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讀:泡泡瑪特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成長為火出圈的上市公司,背後反映的盲盒經濟的繁榮。有人讚揚這種新穎的形式戳中了當代年輕人對於潮和精緻的追求,有著遠大廣闊的市場,也有人覺得舊瓶裝新酒,潮玩+盲盒依然會是曇花一現的爆款。本文將從心理學的角度,探究為什麼盲盒經濟能如此火爆。
01 潮玩+盲盒背後:短時刺激與易得快樂
1. 一個名叫泡泡瑪特的公司火出了圈
泡泡瑪特,英文名POP MART,一家成立於2010年的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發展五年,仍然可以看作是城市「格子店」的簡單升級版。
按照往常的情況來看,泡泡瑪特應該會隨著時代的浪潮浮浮沉沉沉沉,而這樣的企業,市場上不計其數,泡泡瑪特並無特殊之處。但2015年,事情發生了轉機,泡泡瑪特的CEO王寧愈發明顯感知行業開始發生變化,線下零售門店銷量下降、毛利下降,整體經營環境越來越趨於惡化,這對於泡泡瑪特這種零售店造成了巨大打擊,天才總是善於從困境中找到破局點,王寧迅速找到了泡泡瑪特的未來方向,主要來自於兩個點:「一幫人」和「一個IP」。
一幫人指的是Z世代人群,作為網絡與新消費的「原住民」,開始成為潮流消費的主要力量,同時作為典型而純粹的「獨生一代」,相對缺乏與同齡人互動,他們更加希望通過圈層社交表達情感訴求。在主觀與客觀層面,對於彰顯個性與獨立的非必需消費品,具有更高接受程度,潮流玩具大有可為。
一個IP當然是Molly,王寧幸運地(當然也有對未來的判決力)找到了「潮玩屆正在酒吧駐場的周杰倫」—Kenny Wong(據他自己描述),彼時Molly已經展現出其流行的趨勢,泡泡瑪特抓住了這個機會,開始了他們的瘋狂崛起之路。
潮玩+盲盒火了,早有徵兆又出人意料地開始火出圈。
人們依然對於泡泡瑪特霧裡看花,有人讚揚這種新穎的形式戳中了當代年輕人對於潮和精緻的追求,有著遠大廣闊的市場,也有人覺得舊瓶裝新酒,潮玩+盲盒依然會是曇花一現的爆款。但無可否認,泡泡瑪特火了,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資本寵兒。隨著泡泡瑪特的風光上市,人們赫然發現小小的玩偶,已經成為2020年整個實體文娛產業中最閃耀的明星之一,當潮玩碰上盲盒,這種1+1>2的快樂仿佛被施予了魔法一般迅速風靡,成為資本市場的又一寵兒,泡泡瑪特估值迅速突破千億,截止2021年1月1日,港股估值已經突破1200億,
無數人都在問:why?
我們今天並不探究泡泡瑪特從這個賽道中脫穎而出的原因,而是主要聊一下潮玩+盲盒風靡的背後,有哪些社會現象和深層次原因。
2. 刺激,越快越強烈就越好的時代
張愛玲曾經說過:「出名要趁早。」在今天,這句話被賦予了更深刻和悲愴的含義,出名只需要15分鐘,變得寂寂無名同樣也只有15分鐘,人越來越成為快消品,趁早這一詞就有了其落地意義。
我在《網際網路正在失去記憶》那篇文章中提到了「推薦算法+短視頻」將人們帶入到了一個不需要思考的時代,人們無需自己挑選信息,推薦算法已經根據興趣給你奉上了饕餮盛宴,人們無需咀嚼文字,自然有短視頻將一個個前人嚼透的知識在15s-30s的時間呈現給你,人的思維「減負」了,快樂也更「短時」、更「強烈」了。
而隨著思考的墮化,取而代之的是對於短時刺激的無限追逐,抖快的上癮模型不斷迭代,更鮮美的肉體、更新鮮獵奇的趣事、更好笑的段子,隨著你的一次次滑動,呈現在你的屏幕上,人在這一時刻成為了自己快樂的奴隸,瘋狂分泌的多巴胺,不斷地誘惑著你更快更強烈的獲取刺激。
而潮玩+盲盒,正是這一背景下的產物,作者無意批判潮玩和盲盒存在的意義,對於美好事物的追求無可厚非,但是潮玩+盲盒則有所不同。
在某些程度上,潮玩契合了人對於精緻事物的嚮往,通過盲盒這一上癮機制的誘導,形成了巨大的渦輪,將年輕人的錢包迅速榨乾,這種商業模式下的道德問題背後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潮玩+盲盒背後的驅動邏輯
人對於精緻美好生活的嚮往愈發寄托在這種「小確信」上,再往深層來看,是高昂的房價、是996的高壓職場,也是階級躍遷無望下,當代年輕人逃避心理的映射,這裡就不過多展開了。
3. 快樂如果不易得,則毫無意義
我們前面聊到了Z世代年輕人對於刺激的追求是即時和強烈,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條件,那就是快樂的易得性。
我們會驚嘆於工匠花費數十年修復文物的那種堅持精神,也肯定長期投入某項熱愛事情所獲得的快樂,但在現實生活中,在「長時間複雜途徑才能獲取的快樂」和「簡單就能獲取的快樂」之間,毫無疑問會選擇後者,因為「走捷徑」是人在生物進化自然選擇中保留下來的潛意識心理。
知乎上一個心理學學生的回答
而盲盒,類比於我們小時候買小浣熊方便麵想要集齊的水滸卡片,則是對於人賭徒心理的一次完美利用。我們可以算一筆帳:
幾十塊錢的泡泡瑪特盲盒 = 一個精緻的潮流玩具 + 一次抽獎的機會 (易得的短時大量多巴胺分泌)+ 有可能抽到隱藏款帶來的翻倍利潤回報 + 社交分享的獲得
從這個角度來看,潮玩+盲盒的火熱已經不言而喻了,值得警醒的是,當物品交易進入「炒」的階段,超脫了理智的範疇,這種物品價值與附加價值的不對等,是否是一種畸形的消費行為,而當市場回歸理性,價值回歸物品本身,可能就是這個概念不再火熱的一天。
02 延伸:社交分享二三事
筆者一直以來有一個看法,市面上所有的產品,包括虛擬產品(app、運營活動等)、實體產品(潮玩、品牌貨、地攤貨等),評判其品牌價值很大程度上有一個標準:用戶是否願意將內容轉發到朋友圈。這背後所包含的就是用戶願不願意將你的品牌作為自己的人設一部分展示,稍微跑個題,年末各家都開始做盤點向的回顧,但能讓用戶自發在朋友圈瘋狂傳播的只有網易雲和B站,這兩者都是帶有明顯的圈層文化和潮流屬性的,人是社交性的動物,誰站在了社交鄙視鏈的頂端,誰就有了長遠發展的基本盤。
在這個層面上,泡泡瑪特已經有了非常高的品牌價值,用戶抽中盲盒之後在朋友圈的展示,能夠收穫到預期的受眾反饋,這種社交分享所帶來的價值是難以估量的。
而潮玩+盲盒的故事還能講多久,除了國家監管的影響之外,是潮玩+盲盒的故事能否輸出到更多的年齡階層,讓60後,70後,甚至50後大爺大媽,對於潮玩和盲盒產生正向的認知,如果能成,泡泡瑪特的價值盤將更加驚人。
泡泡瑪特的先發優勢已經很大了,「學我者生,似我者亡」,其他各家如果拿不出驚人的IP,以及開拓出創新的玩法,在這個賽道上機會真沒想像的大,簡單模仿就能大恰爛錢的時代終究是永遠的過去了。
#專欄作家#
隨心將夜,微信公眾號 : 網際網路菜鳥產品進階之路,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關注社交賽道和社區發展,擅長分析行業趨勢。
本文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