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至17日,鄭州財經學院藝術設計學院「黃河非遺研學」暑期社會實踐團走進黃河澄泥硯展示館,參觀學習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黃河澄泥硯的歷史淵源,並動手體驗澄泥硯的製作過程,隨後來到鄭州市惠濟區文化館,開展「傳承黃河文化 『硯』請八方來客」暑期實踐活動,為鄭州市區外來務工子女進行了為期5天的黃河文化知識培訓。
走進黃河澄泥硯展示館
在「百萬青年沿黃生態產業發展協作行動」的號召下,鄭州財經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將傳承黃河文化與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有機結合,攜手黃河澄泥硯展示館研習所與惠濟區文化館,舉辦了此次頗具意義的實踐活動。
體驗黃河澄泥硯的製作過程
8月11日至12日,由藝術設計學院8名師生組成的「黃河非遺研學」暑期社會實踐團來到鄭州黃河沿岸的黃河澄泥硯展示館傳習所參觀學習並體驗製作黃河澄泥硯。
在黃河澄泥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王玲、張惠兩位藝術家的指導下,學生們系統了解了黃河澄泥硯的由來、發展及製作流程,並動手製作黃河澄泥硯作品。
宣講黃河非遺文化
8月13日至17日,實踐團來到鄭州市惠濟區文化館為40餘位外來務工子女開展了黃河文化傳承宣講,以實際行動踐行對黃河非遺文化的傳承。
黃河是什麼樣的?什麼是黃河非遺文化?黃河澄泥硯是如何製作的?我們該怎樣保護黃河?大學生們與小朋友面對面交流,給他們詳細講解黃河及黃河非遺文化。
實踐團成員與完成作品的孩子們
實踐團成員用心講解黃河澄泥硯的歷史由來,並耐心帶領孩子們動手體驗黃河澄泥硯的製作過程。
「這些孩子在娛樂中了解黃河文化,在潛意識中形成對黃河的愛與保護,這就是我們最想要的結果。」惠濟區文化館館長李青同時也對實踐團學生義務為孩子們宣講和動手製作輔導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