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篼警察爬山坡,幾家等待幾家樂。"巴山新民謠,說的就是朱德故裡四川省儀隴縣公安局三蛟派出所。面對儀(隴)巴(中)兩地邊界條塊分治現狀,該所以創建"楓橋式派出所"為發展機遇,對標揚帆,打造"山區衛士110"最強警務,織密"巴山治安共同體"防控網,匯聚"三治融合"最強民力,在創新基層社會治理中,亮出一張"德鄉治理"名片。
一個特色:山區"背篼派出所"
5個民警4個輔警,日夜守護著兩鎮23個行政村(社區)近5萬人民群眾的安寧。
平常,民警背上背篼進山入戶,辦證,補錄戶口,採集"一標三實"信息,和老百姓坐在一條板凳上,家長裡短。下鄉扶貧,給山裡群眾背去種子和化肥。雨季,背上背篼給校園留守兒童送去雨傘。寒冬,又為山區空巢老人送去一背又一背篼保暖鞋。疫情期間,直接把奶蛋菜蔬背送到大山深處生病困難群眾的家門口。
一個小背篼,不僅是三蛟派出"編外警用裝備",也是民警服務社會的"小窗口"。有一位退休教師,經常看見民警背著背篼路過自家門口,爬坡上坷,有感而發,即興編出一首民謠:"巴山的棒棒叫背哥,走街串巷賺吆喝;背篼警察爬山坡,幾家等待幾家樂……"一傳十,十傳百。"背篼派出所"就這樣叫開了。
一個品牌:山區衛士110
"我們實施六小警務。"三蛟派出所長鮮光俊如數家珍,興致勃勃地介紹,"也是打造'山區衛士110'品牌的硬體配置。"
三蛟派出所從化解小風險入手,踐行"風險加一"理念,以"信息賦能"為主導,推行"網格管控"舉措,將轄區風險隱患發現消除在萌芽狀態。在接處警現場調解的基礎上,著力調解小糾紛,主動對接化解矛盾糾紛聯動"五大平臺"。首創"家門口干預五法",止紛止爭203起;"大禹治水式"工作法,成功化解一起分家析產引起的"一門三代世仇"世紀懸案。該所發揮小型作戰單元優勢,積極辦理小案件。兩年來偵辦盜竊、詐騙、尋釁滋事等案件36起,轄區內無重特大案件發生。以此拓展"無案示範村(街道)"目標,構建"全域治安響應圈",創新開放型街道社區"治安要素集成化管理"模式。依託農村"雪亮工程","疑人、疑事、疑物"納入可控視野,建設小平安。通過"三優"服務窗口創建活動,深化"放管服"改革;開通"365警民通"微警務,服務群眾"一次辦、就地辦、鍵上辦"。為了傳遞公安正能量,該所積極開展"講好小故事"活動,豐富"以案說法"載體。
一個亮點:巴山治安共同體
儀巴邊界治安形態,尤以警情複雜的最大變數,流竄作案的最大挑戰,治安盲區的最大隱患為甚。
三蛟派出所主動走出邊界,與巴中警方下八廟派出所達成共識,轉變"兄弟式協作"為"常態化合作"同盟關係,轉變屬地治安分治為"治安共同體",建立"跨區域警務戰略"機制,築牢聯勤、聯調、聯防、聯治、聯管、聯控、聯打的"七聯"工作體系,完善"儀巴邊際治安研製聯席會議"制度,籤訂《邊際治安防範協議書》,實行雙邊輪值警長負責制,搭建儀巴邊際治安微警務平臺,發布警情,服務群眾。推倒邊際治安亂點最後一堵牆。在聯合開展緝槍治爆專項行動中,辦理專案3起,抓逃2人,收繳火藥槍7支,雷管4發。聯動安全拉練3次,排查整治火災、洪災、交通、地質性安全隱患6起。先後調解邊界民間治安糾紛11起。
一張名片:"德鄉治理"版本
要讓三蛟人民普遍成為創建楓橋式派出所的受益者。
要讓三蛟社會各界身同感受公安或警有溫度有服務。
這是三蛟派出所操場兩側醒目的標語,也是全所民警發自肺腑的時代心聲。
創建楓橋式派出所活動以來,三蛟派出所把握"黨建引領"的方向,深推"所長進同級黨政班子,社區民警進村(居)兩委,配齊配強村級警務助理"組織驅動,強化"下沉到底,解結化怨,服務民生,厚積民安"結果運用,直接把"雙學雙創"主題創建活動,延伸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田園課堂"生動實踐中,做實硬體,做細軟體,致力在基層社會治理創新之路上下功夫,當好先行者,奏響"三治融合"三部曲。以自治為基礎,協助全鎮建立村(街道)聯動聯保組織23個,民間調解組織23個,治安巡邏隊31個,"紅袖標"志願者達300餘人,嘗試推動"村民議事"制度;以法治為根本,什麼治安問題突出,治理什麼。將普法宣傳教育納入日常執勤執法活動中。"打防管控建"一體化機制健全;以德治為導向,首將《德鄉有禮12條》,村規民約,道德規範,精神文明,鄉村振興理念,納入基層社會建設體系中。目前,轄區"平安戶"驗收合格掛牌率達96%,無案件無矛盾糾紛存量的"自治村",鄉風民俗文明"德治村",創建面達90%以上。
走進三蛟派出所,迎面可見的警營文化牆,不僅讓人感受到一股來自於泥土的芳香,也讓人從中體驗出文化育警的濃烈氛圍。民警的精氣神韻,從不同的視角折射出來,反映出這是一支站得住,叫得響,行穩致遠的德鄉警隊鐵軍勁旅。
(四川法治研究網 譚俊)
原標題:四川儀隴:山區「背篼派出所」 走向「德鄉治理」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