大陸與法蘭西作戰的愛德華一世,迅速終止對法戰爭。同時確認了愛斯特靈城堡位於斯特靈城西北,立於一座高約100公尺火山峭崖頂端。現存城堡主體始建於14世紀末期,城堡落成後,它不僅作為蘇格蘭人戰略防禦的要塞,而且還是蘇格蘭斯圖亞特朝的重要寢宮,瑪麗女王等多個朝代的國王曾經長時間下榻於這座城堡。1430年,蘇格蘭詹姆士二世就在這座城堡出生。因此,蘇格蘭人將愛丁堡城堡和厄克特城堡,與斯特靈城堡並稱為「蘇格蘭三大古堡」。城堡三面為陡峭絕壁,只有南面有條緩坡到達崖頂。立於城堡之上,向北眺望,奧奇爾丘陵如同波濤一般起伏,與坐落在達雅山頂的華菜士紀念碑遙遙相對,福斯河鬥轉蛇行,呈現出無比美妙的九曲十八彎,幾座橋梁橫跨河面,那裡正是當年華萊士戰勝英格蘭軍的古戰場。向南眺望,蘇格蘭低地平原的綠茵一望無際,斯特靈古城橫直在城堡四間,班諾克本戰場歷歷在目。
從此,全世界都跟隨著不列顛人的腳步進入了現代大工業時代,因而我一睹格斯特靈,此番卻只能帶著些許遺憾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