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疫情的原因,測體溫成了我們出門的防疫關卡。「為什麼我的體溫總比別人低?」「體溫低代表免疫力低下嗎?」近日,網上也盛傳:「體溫每下降1℃,免疫力會下降30%左右;體溫上升1℃,免疫力就會提高5~6倍。」體溫低代表免疫力低下?這種說法的可信嗎?
體溫,男女老幼有差別
人的正常體溫為36℃~37℃(腋窩),體溫在24小時內略有波動,不同人群的體溫略有差異。「體溫低,免疫力就差,這種說法並沒有明確的科學依據。確實有一部分人的體溫長期偏低,這屬於生理性,不是病態。生理上,一般女性較男性體溫稍高;兒童體溫略高,老年人體溫偏低。人的體溫一天內也有變化,早上比較低,下午比較高,相差通常不應大於0.8℃。」寧醫大總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雷晨認為。
但是,可以明確的是,體溫往往能反映人體的新陳代謝情況。如果體溫過低通常說明基礎代謝率比較低、血流放慢,白細胞工作效率相應降低,因此即便發現外來敵人(如病毒、細菌),反應也會變得遲緩。
這些做法會降低體溫
體溫過低,說明產熱量小於散熱量,主要分為病理性和生理性的。生理性體溫低最常見的原因是運動少、壓力大、長時間待在低溫的空調房、睡眠飲食不規律等因素。
「有些人體溫偏低的主要原因是長期缺乏運動,肌肉是人體內最大的發熱器官,較少的肌肉意味著較低的體溫和較低的基礎代謝。另外,有些人長期在空調屋工作和生活,大腦下丘腦的體溫調節中樞失去了接收刺激的機會,久而久之,體溫調節中樞將對外界溫度不再敏感,從而導致體溫降低。」雷晨分析。
中醫認為「陽虛則外寒」,人陽氣不足時,不能抵抗外來寒邪的侵襲,會出現體溫低、怕冷等症狀。「夏季如果吃了過多的生冷食物,會對人的陽氣造成比較嚴重的傷害。夏季很多人整夜開著空調睡覺,還有人在地上鋪涼蓆睡,這些做法不可取。人在熟睡時全身基礎代謝減慢,體溫調節功能下降,身體抵抗力變弱,這時開空調、睡地板都會使寒邪更容易進入體內,損傷陽氣。」銀川市中醫醫院治未病中心馬巧玲醫生介紹。
這些病也可引起畏寒怕冷
病理性的情況下如免疫力低下、心臟功能不全、甲狀腺功能減退以及慢性心力衰竭、貧血或營養不良等,都會使得產熱功能缺失,從而引起體溫過低。
「甲減是一種常見的甲狀腺疾病。」雷主任介紹,甲減患者的激素分泌比較少,產熱也就減少,基礎代謝率降低,患者就不能很好地適應環境溫度的變化。因此,甲減患者會比普通人更怕冷。
缺鐵的人由於血紅素較少,影響了血液的攜氧能力,導致組織能量代謝發生障礙,人會因產生的熱量不足而感到異常寒冷。
另外,血液是由心臟發出,攜帶氧氣到全身各部位,糖經過氧化後,才能產生熱能。一旦心功能減退,也會影響血液運行輸送,造成手腳冰冷的情形。
這樣做穩住體溫
要想讓體溫維持正常,保持健康的狀態,不妨試試下面幾招。
1.已立夏,本身體溫偏低者別貪涼、儘量少用空調,如果使用,空調溫度儘量控制在25℃~26℃。冷飲也要少碰。
2.建議每天泡腳,促進末梢血液循環,驅散寒意。
3.經常快步走。人體的「產熱大戶」是肌肉,而下肢的肌肉很豐富,經常快走能鍛鍊下肢肌肉,讓基礎體溫升高,使身體充滿活力。
4.晨起時,人的陽氣開始生長,午間會達到相對最高點。下午三四點後,陽氣開始衰退,此時可以喝杯下午茶或咖啡,吃些點心來補充熱量,保持體溫均衡,同時也能避免犯困。(記者劉威)
【來源:塞上清風】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