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登革熱進入高發季節,世界多地都發現病例。
8月3日,廈門發布登革熱高風險等級。截至8月7日,據上海市疾控中心消息,上海市已報告輸入性登革熱病例9例。
而在新加坡,截至4日,每周新增登革熱病例連續8周超過1000例,今年已出現22403例登革熱病例,超過2013年全年22170例的歷史最高紀錄。截至8月2日,新加坡因感染登革熱病毒死亡人數已達20人。
有數據顯示,全球每年大約有3.9億例登革熱感染病例,出現臨床症狀的病例數大約為9600萬。另一項研究顯示,全球共有128個國家和地區、39億人面臨感染登革熱的風險。
什麼是登革熱?為何能威脅39億人的健康?今天,庫叔分享一篇張文宏醫生的科普文章。
本文為瞭望智庫書摘,摘編自《張文宏說傳染:補上這堂健康常識課》,中信出版集團2020年8月出版,原標題為《登革熱——蚊子出沒,請注意》,原文有刪減,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1. 前世今生
登革熱這個名字中的「登革」,源自西班牙語單詞「dengue」,它的原始含義是「裝腔作勢」。之所以取這個名字,是因為當時人們發現,在西印度群島感染了登革熱的奴隸,會出現花花公子一般的姿勢和步態,因此這種疾病一度也被稱為「花花公子熱」。有意思的是,花花公子的英語單詞是「dandy」,其發音和「dengue」相近。
後來,美國開國元勳班傑明·拉什醫生在分析1780年費城流行病的報告中,使用了「斷骨熱」一詞,準確地描述了病人的感受。在該報告標題中,他使用了更正式的術語「嘔吐發熱」。
直到1828年後,登革熱這個名詞才被廣泛使用,而歷史上使用過的其他稱呼還包括「傷心熱」等。重症登革熱還曾被稱為「傳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菲律賓出血熱」「泰國出血熱」「新加坡出血熱」,但是「登革熱」這個病名還是保留下來了。
目前,最早記載的登革熱流行發生在18世紀。今天人們已經知道,登革熱是通過一種叫「埃及伊蚊」的昆蟲,在叮咬了患有登革熱的人的血液後,再去叮咬健康人傳播的。原本這只是一種地方病,隨著15~19世紀奴隸貿易活動及全球化的加劇,密閉的貨艙和染病的船員帶著埃及伊蚊和登革熱病毒從非洲向全球傳播。
伊蚊可以在各種積水容器中滋生。
登革熱在世界的流行,有兩個高峰。
第一個高峰是20世紀40年代,其背後的推手就是「二戰」。戰爭時期兵員頻繁調動,尤其是層出不窮的叢林戰,更加劇了登革熱的傳播與擴散。1942—1945年,日本報告了200萬例病例,美國報告了8萬多例。
「二戰」結束後,各國紛紛安靜下來休憩,登革熱也隨之歸於沉寂。1970年以前,只有9個國家經歷過登革熱流行。它們分布在東南亞和西太平洋地區,而且無論是患病人數還是傳播範圍,都處於歷史較低水平。
但是從1977年開始,登革熱捲土重來,愈演愈烈,這一年成為未來超過40年的登革熱全球大流行的起點。而且,這次是登革熱和登革出血熱一起暴發,目前,這種疾病在非洲、美洲、東地中海、東南亞和西太平洋地區的100多個國家流行。
其中,受影響最嚴重的是美洲、東南亞和西太平洋地區,2008年,這些地區報告的病例超過120萬例。到了2015年,光是美洲就報告了335萬例;2016年,美洲仍舊有334萬例登革熱病例。
衛生條件比較好的歐洲也不能倖免。2010年,法國和克羅埃西亞首次報告了登革熱的本地傳播情況,其他3個歐洲國家也發現了輸入性病例。2012年,葡萄牙馬德拉群島暴發登革熱,出現2000多例病例,葡萄牙大陸和歐洲其他10個國家發現了輸入性病例。
自此,登革熱真正成了全球流行病。
中國情況怎樣?中國的流行趨勢基本和世界保持同步。
1910~1940年,中國暴發了嚴重的登革熱疫情,尤其是1930年上海發生登革熱流行,疫情一路蔓延到江蘇、浙江、福建、廣東、臺灣。1945年,漢口流行登革熱時,全城有80%的人患病。
從1978年廣東佛山暴發疫情開始,中國跟隨世界,進入了登革熱的流行期,連中間的起伏也和世界大致同步。
在1995年和2013年我國出現的兩次登革熱流行中,登革熱報告病例達數千例。2014年,中國廣東大規模暴發登革熱,全年報告病例超過4萬例。同年,雲南、廣西、福建、臺灣等地出現了登革熱的本地暴發。2019年,中國又迎來新的輸入型暴發,除了2014年暴發的地區之外,江西等從未出現登革熱本地流行的省份也出現疫情暴發。
2. 暴發與消滅
登革熱在整個熱帶地區普遍存在,因降雨、高溫和無計劃的快速城市化,這些地區的登革熱流行風險日益增加。登革熱為自限性疾病,預後良好,非重症患者病死率低於1%。20世紀50年代,菲律賓和泰國登革熱流行期間,重症登革熱病例首次被發現。今天,重症登革熱影響著許多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已成為這些國家的兒童和成人住院、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
登革熱是由登革病毒經蚊媒傳播引起的急性蟲媒傳染病,共有四種各不相同但又密切相關的病毒血清型:DEN–1、DEN–2、DEN–3和DEN–4。感染登革病毒後,人體會對同型病毒產生較持久的免疫,但這種免疫對不同型病毒感染不能形成有效保護。若再次感染不同型的登革病毒,機體可產生增強性抗體,導致重症登革熱的發生。
圖為登革病毒。
登革熱的傳播媒介以埃及伊蚊居多,其次是白紋伊蚊。埃及伊蚊生活在城市棲息地,主要在人造容器中繁殖。伊蚊卵生命力極強,在乾燥環境中可存活一年多,並在與水接觸時孵化。
與其他蚊子不同的是,埃及伊蚊在白天叮咬,它的活動高峰期是清晨和黃昏。雌性伊蚊在每個叮咬周期內都會叮咬多人。
而白紋伊蚊則是亞洲名第二的登革熱傳播媒介,並進一步擴散到北美洲和歐洲的超過25個國家,主要原因是舊輪胎和其他商品的國際貿易。白紋伊蚊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因此可以在歐洲較冷的溫帶地區生存。
目前,全球病例增速與 30 年前相比明顯加快,多地出現暴發。
早在2010年,東南亞國家協會和世界衛生組織聯手發起一項運動,把每年的6月15日定為國際抗登革熱日,希望能通過這種方式喚起人們對登革熱的重視,促使人們共同採取行動,一起消滅登革熱。
對付登革熱,最有效的並不是特效藥,而是良好的公共衛生。因此,如何定位和消除蚊子幼蟲的棲息地,就顯得尤為重要。
現在,全世界每年約有50萬名重症登革熱患者需要住院治療,估計每年的病死率為2.5%。但是,公共衛生建設較好的國家已經將病死率降低到了不足1%,由此也帶來了2017~2018年相關數據的下降。
就在世界即將迎來曙光時,2019年登革熱再次暴發。這次暴發範圍仍然集中在西太平洋地區、東南亞這幾個傳統疫區,而中國正處於這些地區的包夾之下。
在人口流動日趨頻繁的今天,沒有哪個國家可以把疾病封堵在國門之外,也沒有哪個國家可以單獨面對疫情,這需要全球各地一起協作,共同面對。
疫情面前,沒有誰能獨善其身。
3. 幾大要點
(1)登革熱在什麼地區高發?
由於全球氣候變暖及快速城市化等原因,全世界的登革熱病例數相比30年前增速明顯。登革熱在東南亞、西太平洋地區、美洲、地中海東部和非洲等地區已經成為一些國家的地方性流行病,而且有些地區的疫情較為嚴重。如果要去這些地區旅行,需要注意防範登革熱。
中國出現本地傳播病例的地區也越來越多。登革熱的主要傳播媒介是白紋伊蚊和埃及伊蚊。白紋伊蚊俗稱「花蚊子」,在我國分布廣泛,作息時間和人相反,日出前後和日落時分是它們「上班」的尖峰時段。埃及伊蚊主要分布在海南、廣東、雲南等地區,是典型的「家蚊」,喜歡和人類共處一室,所在即使是在家裡,也要注意驅蚊滅蚊。
(2)感染一次登革熱後,會產生免疫力嗎?
目前已知的登革熱有四種類型。人在初次感染其中一種登革病毒後,就會對同型病毒產生較持久的免疫力,可持續數年,但對其他類型的登革病毒的免疫力只能維持很短時間。
(3)登革熱有疫苗可以預防嗎?
目前的登革熱疫苗只適合感染過登革熱的人接種,無登革熱患病史的人還不能通過注射疫苗預防登革熱。而且目前沒有特效的抗病毒治療藥物,唯一的辦法還是聽醫生的話,積極配合治療。
對於登革熱,治療原則是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早防蚊隔離。重症病例的早期識別和及時救治是降低登革熱病死率的關鍵。
(4)如何防控登革熱?
對於普通人來說,應對登革熱傳播的主要手段還是消滅身邊的蚊子,起碼不要讓它們近身。
對於臨床工作者來說,最關鍵的是要監測登革熱症狀患者,及時合理處置重症登革熱患者。
無論是在登革熱流行地區,還是在非流行地區,醫務人員都應該掌握重症登革熱的警示體徵,減少和避免登革熱死亡病例的出現。今後,可能會有更多地區把登革熱作為常見傳染病納入常規管理。
登革熱知識卡片
國民健康科普書,看得懂、信得過、用得上的傳染病知識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