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了這些難處,你的旅行才有意義
(本文為流浪遠方原創,請勿複製、轉載。大家有什麼疑問可以隨時交流。喜歡流浪遠方的文章請關注、點讚、分享。)
旅行的意義不在於目的,在於過程;旅行的景致不在於沿途的風景,在於觀看風景的心情。通過旅行,可以感受到異地他鄉的風土人情,體會到大自然豁達與包容,欣賞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渾然天成,領略到山外有青山、雲上有雲。那麼,旅行果然是一樁樂事嗎?其中是否含著苦惱的成分呢?
記得小學生的時候,郊外踏青,是一樁心跳的事,父母提前就開始籌備,起個大早,排成隊伍,擎著校旗,鼓樂前導。遊是盡興了,可事後還得作一篇遊記,才算功德圓滿,於是寫作不好的同學就得抓耳撓腮了,如何下筆、如何描述,這也太難了吧。這是對旅行難的最早認識。
「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旅行者的第一道難關就是帶行李。當兵拉練時打背包,全部家當都要打進背包裡,要「三橫壓兩豎」,要捆得緊,要捆得俏,要四四方方,要見稜見角,不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人所能勝任的。現在的背包客都有商品背囊,無需再打背包。那麼問題來了,出門要帶什麼東西?什麼東西要放在什麼位置?也是有講究的,裝的好是背囊,裝不好就是稀鬆露餡的大包袱。背上背囊去旅行,各種關卡上偏有好奇之人總會要打開看看,看完之後便很難再復原。在某些國度裡,可惡的是行李不是你想帶什麼就帶什麼,得按它們的規矩來,否則回程時你會覺得肩上輕鬆了許多。攜帶行李究竟還是容易辦得到,但是你聽說過帶著床旅行的嗎?一個人戀床,換了個床輾轉反側怎麼也無法入睡,第二天還有多少精神遊山逛水呢?有潔癖的人更甚。按照軀體的尺寸做的睡袋應運而生,可它終究不是自家的床!
在塵世旅行,還是以腳能著地為原則,因此旅行是要吃苦的,是要靠「量天尺」一步一步感受出來的。現代交通工具之快捷拉近了彼此的距離,數千公裡,朝發夕至,放大了旅行者感知的寬度和廣度,卻缺乏探索的意義。原始交通工具,並不足以為旅客之苦。「牛車」「馬車」「架子車」都比飛機有趣。交通工具之原始不是問題,問題在於舟車之不易得,車夫舟子之不易纏,「殘羹冷炙」「天價某某」,「宰客」「敲竹槓」時有發生,「圈地運動」的「買路錢」「過路費」,讓人望而生畏,如果徐霞客生活在當代,也會無疾而終,無論如何也成就不了「徐霞客」。
一個人旅行是枯寂的,枯寂也是一種趣味,享受清福的時候,也還想拉上個伴。趣向相投的同伴才能打發旅行中的枯寂。如果你說路邊有一朵鮮花很漂亮,可他卻跟你談種花的牛屎,這樣一個不合意的同伴當然是累贅,更會增加旅行的不愉快。一個人平素的時間都在工作,只有放假時才得以出來走走,可君不見「黃金周」已儼然成了「黃金粥」嗎?路上堵,景區堵,景區的廁所得排隊,身體功能差的恐怕還得尿褲子,最後是心情堵,掃興而歸。
曾看過徒步或騎行入藏的驢友進藏前後的對比,簡直是判若兩人,還說自己「有病」才會走這一趟。「旅行是一種病」,而且還「病」得不輕,於是為了治「病」,有的人一次又一次進藏,一次又一次地旅行。如此的折騰幾回,這一生也就差不多了。
旅行是有難處的,是需要去挑戰的,當你站在高山之顛「一覽眾山小」「極目楚天舒」之後,所有的付出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