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昕姐(圖文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昨天下午,小區樓下發生了小孩爭搶事件。原來是有個八歲的孩子看上了六歲孩子手裡的遙控汽車,想要拿自己的玩具跟他交換五分鐘,但是六歲的孩子卻不不近人情,接過了八歲孩子的玩具卻不把自己的遙控汽車交換給他玩,雙方因此大打出手。
其實,孩子只接受別人的好處而不願意分享自己的快樂,其實是一種自私的表現。但是家長也不要太過心急,孩子出現自私的情況也意味著孩子正處於自我意識的萌芽階段,好壞還並不能有效的區分,是需要家長出面幹涉,幫助孩子提升自己的分辨能力。
1、以自我為中心,從不考慮別人的感受。
自私自利的孩子心胸會比較狹隘,見不得別人分享自己的快樂。不會因為照顧他人的面子而控制自己的語氣,也從來不會考慮自己對他人造成的傷害。
2、 性格貪婪冷酷,不懂得助人為樂。
自私自利的孩子會顯得很冷漠,就算事情發生在自己的眼前,也不會太過於關心,因為事情沒有傷及到自己的利益。就比如有人尋求孩子的幫助,這個時候孩子就會轉身離開,漠不關心,生怕自己受到傷害,這也失去了公信力。
3、小氣內心極度敏感。
孩子自私會極度在意自己的得失,會把輸贏和利益看得很重。當自己的玩具就要被人拿走時,就會鬧脾氣甚至是打人,以求玩具的所有權。另外也會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喜歡揣摩別人的心思,是否對自己不利。
因此,自私自利的孩子是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但是在一定意義上,自私的孩子更懂得保護自己。而分享也是建立在願意的基礎之上的,當孩子不願意分享自己的物品時,家長也不能強迫孩子變得大方,否則會對孩子造成巨大的傷害。
1、強迫孩子大方其實更容易適得其反。
強壓式的教育,會使得孩子無法跟家長產生共鳴,做事就容易違背家的意願。當家長把孩子的所有物分享給其他人時,孩子就會極度反感,在之後的日子裡跟家長作對,在下一次的分享場景裡,孩子會變得極具攻擊性,堅決不讓步。
2、在家長的強迫之下,孩子也會改變自己對財產私有的理解,
覺得任何事物都是可以分享的,從而造成隱私洩露。同時,這樣錯誤的觀念很容易讓孩子在實際的交往過程中處於不利的境地,所有的信息都被人掌握。
3、 強迫孩子假大方,孩子容易受到打擊。
其實,家長強迫孩子去分享,久而久之,孩子也會認為別人分享給自己東西也是理所當然的。但事與願違,孩子在得不到同等待遇時,就會讓孩子對家長的教育產生質疑,孩子內心也會受到打擊,進而就表現出不服從的態度。
所以,當孩子陷入假大方的誤區時,家長要做的是反省自己的行為,對孩子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因為一旦形成習慣,對孩子將來的成長也一定是一種阻礙,錯誤的思想觀念並不能帶來積極正面的影響,所以家長要及時發現,加以引導,避免孩子在誤區越陷越深。
育兒專家海蘭老師說:&34;。
首先,教會孩子學會分享應該建立在滿足他自己的需求之上,同時也要跟孩子說明物品的所有權。其實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家長必須允許孩子&34;,因為當孩子出現&34;、&34;等自私詞彙時,是因為孩子覺得這些東西都是自己彌足珍貴的物品,家長強迫孩子去分享只會讓孩子感到沒有安全感。
家長也千萬不要覺得孩子自私,這個時候我們更要為孩子確實正確的價值意識,哪些是可以分享,並且能夠幫助到自己和他人的,哪些是不能分享,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讓孩子帶有正確的思想去看待得失,才能教會孩子什麼是分享。
美國作家M·斯科特·派克說:&34;。
其次,讓孩子感受到分享的美好。
在決定孩子是否願意分享的決定中,家長尊重了孩子的建議,孩子就容易獲得安全感,也不會認為分享對自己有什麼壞處。這個時候家長再告訴孩子,自己的分享能夠為哭泣的孩子帶來快樂,能夠為自己多結識一個朋友。家長這樣的教養方式才會使孩子充分感受到分享的快樂。
當孩子有主動分享的表現時,家長要第一時間為孩子感到開心,給予表揚和支持,讓孩子意識到自己這樣做是對的,會受到大家的認可。
最後,家長要讓孩子自己決定是否願意做出分享行為。
很多時候,家長礙於面子問題會強迫孩子順從自己的意願去分享,但是在孩子的眼裡,自己是不被家長所尊重的,家長的善做主張也會給孩子的思想觀念造成一定的衝擊,為什麼自己要自己妥協,去滿足別人的要求,這就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帶有這樣情緒的孩子,怎麼會心甘情願的把物品分享給別人呢。
總而言之,孩子自私並不一定是壞事,家長如果非要孩子學會分享的話,一定要跟孩子耐心溝通,只有孩子自己也願意做出讓步的話,才會在分享之中獲得滿足感。而強迫孩子假大方的舉動實在是不可取,不論是對孩子的內心還是親子關係都會造成巨大的危害。家長也要尊重孩子的選擇,並不是一味的強權要求孩子去順從自己,更應該引導孩子感受因分享帶來的更多美好。
如果喜歡本篇文章,請關注,希望我們可以在育兒的道路上找到更多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