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隨著生活條件的提高,人們的吃喝都紛紛講究了起來,而常追求滿足口腹之慾的人也給自己貼上了「美食家」的標籤,因此每到外地就和當地的友人說:「吃你們本地的美食!」
說實話,在館陶生活了幾十年,並且也翻閱了相當一部分有關館陶的書籍,卻均沒有發現具有館陶代表性的本土特色美食。(當然為了迎合某些需求,由今人杜撰、還登上了央視的所謂「魏夫人十八扣」則不在本人所說範圍之內)
一般是早餐所用的「氣布袋」
記得前幾年到邯鄲,發現當地早餐並沒有「氣布袋」這種食物,也就是把生雞蛋磕進炸油條的面裡油炸而成,就想當然的以為這種食物有可能是館陶獨有的。可誰知不久就發現鄰縣也有,甚至人家還有牛肉「布袋」,感覺自己的眼界還是太窄了,做不了考證美食的「工作」。
雖然這樣,但是可以從歷史上去考證館陶為什麼會沒有本土特色美食的傳承。這是和館陶地理位置、交通條件有著密切相關聯繫的。
在地形圖上看館陶,可見處於太行山及山東丘陵中間孔道中心位置
館陶縣在歷史上曾經地處大河(黃河)之畔、隋大運河永濟渠自縣內穿過,並且位於太行山和山東丘陵之間平原地帶的中間位置。這樣的地理形勢除了擁有良好的耕作條件,在農耕文明時期成為糧食主產區之外,也是水、陸交通要道。糧食儲量豐富、交通便利,在這裡行軍既能省時間又能搜集到適合大軍攜帶的糧草,在古代戰亂時往往就會被各大勢力視為屯兵之所和前進基地。這樣的地理狀況在我國除了那些險峻的關隘能夠被稱為兵家必爭之地之外,也應該可以視為另一種形式上的兵家必爭之地。
正因為是「兵家必爭之地」,所以館陶歷史上所經歷的戰事是無數的。可以這麼說:除了小的局部離館陶比較遠的戰爭之外,大的全國性的戰爭沒有缺席。
春秋時期
那時館陶之名還是「冠氏邑」,地處晉、齊兩國邊地。晉國打衛國,衛國向齊國求援,齊國就去攻打晉國的冠氏邑,期望達到「圍魏救趙」(當然這個詞當時還沒有出現)的效果。但是卻失敗了,齊國只得割了土地和村莊賠償晉國。
春秋戰國時的館陶縣(當時名字為冠氏邑)
兩漢
西漢漢成帝年間,後來的光武帝劉秀先後派遣吳漢和偏將姚期在館陶滅檀鄉賊、敗銅馬賊,收編了銅馬軍數十萬人,奠定了其成為光武大帝的基礎。
劉秀統一關東之戰
魏晉南北朝
作為我國歷史上最為戰亂和分裂時期的,館陶一帶作為前線以及曹魏以來鄴都的京畿之地也不能倖免,
晉武帝元年,輔國將軍、劉大安將遠將軍、魯利建成將軍慕容農自將攻館陶,收其軍資器械。
東晉,孝穆永和七年春三月,魏主閔大破趙王祗將劉顯軍,追至陽平郡。(時館陶縣城亦為陽平郡郡治)
東晉,孝武太元九年春正月鮮卑族慕容垂稱燕王都中山,埀子農自將攻館陶破之。
十七年(同上,太元年)春二月,燕王垂入渤海平原,翟釗遣其將翟都侵館陶,屯蘇康壘。
館陶縣誌裡記載的幾場戰事
南北朝時期北方的的幾個戰事
唐朝
唐高祖時,劉黑闥為太子建成、齊王元吉所追,闥食盡、眾多散亡或谷縛其渠帥以降,後夜遁至館陶永濟橋未成不得渡。
隋末的戰爭
唐末至五代十國時期,由於距離魏博節度使(駐今大名縣)極近,更是戰事不斷。
唐朝平定安史之亂
宋朝時成為遼、金兩朝南侵的通道,並且在澶淵之戰中還一度成為宋遼兩國的戰場前線。
明取代元朝、明永樂皇帝靖難之役所經歷的數次戰事也是發生在館陶一帶,由於戰爭使的民眾銳減,也才有了從山西省向這裡移民的事件。
明朝的滅元之戰和靖難之役
明末清初,除了清兵圍館陶縣城許久不破之外,闖王李自成還在館陶設縣令,混亂程度可見一斑。
李自成及清軍進軍路線
清末民初又有黑旗軍起義的點火燃燒到了館陶,親王僧格林沁在館陶一帶大敗黑旗軍。
新中國成立之前,館陶人民為了民族的解放事業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突出貢獻。
以上各戰事也僅僅是在史籍資料中能夠查找到的,並且也是簡略表述了一下,沒有記錄在冊、不為人知的戰爭相信就更多了。
如此多的戰爭發生在我們家鄉,除了百姓被軍隊裹挾、被亂軍及流民、匪兵殺死之外,還會有大批百姓逃離。比如西晉永嘉之亂後,在今天的江蘇省揚州、高郵、泰縣一帶,在長江之北僑置北濟陰郡,郡下治館陶縣;在安徽省靈璧則僑置有陽平郡,郡下治館陶縣。在山東省東平縣也僑置了陽平郡,郡下治館陶縣。這些僑置的館陶縣都是外逃的館陶縣人民的聚集區域。
僑置的陽平郡
過了戰亂之後,由於戰爭時間延續長,逃離人們的後代其家鄉觀念已經淡薄,再加上在古代行路困難,大多數人就不再回鄉了。
因戰亂引起的遷民示意圖
戰爭結束後,對於無主的空地,朝廷往往就會組織其他地區的人們去墾荒,這些人就成為這一片土地上新的主人。如此一場場戰爭下來,在館陶縣和周邊的其他縣內已不知道換過多少地方的人,並且由於移民較多的原因,其風俗習慣無法統一,也就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消失了我們自己的文化傳統,美食當然也包含在其中。
或許我們去南方的一些地方旅遊,感覺人家的文化傳統比中原還中原,沒準那裡的人們以及他們所傳承的文化,就是從我們這裡遷出去的,只是我們已經不知道了而已。
前些天和幾個南方人吃飯,他們談及他們的文化和經濟發展,言談話語間頗有些看不起我們當地人的意思。忍不住說了一句「你們之所以文化有這樣的傳承,以及經濟有這樣的實力,除了你們本身努力及位於沿海之外,是因為有些沉重的苦難由我們這一帶的人承受了!」。
或許這樣的爭執毫無意義,並且還讓外來的客人感到好笑,但是我們所能做的真的已經不多了,只能逞一下口舌之利罷了。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您還知道哪些縣也是因為戰亂斷了文化傳承,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