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1日下午,登封市濱河路小學四年級一班部分學生及老師,在申松強老師的帶領下,到嵩山木雕藝朮研究所,近距離觸摸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嵩山木雕的藝術魅力。
木雕藝術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的一支奇葩,是凝聚民族工匠精神的藝術結晶。嵩山木雕始於先秦,形成於唐宋,成熟於明清,具有濃厚的漢文化特色,多見於建築、裝飾、家具、器皿、陳設和宗教等,為華夏木雕的肇始者。嵩山木雕,是華夏歷史文明嵩山文化的重要物證和載體。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嵩山木雕代表性傳承人是王振北。
(圖為王振北先生正在工作中)
師生來到研究所門口後,王振北先生首先在研究所門口先給學生介紹了嵩山的自然風光和禹王萬歲峰的神話傳說。
隨後他帶來師生走進研究所內,參觀嵩山木雕百餘件作品成果展。
(圖為師生讚嘆展示作品之精美)
(圖為師生在認真聽王振北先生介紹)
他給師生詳細解說,嵩山木雕的應用範圍、歷史源遠、自身特點、基本內容等。使學生對嵩山木雕有了初步的認識和基本了解,師生們聽得津津有味,對展示的作品讚不絕口,有學生代表談了自己的參觀感悟,都覺得如此近距離的感受中國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收穫頗豐,真是不虛此行,最後集體合影留念。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雖然在各方面的關注和行動下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不可否認在現代化發展、城鎮化建設等強勢背景下,由於其地域性、民族性、傳統性等特點及現代化文明對其生存空間的排擠和擠壓,使其越來越邊緣化、碎片化,更由於其載體的「活態性」不得不面對「人走藝絕」的威脅。
現階段非遺傳承主要依靠以傳承人為主的傳習活動和無意識的集體傳承為主,前者以族內血源傳承和族外師徒傳承為主;而後者則是在非遺生長生存的地域空間中廣大民眾潛意識的傳承。除此之外,政府、研究者、旅遊產業等也都從不同角度承擔著傳承的責任,從理論層面上來看其傳承途徑並不算少,但是隨著這項工作的不斷推進,人們越發清晰地認識到如果缺少了學校教育參與其中,那麼非遺發展因現有傳承對象的局限而漸入困境。
青少年一代是文化傳承發展創新的未來,在呼籲喚起「文化覺醒」、倡導「文化自覺」等背景下,關注本國優秀的文化傳統,尤其是關注隨著傳承人逝世就面臨消亡的非遺就顯得非常緊迫。國家政府、社會組織、教育系統也為此做出了很多努力,《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宣言》等文件的出臺,都在不斷在強調教育系統參與非遺傳承保護的重要性。
如何不斷探索學校教育在非遺傳承中實現的途徑,得到更多青少年群體的認可和關注,繼喚起他們的民族文化傳承意識,使教育系統成為非遺傳承保護的重要基地,還任重道遠!登封濱河路小學師生走進嵩山木雕研究所研學,近距離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傳統手工藝——嵩山木雕的活動,非常值得提倡和借鑑意義。呼籲更多的學校,能夠開展類似的活動,讓師生感受更多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