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溫升高1度,免疫力翻倍,科學提高體溫8個妙招

2020-12-24 瘦龍健康

版權聲明:本文首發【瘦龍健康】,我已委託「維權騎士」為我的文章進行維權行動。

免責聲明:以下的文字,不做任何醫療建議,只做信息分享,請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進行。

請隨意轉發到朋友圈,如需轉載請聯繫後臺。

本文編輯字數4144,預計閱讀時間,13分鐘。

冠狀病毒的傳播,讓大家對體溫開始格外敏感。

在檢測的過程中,你會發現一個普遍現象,正常溫度範圍內(腋下溫度範圍36.0℃~37.0℃),有些人的體溫偏高一點而有些人的體溫卻偏低

更有甚者,還有人的平均體溫會低於36.0℃,這讓很多人很困惑,想說會不會是身體哪裡出了問題?

國內外網友關於體溫低的相關體溫

其實,體溫偏低(非極端溫度),很多是屬於生理性的狀況,對健康影響不大。

但是,不超過正常上限的情況下,體溫偏高的人,往往免疫力更強一點

國外免疫學家ToruAbo博士說,當體溫僅升高1.0℃時,免疫系統就會增強5倍。①

The immune system is strengthened five fold when body temperature increases just 1.8 degrees F (1 degree C).

這是因為,當體溫下降的時候,白細胞(人體免疫細胞)的活性就可能降低,免疫防禦力也因此被削弱了,相反,體溫相對高一點,會激活更多的免疫細胞。

所以,在正常上限下,適當地提高自己的體溫,的確有一定積極影響,可是,怎麼改善自己的低溫狀態呢?

想要知道答案的話,首先得了解造成低溫狀況的原因,要知道,有時候,還可能是病理原因引起的低體溫。

8大關鍵因素,導致體溫偏低

排除了測量誤差因素外,其實,影響一個人的體溫因素有很多,比如環境、年齡等等:

→長時間處於低溫環境中(注意是長時間哦,短期偶爾受冷反而會受益,後文詳述原因)

如果你長時間處於寒冷的環境中,就有可能體溫偏低,極端情況下還可能致死。

比如2017年早春,一位來自密西根州的大學生,在周末徒步旅行的過程中,因為體溫過低而亡。②

→年齡偏大一點

另外,年齡也對體溫有影響,研究發現,平均體溫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也就是說,老年人的平均體溫可能更低。

(上圖:不同年齡段白人和黑人的平均體溫圖標,年齡越大,平均體溫越低)

→晝夜節律影響體溫,晚上體溫偏向於更低

一般情況下,晚上入睡前,人往往會感覺到非常疲倦,這個時候體溫偏向於更低,身體最疲累的時候,體溫往往最低(通常是在清晨的某個時候,比如4、5點)。

隨晝夜變化直腸溫度變化

除此之外,體溫偏低,還有可能跟你的健康狀況有一定聯繫,這涉及到新陳代謝、營養狀況、甲狀腺健康等等。↓

→新陳代謝偏低

新陳代謝通俗上可以理解為,細胞將燃燒轉化為能量的能力,是整個身體性能良好的指標之一。

如果你的新陳代謝偏低,不止會導致體溫下降,還可能出現手腳冰涼、尿頻、便秘、頭髮和指甲發脆等狀況。

→長期節食或者營養不良

很多女生減肥的時候不吃夠食物,說白了選擇節食減肥,煮點青菜、西蘭花就當做一餐,長期挨著餓,這就會人為降低新陳代謝,想想看,節食的時候,是不是總感覺冷?

1999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8位健康成年人,與外界隔絕了2年,採取節食低熱量飲食,男性體重減輕了18%,女性減輕了10%,但是,他們的平均體溫卻發生了變化。⑤

受試前,他們的平均體溫為37℃,結束試驗後,他們的體溫處於35.5℃-36.1℃之間

→甲狀腺功能減退

甲狀腺功能減退是體溫偏低頗為常見的一個原因,甲狀腺素分泌不足,往往會減慢新陳代謝,出現疲勞、易感冒、體重輕微增加、體溫降低等狀況。

→缺鐵

缺鐵的情況還是比較普遍的,尤其是缺鐵性貧血,約佔貧血症的一半病例。

而缺鐵會影響T4(甲狀腺素)到T3(三碘甲腺原氨酸,比T4更具活性)的轉化,減弱促甲狀腺素的反應性,這都會影響甲狀腺的正常功能,進而可能波及到體溫。⑥

→飲酒

酒裡面的乙醇是一種血管擴張劑,因此喝酒之後,皮膚表面的毛細血管也會擴張,這樣血液循環就會加快,熱量被帶到皮膚表面,讓你覺得很溫暖,但實際上,熱量的散失,反而會讓你體溫降低。

另外,像是神經損傷、帕金森、敗血症、威爾遜病、艾迪生氏病等,都可能導致體溫過低。

了解到原因之後,接下來就是怎麼科學升溫的問題了。

8招科學升高體溫

如果僅僅是長時間暴露在冷環境中造成的體溫過低,可以用多穿點衣服、待在暖和一點的地方、或者泡泡腳等方式去嘗試改善。

另外,因為晝夜體溫差都變化,為了準確起見,建議每天測量體溫的時間段基本保持一致,比如每天中午檢測,得出的平均溫度一般高一點。

在涉及到代謝率低、節食減肥、甲狀腺功能減退等因素造成的體溫低的情況,可以通過如下方式進行改善:

→多吃肉類,特別是紅肉

肉類裡面含有豐富的營養素,比如維生素B12、、鋅、omega-3等等,而且蛋白質的生物利用度相對更高。

特別是紅肉,這對改善缺鐵等營養不良狀況有很積極的作用,如果你是缺鐵的女生,可以吃一些動物血。

圖片來自giphy

而且,節食能降低新陳代謝,反之,進食優質蛋白質,可以增加你的新陳代謝,一般會維持好幾個小時。

蛋白質對新陳代謝的加持效果是最好的,這是因為蛋白質很特殊,身體消耗蛋白質需要更多卡路裡,會導致TEF(食物的熱反應)的最大上升。

對比一下,蛋白質增加你的代謝率15-30%,而碳水化合物為5-10%,脂肪則為0-3%。⑦

而且,蛋白質可以幫助你感到更飽並預防暴飲暴食,一項小規模研究發現,當蛋白質佔他們飲食的30%時,人們每天可能攝取的熱量大約減少了441卡路裡,參與者發現自己沒有以前那麼餓了。⑧

因此,多吃蛋白質,可以促進新陳代謝,還能減少肌肉流失(節食的副作用),增加肌肉量

另外,蛋白質中的酪氨酸對於甲狀腺激素的生成也有幫助作用

→切勿長期節食

很多人用刻意少吃的方法減肥,經常性地少吃,時間長了代謝自然下降,體溫也跟著降低了。

所以,平時一定要吃好,偶爾少吃,斷食可以,比如說一個星期安排1-2天,但是,長期節食並不是科學的方式。相關閱讀→斷食和節食有什麼區別?為什麼我反對節食,卻鼓勵斷食

→適當增加椰子油的攝入量

與其他飽和脂肪不同,椰子油中的中鏈脂肪含量較高,中鏈脂肪更能增加新陳代謝。

1986年的一項研究中發現:與長鏈脂肪相比,中鏈脂肪將新陳代謝提高了12%,而長鏈脂肪僅將新陳代謝提高了4%。⑨

→做力量訓練,可以試試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

力量訓練,比如舉啞鈴、彈力帶拉伸、負重深蹲等等,有增加肌肉的作用

而增加肌肉可以增強新陳代謝,人的身體隨著年齡的增長自然會失去肌肉,定期的力量訓練也可以幫助抵消這種影響。

偶爾也可以嘗試高強度間歇訓練,這種短時間內進行全力、快速、爆發式的鍛鍊方式,能有效增強新陳代謝,而且還能幫你燃燒更多脂肪

圖片來自giphy

→偶爾受冷

長時間待在寒冷的地方可能導致體溫降低,帶來負面影響,但是偶爾受冷(比如洗涼水澡)卻可以嘗試下。

這是因為,人體的棕色脂肪(可以幫助燃燒脂肪的脂肪),可以產生更多的熱量加快代謝

而促進白色脂肪變成棕色脂肪的一個不錯的方式,就是時不時地讓自己暴露於冷環境中。⑩

而且,低溫可以促進脂肪細胞分化提升產熱因子以及UCP1(棕色脂肪線粒體中的一種蛋白)。

另外,偶爾受點冷還有提高免疫力的效果。相關閱讀→除了戴口罩,做到這12點,自身免疫力翻倍,高效對抗病毒

但是,在受冷的過程當中,可能出現短期間免疫力下降的問題,就和高強度運動一樣,可能導致你短期間免疫力下降,但是長期有好處。

→關注並改善自己的甲狀腺健康

女性的甲狀腺功能減退發病率比較高,當你出現疲倦無力、容易感冒、總是怕冷、脫髮、皮膚乾燥、經期過長或不規律、心率減慢等狀況,都要留意甲狀腺健康。

想要改善甲狀腺減退,就要格外注意自己的飲食狀況,減少對可能觸發食物的攝入,比如麩質(Gluten,谷蛋白,俗稱麵筋)、乳製品、豆類(尤其是大豆)等。

另外,減少對致炎類食物的攝入量,比如高糖食物、工業種子油(尤其是菜籽油)。

最後,要多吃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魚類、攝入優質脂肪、有機肉類、骨頭湯,同時注重睡眠,多曬太陽等等。相關閱讀→莫名變胖、疲憊,8年橋本,她用這3招實現逆轉,這些食物不能多吃

此外,儘可能得保證自己睡眠時間和睡眠質量、吃飯的時候可以多加入一些調味料(薑黃、咖喱、辣椒等),都可能對新陳代謝起到助推作用,從而改善你的低溫狀況。

關鍵的瘦龍說

冠狀病毒的一個顯著症狀就是發燒,這讓大家把體溫作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關注點,與此同時,有很多人注意到了自己的低溫狀態

有的人平均體溫甚至在36℃以下,一般狀況下這只是個人的生理狀況,但是,在上限範圍內,體溫偏高一點的人,免疫系統會更強一些

當然,並不是說,把自己弄得發燒了,免疫力就強了,我們說的體溫高,是一種正常狀態下的體溫。

其實,造成低溫狀況的因素非常多,比如處於低溫環境中、年齡(年齡越大體溫越低)、喝酒……

還可能反映個人的健康體徵,比如代謝率太低、甲狀腺功能減退、長期節食、缺鐵等等。

想要改善這些狀況,可以從飲食開始,比如多吃些肉,肉類的食物熱反應最大,能幫你迅速升溫的同時還增強代謝率,並且可以增加肌肉,防止暴飲暴食。

另外,切勿長期節食、適當增加椰子油攝入量、做力量訓練(偶爾嘗試高強度間歇訓練)、關注和改善甲狀腺健康、注重睡眠等等,都能在調整代謝,科學提溫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叼叼完了,是不是又說多了?)

相關焦點

  • 你的體溫還有36度8嗎?研究表明:體溫下降1度,免疫力下降30%
    由於受到相關肺炎的影響,很多人都養成了每天測體溫的習慣,正常來說人的體溫應該是36度8左右,接近37度,但是經過長期測體溫會發現現在人的體溫都有所降低,基本上都在36度3或者4左右。體溫下降會給人體帶來什麼影響?
  • 你的體溫還有37度嗎?體溫下降1度,免疫力下降30%!3招或有幫助
    在量體溫的時候,你有沒有發現,你的體溫並沒有37度!而是在36度多一點。以前,人們普遍認為,人體的溫度是37度。那麼,體溫下降會給人體帶來什麼影響呢?人體正常的體溫是37度的說法,起源德國的一個內科醫生,他叫溫德利希。1851年,他收集了大約26000名正常人的體溫數據,發現大家的體溫基本上都是37度。
  • 體溫到底在多少度為正常?正常範圍內,體溫越高,免疫力越強?
    新冠病毒爆發後,可能很多人每天最關心的事情,除了口罩,就是自己的體溫和免疫力了,只要體溫稍微有點升高,就開始自我懷疑了。即便現在有的人已經開始復工了,在進單位前還是要測量一下體溫的。那麼,體溫與免疫力之間有什麼關係呢?體溫保持在哪個範圍,說明免疫力還比較不錯?
  • 體溫越低,免疫力越差?體溫37度和36.3度,分別說明什麼?
    一般來說,人的正常體溫平均在36-37度之間(這裡指腋窩的體溫),不同的部位測出來的問題是有區別的,比如人的口腔溫度在36.3-37.2度之間算正常、肛溫在36.6-37.8之間是正常的。若體溫超出37.3,就是發熱了,沒超過38度是低熱,在38.1-40度之間是高熱,若超過40度,那就說明很嚴重了,可能會威脅到生命安全。
  • 體溫低,免疫力就差?
    最近,因為疫情的原因,測體溫成了我們出門的防疫關卡。「為什麼我的體溫總比別人低?」「體溫低代表免疫力低下嗎?」近日,網上也盛傳:「體溫每下降1℃,免疫力會下降30%左右;體溫上升1℃,免疫力就會提高5~6倍。」體溫低代表免疫力低下?這種說法的可信嗎?
  • 體溫到底怎麼量?多少度是正常?只要體溫不高就沒事了?專家解答
    年齡因素:新生兒體溫易受外界溫度的影響而發生變化,體溫可略高於成人。老年人由於代謝率低,故體溫偏低。時間因素:一般清晨2~5時體溫最低,下午5~7時體溫最高,其變動範圍約在0.5℃-1℃之間。長期從事夜間工作者,則出現夜間體溫升高,日間體溫下降的情況。
  • 正常體溫本來是37度,為什麼大家普遍達不到?體溫低,說明什麼?
    人的體溫多少度是正常體溫?相信絕大多數人的回答都是37度,以37度為標準,如果超過了,就覺得是發燒了。正常的體溫是37度嗎?但為什麼我們在測量的時候,普遍達不到?體溫低說明什麼?在正常的範圍內,體溫是低一點好還是高一點好呢?今天這篇文章,就像大家具體介紹一下,帶你詳細了解體溫。
  • 37度的正常體溫已成歷史,為什麼人類的體溫在降低?說明什麼?
    自去年疫情開始以來,量體溫可以已經說是我們平時生活中的家常便飯。量體溫時,我們會發現現在大家的體溫都是在36.5攝氏度左右。記得以前37度才是標準體溫,但現在會發現,多數人普遍達不到這個體溫。而有研究發現,近幾十年來,人類的基礎體溫在降低,已經從37度,降到了36.5度左右。那麼,威懾麼人類的體溫在降低?這說明什麼?
  • 體溫時高時低?研究:正常範圍內,體溫偏高,身體免疫力更強
    諸多醫療機構人員對廣大民眾進行體溫檢測,以及時發現潛在患者。大多數朋友在量體溫時會發現這樣一個問題,體溫有時候時高時低,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甚至還有研究表明體溫偏高意味著身體免疫力更強!針對以上疑問,接下來幫助大家解答。體溫時高時低?究竟為何?
  • 人類正常體溫37℃已成歷史:體溫普遍降低意味著什麼?怎麼提高免疫力?
    體溫每降低1℃,免疫力就會下降30%以上。人類體溫在170年間下降了0.4℃,意味著我們免疫力下降,大大提高了病毒、細菌感染和癌症的發生率。研究顯示,體溫每降低1℃,免疫力就會下降30%以上;體溫每升高1℃,免疫力就會提升5~6倍,這麼看的話,蝙蝠的免疫力大概比人類高几百倍——怪不得蝙蝠百毒不侵,還不會得癌症......
  • 體溫越低(<37℃)免疫力就越差?
    疫情期間, 很多人把一輩子需要量的體溫, 都量完了。但你知道嗎,人類的體溫37℃, 已成為歷史。體溫越低, 免疫力就越差。那麼, 我們體溫普遍降低, 對我們的免疫力意味著什麼?原因之一, 就是因為它們的體溫能保持在40℃, 而不啟動自身免疫反應。研究顯示:體溫每降低1℃, 免疫力就會下降30%以上; 體溫每升高1℃, 免疫力就會提升5~6倍。這也是為什麼, 蝙蝠身上攜帶大量病毒, 但卻可以永生的原因。
  • 體溫越低,免疫力越差?這幾點提醒必看
    文章稱:自19世紀以來不到200年間下降了0.4℃,體溫每下降1℃,免疫力會下降30%左右;體溫上升1℃,免疫力就會提高5-6倍。時間因素:一般清晨2-5時體溫最低,下午5-7時體溫最高,其變動範圍約在0.5℃-1℃之間。長期從事夜間工作者,則出現夜間體溫升高,日間體溫下降的情況。情緒與運動:情緒激動時交感神經興奮,運動時骨骼肌收縮,均可使體溫略有升高。此外,外界氣溫的變化,進食等均可使體溫產生波動。如何提高體溫?
  • 嬰兒體溫37度正常嗎 嬰兒體溫37.1頭有點燙怎麼辦
    幼兒因體溫調節中樞功能不穩定,新陳代謝較旺盛,體溫較成年人稍高。一天中的體溫也有波動,安靜時體溫較低,活動時體溫較高,清晨2點-6點,體溫最低,下午2-8點體溫最高,波動幅度約為0.6℃左右。所以說,孩子的體溫溫度是會隨著他所在環境的問題變化而變化的,只要孩子沒有出現別的症狀就沒問題。發高燒怎麼退燒快1、物理降溫法。
  • 正常體溫是多少?37度算發燒?
    腋溫的正常範圍是36-37度,大於等於37.5就算高了,口溫正常是在36.3-37.2之間,上午測量大於37.2或下午大於37.7就算高了,肛溫在36.6-37.8算正常,大於等於38度算高。我們平常測得額溫和耳溫,因為受到的影響因素比較多,一般建議大家參考腋溫,測出來的體溫或更加準確。由此可見,37度並不算發燒。
  • 人類體溫已不再是37度!這很可怕!
    這一個月,大伙兒算是把這一輩子的體溫都量了。如果知道體溫低於37度,都鬆口氣,如果高於37度,都嚇到不敢喘氣!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人類的體溫其實是越低越可怕。而據研究證明,人類的正常體溫早已不再是37度了!那這意味著什麼呢?
  • 體溫時高時低?研究:正常範圍內,體溫偏高,身體免疫力更強!
    還有網友表示,現在看體溫結果比中彩票還刺激,一看體溫計超過37度,就覺得自己被感染了…… 朋友圈截圖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人的體溫總是忽高忽低?究竟體溫多少為正常?最近也有人聽說體溫越高,人的免疫力越強,這又是真的嗎?針對這些問題,我們今天就來好好講講「體溫」這件事。
  • 體溫36度正常嗎 體溫偏低怎麼辦
    體溫36度正常嗎體溫最低沒有低於35°,應該是沒有問題的。由於每個人之間存在個體的差異,有一部分的人的標準體溫是低於36.2℃,也有的人是高於37.3℃。但是大部分的人的體溫比較恆定的。不過就算是同一個人,在一天之中早晚的體溫也不是完全一樣的,夜間體溫的波動可達1℃左右。
  • 體溫越低,免疫力越差?
    以蝙蝠為例,蝙蝠免疫系統強大,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體溫能保持較高的40℃。研究顯示,體溫每降低1℃,免疫力就會下降30%以上;體溫每升高1℃,免疫力就會提升5~6倍。2為什麼體溫降低,免疫力也會隨之降低呢?眾所周知,體溫是和基礎代謝率掛鈎的,體溫每上升1℃,基礎代謝會提高13%。
  • 體溫升高真可以殺滅病毒? 為何我的體溫達不到37.3℃
    這就奇怪了,一直都說,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但為什麼現實中大部分人的體溫達不到37℃呢?雖說天天量體溫,但我們真的了解「體溫」嗎?人類的正常體溫到底該是多少?體溫高低,和人體免疫力有啥關係?病毒能被高體溫「熱死」嗎?為啥有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沒有出現體溫升高?……近日,記者就此請教了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感染性疾病中心副主任馮萍。
  • 體溫越低,免疫力越差?是真的!這幾點提醒必看
    近日,網上盛傳,人類正常體溫37℃已成歷史。 文章稱:自19世紀以來不到200年間下降了0.4℃,體溫每下降1℃,免疫力會下降30%左右;體溫上升1℃,免疫力就會提高5-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