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必爭之地」這一概念,一直都是很多網上野生戰略家津津樂道的話題。今天,我就以「野生戰略家」的角度,來分析一下,民國三次戰爭,為何山東都成了兵家必爭之地。
這三次戰爭分別是:二次北伐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
傳統上講的北伐戰爭,其實是國民黨和共產黨聯合的國民革命北伐軍,從珠江流域擴展到長江流域的戰爭,短短半年時間就結束了。不過,國民黨雖然背叛革命,卻沒有放棄北伐戰爭,畢竟,國民黨要做的不是地方軍閥,而是統治全國,於是就有了二次北伐。
二次北伐,一路上基本上沒有太大的阻攔。唯一的風波是,山東軍閥張宗昌,引狼入室叫來了日本人來撐場子。日本的第六師團也不客氣,直接從青島打到濟南,製造了濟南慘案,北伐軍總司令蔣某差點死於亂軍。不過,北伐軍並不打算與日本爭山東,唾面自乾!繞過山東,直奔北京和天津,也算勉強完成了北伐。
盧溝橋事變後,宋哲元所部不堪一擊,長腿將軍劉峙更是跑的比劉翔還快,日本迅速佔領河北省全境。山東軍閥韓復榘在做出一些抵抗之後,迅速放棄了黃河防線,山東就露在了日軍攻擊之下。
即便如此,山東南部的臺兒莊地區,還是打出了兩場大仗,打出了中國軍隊的威風。除了著名的臺兒莊大捷,其實還有慘勝的臨沂戰役。不過,國軍在山東,並沒有支撐太久,畢竟旁邊就是青島,日軍登陸包抄後路非常方便。
解放戰爭初期,粟老總的華中野戰軍和陳老總的山東野戰軍,都是由新四軍發展而來,只不過最精銳的第三師和大量山東軍區精銳抽調東北,兵力明顯不足。山東和蘇北到底保大還是保小?最終我們決定「向北發展向南防禦」。
於是,華中野戰軍的蘇北蘇中江南等根據地,邊打邊退,僅僅半年時間,基本全丟了。一旦退入山東境內,華中野戰軍和山東野戰軍合兵一處,先後打出了魯南大捷、宿北大捷、孟良崮戰役,真正強大的華東野戰軍就此成立,全國戰場激烈的戰場。
後來,即便是華野主力離開山東,逐鹿中原,打出了豫東戰役。留守的許世友山東兵團,則打出了兗州戰役、膠東戰役,基本把濟南變成一座孤城。華野主力回山東打完濟南戰役,整個華野就能調出來爭奪淮海地區,國民黨反動派的喪鐘就敲響了。
我們發現,民國時期三次大戰,山東始終都是非常重要的戰略支點,這是為什麼呢?
我總結了五點,供大家商榷。
1,山東位於華北平原和皖蘇平原長江三角洲的中點位置,並且還有黃河和泰山屏障。
從北京到南京,再到上海,這是我國華東地區最核心的經濟帶,也是我國經濟的精華所在。佔領山東,向北可以到北京,向南可以到南京和上海,最關鍵的是,山東地方有泰山、黃河、沂蒙山,本身易守難攻。
2,山東本身也是產糧中心和人口中心。
戰爭,本身就是經濟和科技的較量。在經濟不發達的年代,誰能籌集最多的糧食,誰能募集最多的兵源,這是十分關鍵的。毫不過分地說,抗日戰爭中,八路軍115師主力挺進山東,建設山東,構築起最穩定的糧食基地和兵源基地,這是解放戰爭獲得勝利的物質基礎。
3,山東有青島,有很多良港,便於獲得海上支援。
日本發動濟南慘案,說白了就是青島港給的便利。抗日戰爭中,日本從青島登陸,實際上形成了三面攻擊徐州的態勢。這是華東根本守不住的主因。解放戰爭中,粟裕兵團、陳賡兵團、劉鄧大軍三路逐鹿中原,後勤補給最好的,恰恰是粟裕兵團。這是因為,東北軍區已經建立起強大軍工基地,炮彈子彈源源不斷從青島港登陸。而陳賡和劉鄧,一直是無後方和半後方作戰,相當困難。
得山東者得華東,得華東者得天下,山東即使到現在,在經濟上、軍事上的價值,絲毫沒有減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