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風物菌 地道風物 收錄於話題#看見地道中國25個
▲ 贛江兩岸,昨天與今天的對話。攝影/李文博
-風物君語-
物華天寶,英雄無名
「九五後」音樂人南鈴子在一首歌裡唱道:
「世間美好與你環環相扣。」
但是,被「環環相扣」的,卻總與世間的美好擦肩而過。
這個網名「阿卡林省」的區域,被耀眼的鄰居緊緊包圍著,在各種項目的規劃、建設中,總是成為最失落的那個:環江西5G示範城市網、環江西高鐵帶、環江西985高校圈、環江西自貿區……
熱鬧總是鄰居的,江西似乎什麼都沒有。
▲ 南昌景觀。攝影/李瓊
尷尬的焦點,是省會南昌。她,因為被「一環扣一環」,而被戲稱為「五環省會」。
城市江湖論戰中,關於南昌的段子還有很多。熱鬧之後,眾人都懶得關心:這座為各個網、站、臺提供了「談資」的城市,她到底長啥樣?
▲ 南昌紅谷灘全景。攝影/王祺
江西的老大,長在夾縫中
不被網際網路青睞的南昌,在現實中非但不卑微、不偏僻,而且坐擁一個山河浩蕩、江山如畫的大舞臺。
▲ 南昌,坐落於肥沃的鄱陽湖平原。 製圖/伍攀
中國最壯闊的河流長江、最遼闊的湖泊鄱陽湖,加上連綿的幕阜山、羅霄山、武夷山,為她營造了營養富足的搖籃——鄱陽湖平原。
▲ 上圖:位於江西鉛山境內的武夷山,圖/視覺中國。下圖:俯瞰鄱陽湖的溼地景觀,圖/圖蟲·創意
兩千多歲的「釘子戶」
南方的南嶺山脈,生怕南昌缺少水源和航道,特意為她孕育了一條母親河——贛江,後者又堅定不移地將乳汁不停地輸送到鄱陽湖,讓包括南昌在內的眾多地方,從不缺乏茁壯生長的養料。
▲ 俯瞰鄱陽湖全貌。 圖/NASA
地處聚寶盆C位的南昌,至少從漢代設立豫章郡開始就是一座名城了,歷史上她的稱謂不斷變化:灌嬰、豫章、洪都、洪州、隆興、龍興、南都、南昌……但是,城市中心幾乎沒有離開贛江兩岸。
她,當仁不讓地擔當著郡、州、府、道、路、省的治所,兩千年來一直是江西地區的中心城市,這種現象放在全國各省,僅有三例(另外兩個是太原、成都)。
▲ 贛江貫穿南昌。攝影/桂雄
也正因為此,兩千多年來,江西的榮耀與消沉,都濃縮在南昌身上。
既優越,又尷尬
大山、大江、大湖塑造的南昌,地處江西省中部偏北。
「吳頭楚尾、粵戶閩庭」的經典描述,聽起來詩意而霸氣。這八字箴言,道出了她地理位置既優越、又尷尬的「二重性」。
▲ 江西婺源,吳楚分源第一村——浙源嶺腳村。圖/視覺中國
從正面說,南昌之地,西與楚文化腹地湖北、湖南相接,東與吳越文化的腹地浙江相連。鄱陽湖平原位於兩大強勢文化區的接合部,南昌是二者的樞紐,地位不可小覷。
從反面說,因為地處吳越、荊楚兩大強勢文化IP之間,包括南昌在內的江西,會成為前兩種文化的輻射區域,而自身一旦沒有核心競爭力,勢必會淪為前兩者的邊緣地帶。
說好聽的叫「吳頭楚尾」,說不好聽就是 「吳不吳,楚不楚」:南昌和以它為中心的江西,在吳楚兩國不斷拉鋸、爭奪中夾縫生存。
▲ 江西境內出土的商周青銅器。圖/視覺中國
這種境地,被地理學家看在眼裡,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一針見血地說道:
「吳楚相攻,必有事於豫章」。
意思是,兩個大佬撕逼、約架,中間的南昌躲都躲不開!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比江右文化更晚勃興的廣東、福建,則在海洋時代厚積薄發,奏出了中國海洋文明的強音。於是,在兩個海洋大省的光環下,江西又成了「粵戶閩庭」。
可見,「環江西」現象並非今日才有,而是一種延續了千百年的傳統。
▲ 上圖:南嶺山脈九連山。攝影/凌家譜。 下圖:江西和廣東分界處的梅關。攝影/陳彥
今日的經濟地理格局中,南昌看起來「雨露均沾」:位於贛江、撫河下遊,鄱陽湖西南岸的她,是唯一既屬於長江經濟帶、又位於泛珠三角經濟帶的省會城市。不過,這恰好說明:南昌所在的江西,是被兩大「經濟高地」激烈爭奪的腹地,這與古時吳、楚對江西的輻射如出一轍。
人傑物華,是拼出來的高光時刻
雖然難,但南昌從未停止努力。而且,在「山重水複」的包圍之中,這裡一次次迎來「柳暗花明」。
▲ 清初荷蘭畫家筆下的南昌。繪圖/約翰·紐霍夫
江右文化或贛鄱文化的孕育者,首先是遍布鄱陽湖平原的水。南昌所處的鄱陽湖平原或江西盆地,北依中國第一大河,腹地則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大江大湖,還收納了幾乎全省的所有河流之水。
從空中俯瞰,南昌城內外的水網密度,絲毫不亞於江浙的江南水鄉。
▲ 俯瞰南昌城區,猶如一幅山水畫。攝影/傅鼎
據統計,南昌總面積7195平方公裡,其中水域面積就佔了1/3。
這裡的水網究竟有多密集?只說大的格局,便有一江、三河、九龍(城內水系)、十珠(湖)。城外遠郊,還有更加浩渺的青嵐湖、軍山湖、金溪湖、南塘湖。大的河湖內部,還有蜿蜒的數百條支流與數百個湖泊遍布各個角落。難怪南昌人說,自家的城市是「城在湖中,湖在城中」。
▲ 湖多,自然橋也多,圖為南昌市內獨具匠心的橋。攝影/李瓊
除了天然河湖,南昌城內外還散布著5839座水塘、485座水庫。無論住在哪個區域,一個南昌人從家門口步行20分鐘,一定會遇到一片水域。
▲ 位於南昌市西郊的梅嶺國家森林公園秋景。攝影/李文博
水之便利和區位優勢,讓南昌坐穩了省內老大的地位:水文條件優越,但距離長江太近,常常飽受洪水之患,大面積丘陵不利於發展農業;地大人多,但地質條件複雜,陸路運輸條件受限,偏居江西最南,很難輻射全域。
整個江西的水系交通網絡,是以南昌為中心十字劃開的。星羅棋布的水域,讓她不僅穩坐江西C位,更是一度成為江南的一線城市。
▲ 寬廣的江面為水路航運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上、中圖攝影/駱方正,下圖攝影/潘立。
從灌嬰築豫章郡城開始,南昌人就依水而居,西北的太湖與贛江相通,後來演變成今天的東湖。豫章郡的治所被命名為「南昌縣」——從2200年前誕生始,這個南方城市就寄託著「昌大疆土」「南方昌盛」的偉大夢想。
西漢海昏侯墓出土的大量文物展現了一個驚豔的世界。378件明晃晃的金器,露出了西漢「黃金帝國」的冰山一角,也拉開了南昌這個富饒之地的發展序幕。
▲ 西漢海昏侯劉賀墓考古現場及出土金器。攝影/王祺
隋唐時期,因大運河的開鑿,通江達湖的南昌更是成為南方重要的水陸交通樞紐。坐擁廣闊魚米之鄉的她,因為航道通暢,成為重要的商埠。
南昌出的瓷,比景德鎮更早風靡全國。在瓷都景德鎮崛起之前,最好的瓷器出自因南昌而得名的洪州窯,這是中國青瓷的發源地之一,景德鎮的崛起,比它晚了近千年。
▲ 上圖:隋代洪州窯青瓷印花缽。下圖:隋代洪州窯青瓷印花缽和印模。圖/江西省博物館
人人皆知徽商、晉商,卻少有人知道,與他們並稱三大商幫的江右商幫。宋代以來,直到明清時期,這是一個以南昌商埠為基地,形成的遍布大江南北的商業群體。從持續時間上來說,昌盛了900多年的江右商幫,遠遠超過前兩者。
▲ 萬壽宮是江右商幫,乃至全體江西人的精神地標。攝影/甘來
得益於水城的便利交通與經濟繁榮,南昌還一度被選為了國都:公元961年,南唐中主李璟將都城從江寧遷往南昌,稱為「南都」。
1927年8月1日,南昌城迎來了永載革命史冊的大事——一場發生於這裡的武裝起義,誕生了人民軍隊,南昌由此贏得「英雄城」的美譽。
▲ 南昌市八一廣場及南昌起義紀念碑。上圖攝影/駱方正, 下圖攝影/潘立
此後,「英雄城」繼續為中國創造著輝煌:南昌,誕生了新中國第一架飛機、第一批海防飛彈、第一輛摩託車……是新中國航空工業的發源地。
2009年,這裡誕生了佔地50平方公裡的南昌航空城,這是可媲美美國西雅圖、法國土魯斯的航空科研基地。就在兩天前,以南昌命名的全國規模最大的飛行大會開幕。
▲ 2020南昌飛行大會盛況。圖1、2攝影/馬悅,圖3攝影/錢佰華,圖/人民視覺
這座古老的城市,從未停下飛行的腳步。
中部「塌陷」,南昌最慘
但是,自古就在夾縫中拼搏的南昌,在大的時代交接中,不幸「塌陷」。
▲ 滕王閣,坐落於南昌市沿江路贛江東岸。攝影/李文博
「洪都新府」南昌,在唐代已是人傑地靈的都會。這個「襟三江而帶五湖」的名城,吸引了包括王勃在內的眾多名士。王勃,這位來自黃河龍門的絕世才子,將自己極致的才華留在了南昌。
留下《滕王閣序》絕世佳作一年後,即公元676年,20歲的王勃在渡海時溺水而亡。唐初,以廣州為出發點的「通海夷道」,也就是海上絲綢之路已然形成。陸地與海洋,兩個大時代的交界悄然開始。
▲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圖1:俯瞰滕王閣;圖2:滕王閣近景;圖3:滕王閣藻井。攝影/李文博
鐵路出現之前,海運與腹地的溝通依然要依賴於漕運,這時候南昌與江西還能跟上時代潮流。
工業革命和列強入侵,將槍炮、輪船、鐵路帶入中國。南昌的地位跟她的水運優勢一同衰落。雪上加霜的是,北上的太平軍席捲東南,湖南有強悍的湘軍,福建有巍峨的高山,中間的江西成為悍匪重點洗劫的地方。
▲ 江西對岸,1861年清軍與太平軍的安慶之戰。
隨後的百餘年間,南昌即使在政治、軍事上依然重要,也無法挽回經濟、文化上的被邊緣化。
強弱總是此消彼長。鄰省湖南比江西更早迎來南北交通幹線粵漢鐵路,也就是今京廣鐵路的南段。從地圖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京滬-沿海、京廣這兩大鐵路動脈,「完美」地繞開了江西。
▲ 晚清民國時期鐵路網絡中,合肥與南昌是「難兄難弟」。 製圖/Paprika
另一條南北幹線京九鐵路通車,姍姍來遲。這條鐵路,對於其它省份來說,都在其邊緣穿過,南昌成了沿線唯一的省會。當其他鐵路提速、建設複線、電氣化時,後起的京九線和江西,在鐵路建設上總是慢上半拍。
等到高鐵時代,南昌陷入了「環江西高鐵帶」的包圍。
▲ 姍姍來遲的南昌高鐵。攝影/甘來
在國土開發和經濟地理格局中,江西等六省為中部地區。東部優先發展和西部開發的夾縫中,出現了「中部塌陷」——從交通建設和各種政策的覆蓋來看,南昌成為省會中最慘的那一個。
人紅城不紅,深藏功與名
話語權總是掌握在強勢的文化中心——殘酷的網際網路江湖,用各種段子,誇張、加劇了南昌的無存在感。而對於那些來自南昌的大IP,卻被天然地忽略。
海昏侯墓考古數月霸佔熱搜榜,但是,再酷炫的雁魚燈、耀眼的馬蹄金,也沒能增加「南昌」的曝光度;王勃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家喻戶曉,可有誰會時時記得,這絕妙的文案描寫的是南昌……
▲ 今朝南昌的「落霞與群雁」。攝影/木易
南昌不僅出大IP,而且還多出同一領域的「CP」。南昌進賢人董源為南派山水畫開山鼻祖,另一位山水大家巨然,也出自南昌,二人並稱「董巨」;南昌進賢人晏殊、晏幾道這對父子,為「花間派」詞的領軍人物。
▲ 古代南昌的「明星陣容」。 製圖/劉震宇
近代「三·一八」慘案發生後,魯迅紀念的「劉和珍君」,是一位優秀的南昌秧子;南京長江大橋總工程師梅暘春是南昌青雲譜區人;梅先生的遠房侄子、法學家梅汝璈,曾擔任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法官,參與了著名的東京審判;中國近代植物學先驅胡先驌,來自南昌新建;美術家、教育家傅抱石,生於南昌城內賜福巷。
▲ 這些南昌人,見證並改變了近代中國。 製圖/quan
很多人並不知道,也懶得知道:金牌導演高希希、金牌編劇鄒靜之、「跑男」隊長鄧超、影視花旦劉濤等眾多流量大V也都來自同一座城市。
▲ 這些南昌人,豐富著中國的文藝舞臺。 製圖/quan
除了「人紅城不紅」 ,還有「物紅城不紅」。
四川人吃麻辣、湖南人吃香辣、江西人吃生辣。辣並快樂著,是南昌人的常態。令人驚訝的是,在全國的食辣版圖上,生吃辣的南昌竟沒有姓名。來自南昌的美食如拌粉、瓦罐湯、藜蒿炒臘肉已經出圈,也沒能把這座城市捧紅。
▲ 一碗地道的南昌拌粉,色香味俱全。攝影/吳學文
有如此多的「寶藏IP」的南昌,為啥總被當成「萬年透明」的城市?
「吳頭楚尾」的地理區位影響,仍在發揮作用。南昌為代表的江右文化,雖然也很輝煌,但相比更強勢的文化,仍處於「邊緣」地帶。富饒的魚米之鄉、封閉的地形,讓南昌之地倉廩豐實,長時間都沉浸在農耕文化的自給自足中,人們不知不覺中養成了勤奮務實、低調內斂的性格。
為了4666萬人民,支稜起來!
過小日子很美好,但形勢不允許如此超然:有了經濟基礎,才會在各個領域獲得流量。作為帶頭大哥,南昌必須帶領16.69萬平方公裡的土地、4666萬江西人勇往直前!
▲ 各個領域的南昌人。 圖1:VR大賽展會上體驗的市民。圖2:筆王周鵬程製作毛筆。攝影/王祺。圖3:南昌八一公園中高歌的老人。攝影/萬鈞。圖4:南昌本地搖滾樂隊黑鐵現場演出。攝影/冉
現代交通,早已突破地理環境的限制。
兩千多歲的江西中心南昌,地位也不像表面那麼穩固——毗鄰江浙的上饒人,自古說的就是吳儂軟語的吳方言,天然跟江浙親近;縱然隔著南嶺,贛南人外出闖蕩的第一選擇仍是廣東;與贛州爭奪江西老二的九江人,也可以沿著長江上下,被武漢、南京等城市所吸引。
▲ 南昌,是贛語方言的文化中心。 製圖/伍攀
曾與南昌是「難兄難弟」的合肥,近些年來逆勢而上,大步流星地將南昌甩在腦後。2001年合肥的經濟總量不及南昌的4/5;2019年,合肥GDP已經差不多是南昌的2倍!
還好,奮起直追的號角,已經悄然吹響。
▲ 南昌的鐵路網絡,已經支稜起來! 製圖/伍攀
「環江西高鐵帶」依然在流傳。顯然,很多人忽視了這樣一個事實:截至2019年底,江西高鐵的通車裡程達到1941公裡,列全國第三,僅次於廣東、遼寧,超過了所有鄰省!
「塌陷」的江西,在高鐵領域一下子變成了「高地」——南昌的變化最為明顯,已經形成了「大」字型高鐵樞紐,加上規劃中的線路,「大」字終將變成「米」字。
▲ 上圖:繁忙的南昌高鐵站。下圖:昌贛鐵路。圖/視覺中國
佛系的南昌人一旦認真起來,也並不輸給任何地方:從濱江的1.0滕王閣CCD中央文化區、2.0的紅谷灘CBD中央商務區,再到3.0九龍湖CAD中央政務區,走上快車道的「南昌」也在像武漢人所說,這裡「每天不一樣」!
▲ 如今的南昌,正在「支稜「起來。圖/視覺中國
區位的尷尬、強鄰的競爭,這些坎坷,所有的城市都曾經有過或即將面臨。古時的南昌人,在相似的形勢下,衝出山河圍城,創造了「江右商幫」奇蹟。
今天的南昌,再次站在轉型的十字路口,作為江西的老大,她將責無旁貸——
為了4666萬江西人民,
南昌,你一定要支稜起來!
- END -
文 | 大羽 徐志芳
圖編丨吳學文
地圖編緝丨伍攀、F50BB
繪圖丨劉震宇 等
封圖攝影丨潘立
本文系微信公眾號【地道風物】原創內容
未經帳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原標題:《南昌,你得支稜起來啊!》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