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私並非是壞事,家長別再強迫孩子,避免進入假大方的誤區

2020-08-09 昕姐育兒之道

作者/昕姐(圖文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昨天下午,小區樓下發生了小孩爭搶事件。原來是有個八歲的孩子看上了六歲孩子手裡的遙控汽車,想要拿自己的玩具跟他交換五分鐘,但是六歲的孩子卻不不近人情,接過了八歲孩子的玩具卻不把自己的遙控汽車交換給他玩,雙方因此大打出手。

其實,孩子只接受別人的好處而不願意分享自己的快樂,其實是一種自私的表現。但是家長也不要太過心急,孩子出現自私的情況也意味著孩子正處於自我意識的萌芽階段,好壞還並不能有效的區分,是需要家長出面幹涉,幫助孩子提升自己的分辨能力。

孩子的自私一般表現在哪些方面?

1、以自我為中心,從不考慮別人的感受。

自私自利的孩子心胸會比較狹隘,見不得別人分享自己的快樂。不會因為照顧他人的面子而控制自己的語氣,也從來不會考慮自己對他人造成的傷害。

2、 性格貪婪冷酷,不懂得助人為樂。

自私自利的孩子會顯得很冷漠,就算事情發生在自己的眼前,也不會太過於關心,因為事情沒有傷及到自己的利益。就比如有人尋求孩子的幫助,這個時候孩子就會轉身離開,漠不關心,生怕自己受到傷害,這也失去了公信力。

3、小氣內心極度敏感。

孩子自私會極度在意自己的得失,會把輸贏和利益看得很重。當自己的玩具就要被人拿走時,就會鬧脾氣甚至是打人,以求玩具的所有權。另外也會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喜歡揣摩別人的心思,是否對自己不利。

因此,自私自利的孩子是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但是在一定意義上,自私的孩子更懂得保護自己。而分享也是建立在願意的基礎之上的,當孩子不願意分享自己的物品時,家長也不能強迫孩子變得大方,否則會對孩子造成巨大的傷害。

如果家長強迫孩子一定要大方的話,會有什麼樣的危害?

1、強迫孩子大方其實更容易適得其反。

強壓式的教育,會使得孩子無法跟家長產生共鳴,做事就容易違背家的意願。當家長把孩子的所有物分享給其他人時,孩子就會極度反感,在之後的日子裡跟家長作對,在下一次的分享場景裡,孩子會變得極具攻擊性,堅決不讓步。

2、在家長的強迫之下,孩子也會改變自己對財產私有的理解,

覺得任何事物都是可以分享的,從而造成隱私洩露。同時,這樣錯誤的觀念很容易讓孩子在實際的交往過程中處於不利的境地,所有的信息都被人掌握。

3、 強迫孩子假大方,孩子容易受到打擊。

其實,家長強迫孩子去分享,久而久之,孩子也會認為別人分享給自己東西也是理所當然的。但事與願違,孩子在得不到同等待遇時,就會讓孩子對家長的教育產生質疑,孩子內心也會受到打擊,進而就表現出不服從的態度。

所以,當孩子陷入假大方的誤區時,家長要做的是反省自己的行為,對孩子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因為一旦形成習慣,對孩子將來的成長也一定是一種阻礙,錯誤的思想觀念並不能帶來積極正面的影響,所以家長要及時發現,加以引導,避免孩子在誤區越陷越深。

家長該如何避免孩子假大方呢?

育兒專家海蘭老師說:&34;。

首先,教會孩子學會分享應該建立在滿足他自己的需求之上,同時也要跟孩子說明物品的所有權。其實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家長必須允許孩子&34;,因為當孩子出現&34;、&34;等自私詞彙時,是因為孩子覺得這些東西都是自己彌足珍貴的物品,家長強迫孩子去分享只會讓孩子感到沒有安全感。

家長也千萬不要覺得孩子自私,這個時候我們更要為孩子確實正確的價值意識,哪些是可以分享,並且能夠幫助到自己和他人的,哪些是不能分享,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讓孩子帶有正確的思想去看待得失,才能教會孩子什麼是分享。

美國作家M·斯科特·派克說:&34;。

其次,讓孩子感受到分享的美好。

在決定孩子是否願意分享的決定中,家長尊重了孩子的建議,孩子就容易獲得安全感,也不會認為分享對自己有什麼壞處。這個時候家長再告訴孩子,自己的分享能夠為哭泣的孩子帶來快樂,能夠為自己多結識一個朋友。家長這樣的教養方式才會使孩子充分感受到分享的快樂。

當孩子有主動分享的表現時,家長要第一時間為孩子感到開心,給予表揚和支持,讓孩子意識到自己這樣做是對的,會受到大家的認可。

最後,家長要讓孩子自己決定是否願意做出分享行為。

很多時候,家長礙於面子問題會強迫孩子順從自己的意願去分享,但是在孩子的眼裡,自己是不被家長所尊重的,家長的善做主張也會給孩子的思想觀念造成一定的衝擊,為什麼自己要自己妥協,去滿足別人的要求,這就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帶有這樣情緒的孩子,怎麼會心甘情願的把物品分享給別人呢。

總而言之,孩子自私並不一定是壞事,家長如果非要孩子學會分享的話,一定要跟孩子耐心溝通,只有孩子自己也願意做出讓步的話,才會在分享之中獲得滿足感。而強迫孩子假大方的舉動實在是不可取,不論是對孩子的內心還是親子關係都會造成巨大的危害。家長也要尊重孩子的選擇,並不是一味的強權要求孩子去順從自己,更應該引導孩子感受因分享帶來的更多美好。

如果喜歡本篇文章,請關注,希望我們可以在育兒的道路上找到更多的好方法。

相關焦點

  • 自私的孩子很冷漠?這兩件事上就該自私些,「假大方」會害了孩子
    前兩天小亮的同學來家裡做客,小亮媽媽讓小亮把玩具借給同學玩,小亮也是一千個不樂意,最後弄得兩邊家長們都挺尷尬。父母二人如此交流,更是覺得小亮「自私」、「吝嗇」和「冷淡」的毛病實在太嚴重了。可拒絕分享真的是孩子的錯嗎?這是自私表現嗎?
  • 家長別只要求孩子「大方」,有些事情應該「自私」,才是對孩子好
    導讀:家長別只要求孩子「大方」,有些事情應該「自私」,才是對孩子好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家長別只要求孩子「大方」,有些事情應該「自私」,才是對孩子好!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這種「自私」有理可尋,媽媽別強迫孩子改,有些分享不是美德
    1.孩子處於維物階段孩子一旦進入2歲,孩子的思想有了360度轉變,可能以前特別喜歡分享的孩子,忽然變得特別自私小氣,這個時候家長不要強迫孩子,因為孩子正處於維物階段。孩子開始懂得自己和物體之間的關係,開始有意識知道這個東西是我的,我可以來支配。
  • 孩子3歲前不會分享再正常不過,家長別再強迫孩子了
    家長強迫孩子分享,初衷其實是好的,希望孩子能夠學會分享,更受其他小朋友的歡迎。有的孩子會因為不滿意家長強制分享的做法,和家長發生衝突,甚至受到家長的懲罰。因為一件小事影響了孩子心目中父母疼愛自己的形象,使親子關係受挫。強制分享還很容易造成一個誤區,讓孩子以為只要是自己想要的,哪怕別人不願意,也可以搶過來。因為他自己就是受害者,他很不情願地把東西分享出去了,所以他就會有這樣的不好印記在腦海裡。
  • 在這件事上,家長要允許孩子「自私」,傻傻「裝大方」是在害孩子
    ,但如果強制孩子分享,那麼,家長的裝大方就是在害孩子。但當孩子有了物權意識後,孩子會拒絕分享,這並非自私,而是孩子成長的標誌。孩子物權意識發展的幾個階段:模糊期(0-1歲):孩子忙著探索自己的身體以及周圍環境,自我意識尚弱。
  • 別再強迫孩子分享,將心比心,請保護孩子的"自私"
    在我們的傳統觀念裡,必須從小就讓孩子學會分享:一個玩具如果大家一起玩,快樂就會加倍;一本圖書如果大家一起看,趣味必然會增強。我們教育孩子不要自私,不要獨佔,寧可自己少玩一點,但看到多玩的小夥伴能夠開心,這樣的付出就是值得的,就會被表揚。可是,真的是這樣的嗎?這樣真的就是對自己孩子好嗎?
  • 別再讓孩子當「聖母」,吃虧不一定是福,父母該教會孩子「自私」
    例如家長從小就會教育孩子,要尊老愛幼,「孔融讓梨」這個故事,已經被父母們教爛了。但是家長們想過沒有,孩子在學習這些知識,禮儀和思想時,是否真的能夠領悟到呢?會分享的孩子不一定懂得謙讓的美德多麼偉大,他們只是不想讓父母失望,不敢拒絕,不敢自私罷了。
  • 孩子的「自私」行為,家長應理性對待,而不是強行讓孩子改正
    但即便如此,家長也不能強行逼迫孩子分享自己的東西,更不能動輒打罵。因為孩子的自私背後,還有他們的小脾氣以及想法。換個方式去想,其實孩子之所以會有自私的表現,說不定是自我意識正在慢慢形成呢。相信沒有家長願意讓自己的孩子變得自私,所以一旦發現他有自私行為的話,肯定會讓孩子不斷去改正。
  • 以下表現的孩子看上去很自私,卻能最快過上好日子,家長別添亂
    是否孩子出手大方,就能找到幸福呢?起碼按照我三四十年的生活經驗來看,答案是否定的,甚至,截然相反。從心理學上講,自私是人們為了適應大自然,為了生存和發展所表現出的一種條件反射。為了外人的眼光而強迫孩子分享,反而有違天性。都知道,孩子的性格是天生的,若家長的做法跟孩子的性格不符,就會導致孩子產生極大的心理壓力,甚至由此養成討好型人格。
  • 在這2件事上,孩子要學會「自私」,家長「裝大方」其實是害孩子
    不僅僅是成人之間,孩子也要學會分享。如果一個孩子在平時的生活中喜歡跟別人去分享,而且熱情好客,大方不小氣,那麼這個孩子大家也都很喜歡,父母也跟著有面子。因為別人會覺得這孩子家教很好,但是有些孩子就不愛分享,他們比較自私自利,家長們也是經常批評指責孩子。但其實,有的父母不懂,孩子在這2件事上,還要「自私」一點,家長「裝大方」反而是害了孩子。
  • 家長需謹慎,別讓孩子的「霸道」由假變真
    撥開表象,識別這些假霸道如果孩子突然有了霸道的表現,家長要注意查找緣由,因為孩子的霸道很多時候是事出有因,家長要會識別這種假霸道。與同齡人相比,進入幼兒園之前的孩子接觸的更多是電子玩具、電視和成年人,孩子的交際面變得很窄,一旦進入新環境、接觸新朋友後,也不知道怎麼表達[2]。由於孩子不會處理人際關係,也就不會說「你的玩具借我玩」,只會搶奪自己看中的玩具,甚至可能強迫其他孩子陪自己玩。
  • 在這兩件事上,孩子要學會「自私」,家長「裝大方」就是害孩子
    導讀:在這兩件事上,孩子要學會「自私」,家長「裝大方」就是害孩子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在這兩件事上,孩子要學會「自私」,家長「裝大方」就是害孩子!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越"自私"的孩子越好命,別再教娃"假大方"了,分享需要自願
    回家之後,璐璐問朋友:&34;朋友很苦惱地問我:&34;我想一定有很多寶媽在帶孩子和別的小朋友玩時,都會遇到孩子爭搶玩具的情況,那麼不願分享就代表孩子&34;麼,我們應不應該教孩子去分享呢?媽媽就讓我送給表弟,我不同意,哭鬧了很久,媽媽還因此訓斥了我,說我太自私,沒有姐姐樣。雖然這是一件小事兒,但是直到我三十多歲的今天,都能還能回想起那種心愛之物被搶走的難過和委屈。
  • 霍思燕的育兒觀:尊重孩子的決定,從不強迫孩子分享
    霍思燕是一非常明智的母親,因為她懂得尊重孩子的想法,並且她在教育孩子的方面也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就比如說,她從來不強迫孩子分享,而是讓孩子去決定是否要把自己的東西分享給他人。難道真的是因為孩子自私嗎?孩子進入了「物權意識敏感期」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會進入到一個叫做「物權意識」的敏感階段,在這個階段內孩子對於自己的物品有著高度的重視感,並且還有很強的領地意識,孩子經常會表現出拒絕別人碰自己的東西,甚至連自己的父母都不可以。
  • 父母「假大方」全了面子,傷了娃,教孩子適度「自私」更有助成長
    父母們樂於在孩子身上受到他人的「恭維」,但是卻沒有想到這樣的「假大方」,最後卻需要由心思稚嫩的孩子來買單。「你是我兒子必須懂事」,父母的「假大方比起只圖面子的假大方,父母教孩子適度「自私」,才更有助其成長一、孩子理應擁有物品的處置權
  • 孩子在幼兒園沒朋友?多半是「自私」性格造成的,家長別再慣著了
    小麗聽完覺得不可思議,自己的兒子在家確實是「霸道」了一點,本以為是跟家人太熟悉了,沒想到進了學校竟然表現得這麼自私。在生活中,很多家長都像小麗一樣寵著慣著孩子,助長了孩子自私自利的壞習慣。等孩子進入了學校接觸了其他小朋友,仍舊改不了這種自私的毛病,也不認為是自己的錯。
  • 吃肉常見的誤區,父母要讓孩子避免,別忽視
    不過,肉鬆並非真正的肉類,是加工而成的,裡面含有太多的鹽、糖、添加劑,長期食用不僅會增加孩子的體重,還會影響孩子的發育。孩子也喜歡吃,但是,肉類在高溫炭火下高溫會讓肉類產生許多不健康的物質,而且烤糊的地位對孩子身體也不好,因此烤肉能不讓孩子吃就別讓孩子吃了。
  • 想讓孩子學會分享,家長功利心不能太重,理解他的「自私」才有效
    尤其有些家長容易陷入這樣的誤區:要麼歸咎於自己的教育有問題,要麼判定孩子性格自私。事實上,這件事遠不止表面看上去這麼簡單,與孩子的認知發展規律有關係。一個連物權都不被尊重的孩子,一個從未屬於過「他」的東西,讓孩子如何分享?她懷裡沒有東西是她的了,她還需要分享什麼呢?事實上,家長對於孩子「分享」的執念,其實恰恰反映的是自己的焦慮:千萬不能讓別人說我家孩子自私,我教子無方,必須道德正確、讓孩子謙讓才行。
  • 復旦「似是而非課」的啟發,家長教育要避免誤區,正確培養孩子
    然而很多信息我們並不能分辨清楚,在真真假假的信息中,我們沒有辦法去得到確定的科學結論。很多家長也喜歡發一些朋友圈,看到符合自己心意的結論就直接轉發,不管他是真是假。由此可見,真正能夠分清楚信息還是非常少的。這門課的重點在於講清了如何分辨真相,學會用事實和如何尋找正確的數據來得出正確的結論,這種邏輯性的思維對於每個人都非常重要。
  • 家長不要強迫孩子分享,合理引導很重要,尊重孩子物權才是關鍵
    執筆:曉陽定稿:西西在大多數人眼中,一個懂事的孩子是懂得分享、有禮貌,並且分享是出於自願的。很多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不願意分享,就會認為孩子是自私的,甚至會強迫孩子分享,試圖讓他們學會分享。其實,這種做法反而會害了孩子。 一次,在公園裡散步,看到了這麼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