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稜
這一詞有立體感。
原意是指東西豎起來,顯得水靈、蓬勃,有生機之意。
多去修飾鄉下畜生們頭上的豎起的耳朵和襠下偉岸的陽具。按照姓氏筆畫為序的話,可用於形容「馬、牛、驢、騾」之流。如說這一頭驢「正支稜著耳朵在聽人說話」,那一準是稱頌這頭驢是一位聰明的驢王(起碼會四則混合運算)。如在集市上買牲口時說:「這驢長得不支稜」。意味著這頭驢長相萎縮,一準掉價。如說「這驢的傢伙要支稜起來啦。」那是說此驢要「春意盎然。」(洛陽有一著名的豫菜就叫「九驢鬧春」)。
王五豆,人如土樁一樣實在,上次和趙傻根打賭失敗過。到三十多了還光棍一條,一家人省吃儉用,攢了幾年錢,從山西人販子手中買回個外地媳婦。
仨月後,新媳婦說進縣城買衣服時消失了。有人說是跟人跑了。
我二大娘對五豆他娘說,「那是人販子放的鴿子」。王五豆不知道啥叫「放鴿子」,反正結果是竹籃打水——人財兩空。以後,他意為天塌下來,一副霜打茄子的樣子,兩眼呆呆。茄子垂落。
五豆的娘嘆著氣,對二大娘說:「這孩子打蔫了,有點不支稜。」
我那時還小,聽後忙看五豆的耳朵,耳朵仍是原樣呀,像生產隊馬廄裡的驢一樣碩大而精神。我說:挺「支稜」的呀。
二大娘對我說:你靠邊!
這個詞有尖銳性,形容了一個人在骨子深處徹底垮掉。是一種內心的絕望。在一顆種子的化石上,下一場春雨能發芽。一個人精神上已死,還有什麼能「支稜」起來?
那一年,我不知道他娘是說五豆的內心。哀莫大於心死。心早已如一方枯井。
多年後我體會到她十分之一。
像微量的砒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