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進非遺傳承基地 感受非遺文化魅力
走進非遺傳承基地 感受非遺文化魅力「今天學習了非遺文化,讓我受益匪淺,我一定要學習傳承好非遺文化,刻苦學習,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會昌縣會昌小學學生劉燁蓓激動地說。6月13日是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會昌縣組織學生走進國家級非遺項目《贛南客家匾額習俗》的傳播基地參觀學習。基地內懸掛著「翰林」、「進士」、「博士」等17方匾額,令人目不暇接。非遺傳承人肖天長在講解匾額文化同時,還詳細講解每一塊匾額背後的勵志故事。隨後,肖天長還揮毫潑墨,現場展示榜書的書寫,介紹匾額製作流程。
-
鄭州學子「三下鄉」——傳播希望,播種未來
鄭州財經學院現代教育學院積極響應以「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獻給祖國;決戰脫貧攻堅,投身強國偉業」為主題的暑期「三下鄉」活動號召,在疫情防護常態化形勢下,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組建「蒲公英」暑期實踐雲團隊,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7月20日至8月11日,實踐團成員立足家鄉,利用所學專業知識,開展為期二十天的義務支教活動,為家鄉的基層教育事業注入青春活力。
-
遊覽上海「非遺」 感受文化魅力
遊覽上海「非遺」 感受文化魅力沈琦華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非遺與旅遊的深度融合產生「化合反應」,遊走上海「非遺」線路,可以近距離感受申城的文化魅力。寶山非遺遊線火爆上海非遺文化中心精心提煉上海非遺文化元素,與旅遊線路有機融合,發布了一系列的「非遺之旅」,其中包含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博覽館、顧村公園和寶山寺的寶山遊線受到滬上遊客青睞。
-
走進非遺 感受魅力
市中華傳統文化促進會近日聯合區關工委開展非遺文化研學活動,我區20餘名中小學生通過體驗非遺文化,感受非遺魅力。在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學生們觀看了侯家班帶來的舟山布袋木偶戲表演。在鏗鏘有力的鑼鼓聲中,形態各異的木偶伴隨著表演者悠揚婉轉的唱腔,在舞臺上仰天大笑、捶胸頓足、翻騰跳躍。表演結束後,學生們在老師的指導下體驗木偶戲操作,進一步感受非遺文化。
-
重慶學子三下鄉:能風石刻,鯉魚燈舞——走進大足「非遺」文化
重慶師範大學計算機與信息科學學院7月26日電重師計信學院雲尋遺「計」團隊,本著利用專業,傳承和保護非遺文化的宗旨,為親身體悟非遺的魅力和文化底蘊,來到重慶市大足區,進行實地調研。團隊在大足非遺中心工作人員陳學文老師的介紹下,調研了大足當地百姓對非遺的認識,了解了大足對於非遺的保護和傳承措施並收集了相關資料。
-
湖北學子暑期社會實踐:走進麵塑工藝 感受非遺文化
今日頭條武漢8月4日電(通訊員 王盼盼)麵塑是我國民間傳統藝術品之一,麵塑的製作工藝更是被選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列。為了更加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底蘊,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帶給大眾。7月31日起,湖北第二師範學院「楚音漢蘊」赴武漢麵塑暑期社會實踐隊在和老師取得聯繫後,部分隊員遠赴武漢,來到麵塑藝術工作室「壹粟坊」拜訪劉潔老師,開始麵塑的學習,感受非遺的文化。部分隊友在各自的家鄉進行線上的學習,並且各自都購買相應的材料,進行麵塑製作線上學習,身臨其境的感受非遺的魅力。
-
弘揚家鄉非遺,鄭財學子在行動
為握牢民族精神命脈,弘揚家鄉非遺文化,鄭州財經學院機電與汽車工程學院「我的家鄉有非遺」項目實踐團於2020年7月30日—8月8日在王涵老師的帶領下,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對家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研活動。
-
非遺進課堂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本報訊(光明新聞記者 熊丹丹 通訊員 潘志瑩/文 記者 管強 通訊員 潘志瑩/圖)12月9日,「2020年度非遺進校園」活動在光明區田寮小學開展。本次活動通過抗疫主題非遺展和非遺小課堂兩種不同形式,引領學生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增強民族文化自信,讓非遺教育真正走進校園、走進課堂,讓學生們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傳承非遺文化。全校近兩千名師生參與此次活動。 此次活動由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深圳博物館(深圳市非遺保護中心)承辦,光明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光明區公共文化藝術發展中心協辦。
-
弘揚嶺南文化,廣州體育學院「三下鄉」調研服務隊走進汕頭
8月15日至17日,廣州體育學院大學生「三下鄉」調研服務隊赴潮汕地區展開主題為「傳承非遺經典,弘揚嶺南文化」的三下鄉活動,深入挖掘嶺南文化底蘊,推動全民健身運動。連續三天的活動中,廣體青年學子們先後探訪了揭陽市榕城區孫淑強獅藝武術館、汕頭市非遺文化館、汕頭市潮汕李家教拳系傳承中心、潮陽區棉北街道、金平區光華街道等地。
-
感受貝雕魅力 傳承非遺文化
感受貝雕魅力 傳承非遺文化 2020-12-15 10: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弘揚家鄉非遺 鄭財學子在行動
紅旗融媒:(記者 魏健 編輯 翟明輝 通訊員 王涵 馬騰騰)為握牢民族精神命脈,弘揚家鄉非遺文化,鄭州財經學院機電與汽車工程學院「我的家鄉有非遺」項目實踐團於2020年7月30日—8月8日在王涵老師的帶領下,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對家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研活動。
-
鄭州財經學院2020年暑期青春「三下鄉」社會實踐紀實
大河網訊 8月21日,記者從鄭州財經學院獲悉,該校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自7月下旬啟動以來,組織了多支社會實踐團隊走進鄭州、洛陽、焦作等地,在紅色尋訪、探尋非遺、脫貧攻堅、生態環保、禁毒防艾、電商帶貨、關愛留守兒童等活動中服務群眾,實踐隊員們在深入基層中受教育、長才幹、作貢獻,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民族使命感
-
貝雕走進課堂!感受藝術魅力 傳承非遺文化
日前,福建貝雕(平潭)非遺傳承人、平潭貝雕藝術研究院副院長詹勝走進平潭賽爾雙語學校,為雙語實驗班學生帶來一節生動的貝雕製作課。課堂上,詹老師為孩子們講解了製作工具的使用和注意事項,並在講解中完成了一件貝殼工藝品。
-
山東大學生暑期三下鄉:走進孟廟孟府,感受非遺的傳承與創新
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為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濰坊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非遺傳承調研隊隊員金喬喬於8月13日到8月16日走進山東省濟寧市鄒城市孟廟孟府開展了「人類瑰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主題暑假「三下鄉」實踐。
-
走進青島紡織博物館 感受"非遺"扎染魅力
青島洮南路小學的師生走進青島紡織博物館,親手體驗千變萬化、魅力無窮的扎染工藝,近距離感受非遺的魅力。 在中國五千多年的燦爛文化中,扎染藝術作為一種古老的工藝被人們喜聞樂見。
-
...安慶師大「尋·跡」暑期三下鄉實踐活動探尋500個地方文化符號
自7月20日安慶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開展「尋·跡」暑期三下鄉實踐活動以來,參與其中的400餘名學生就沒有停下過對自己家鄉的感嘆。在這場為期一個月的暑期實踐活動中,學生在家鄉尋找到的歷史古蹟、非遺文化和民間藝術等地方文化符號多達500個。 280餘處歷史古蹟涵蓋近30個地區
-
齊魯晚報小記者走進威海市群藝館感受「非遺」魅力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陳乃彰12月13日,齊魯晚報小記者走進了位於威海市群藝館內的威海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館,親近非遺,了解非遺,與非遺傳承人近距離接觸,感受傳統民俗文化的韻味,認識傳統手工藝的精妙,了解、學習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做非遺文化遺產的保護者
-
學習+傳承,「黃河非遺研學」魅力滿滿
8月11日至17日,鄭州財經學院藝術設計學院「黃河非遺研學」暑期社會實踐團走進黃河澄泥硯展示館,參觀學習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黃河澄泥硯的歷史淵源,並動手體驗澄泥硯的製作過程,隨後來到鄭州市惠濟區文化館,開展「傳承黃河文化 『硯』請八方來客」暑期實踐活動,為鄭州市區外來務工子女進行了為期5天的黃河文化知識培訓
-
鄭州:黃河文化走進開學第一課
丁友明 攝中新網鄭州9月1日電 (韓章雲 靳靜)講述《黃河大合唱》創作背景及相關歷史、聽傳承人介紹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創作黃河文化主題剪紙……9月1日,由共青團鄭州市委舉辦的「青春尋訪 ·黃河文化」「河小文」進校園開學第一課在河南鄭州開課。
-
登封濱河路小學師生走進嵩山木雕研究所研學,親身感受非遺的魅力
2020年8月21日下午,登封市濱河路小學四年級一班部分學生及老師,在申松強老師的帶領下,到嵩山木雕藝朮研究所,近距離觸摸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嵩山木雕的藝術魅力。使學生對嵩山木雕有了初步的認識和基本了解,師生們聽得津津有味,對展示的作品讚不絕口,有學生代表談了自己的參觀感悟,都覺得如此近距離的感受中國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收穫頗豐,真是不虛此行,最後集體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