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民間傳統手工藝,展現非遺工坊魅力。
7月20日下午,西華師範大學管理學院「巴蜀拾藝人」暑期社會實踐團隊為進一步調研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發展現狀、傳承非遺文化,來到了四川省南充市儀隴縣河西工業園區——「德鄉嫂松花蛋」加工基地學習。深入調研非遺項目「德鄉嫂松花蛋」的發展情況,並對「德鄉嫂松花蛋」傳承人易鳳華進行了單獨採訪。
圖為實踐隊員採訪「德鄉嫂松花蛋」品牌創始人易鳳華。林俊傑 攝
「德鄉嫂松花蛋」作為儀隴傳統名小吃,歷史悠久、味道經典。「德鄉嫂松花蛋」的百年老手藝可以追溯到清朝光緒年間,製作「德鄉嫂松花蛋」時需用草木灰、五香料、茶葉、薄荷、紫蘇、食鹽等輔料對鴨蛋進行包裹,存放一個月後撥開蛋殼,彼時在透亮的蛋清上,便會出現像松花一樣的圖案。「德鄉嫂松花蛋」的蛋殼能夠輕輕鬆鬆地剝掉,整顆鴨蛋光滑圓潤,層次分明,蛋清晶瑩剔透,裡面的松花清晰可見,蛋黃凝而不固,溏心通明透亮。易鳳華熱情地邀請實踐隊員們品嘗了「德鄉嫂松花蛋」。
圖為德鄉嫂松花蛋。林俊傑 攝
在採訪過程中,易鳳華為實踐隊員們詳細講述了「德鄉嫂松花蛋」的製作過程、發展情況、產品市場以及銷售方式等。易鳳華介紹到,當今許多工廠生產的松花蛋都含有鉛、砷等有害物質,會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不利影響。而「德鄉嫂松花蛋」生產工坊也正由於對製作工藝流程的嚴格把控,從而保證了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安全。在產品市場取得與銷售方式選擇上,易鳳華介紹到,「德鄉嫂松花蛋」憑藉其「健康、美味、安全、新鮮」的特點,取得了一定的市場。「德鄉嫂松花蛋」目前以儀隴、成都等地為主市場,採取了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銷售模式。線上的主要銷售平臺為蘇寧易購,線下則在實體店進行銷售。
易鳳華不僅是「德鄉嫂松花蛋」的品牌創始人,還是儀隴志願者協會的會長。易鳳華說:「我既是志願者協會的會長,也是志願者協會的發起人,協會最開始只有我一個人,到現在已經有了100多人……我做這個項目其實不只是為了掙錢,更重要的是一種情懷,錢固然要掙,但要在合理合規的範圍內。作為志願者協會會長,在協會的運行過程中,我當然要貼錢。志願者協會就像我的一個孩子,作為家長,一定要將這個『孩子』養大。」
儀隴縣經濟並不發達,大部分年輕人會選擇外出務工,而留守家中的許多中老年人則無所事事,易鳳華的松花蛋生產工廠就為部分中老年人提供了就業機會。易鳳華介紹到,公司的養殖場大部分都在鄉村地區,其中一處已經建成並投入使用,還有四處正在建設中。易鳳華在鄉村建設養殖場這一舉動,對促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土生土長的儀隴人,「德鄉嫂松花蛋」品牌創始人易鳳華始終不忘初心,全力扶持貧困群眾參與大麻鴨養殖。她創立的儀隴德軒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通過「公司+合作社+村委會+貧困戶」的方式,建立利益聯結養殖基地5個,年存欄約50000隻蛋鴨,年產蛋量可達1500萬枚。養殖場的發展也為脫貧攻堅戰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結束採訪後,易鳳華帶領實踐隊員們參觀了公司大廳、松花蛋製作工坊以及「德鄉嫂松花蛋」的成品。在參觀過程中,實踐隊員們直觀地感受到了其製作工藝的嚴格與製作環境的整潔。相信在這樣高標準的要求下,「德鄉嫂松花蛋」 在未來將會有更好地發展。
圖為實踐隊員參觀「德鄉嫂松花蛋」成品。林俊傑 攝
通過本次對「德鄉嫂松花蛋」的實地調研,實踐隊員們深刻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對現今社會的重要性,傳承之路更是任重道遠。農業是基礎,鄉村振興,民生穩定都離不開農業。我們相信「德鄉嫂松花蛋」養殖地的發展,會解決更多當地中老年人的留守問題,更會有利於儀隴縣的經濟發展。
圖為「德鄉嫂松花蛋」品牌創始人易鳳華與實踐團隊的合影。林俊傑 攝
(通訊員 許越坤 楊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