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很多時候都認為孩子霸道是家長嬌慣的或天生的,但還有一種霸道事出有因。如果不正確處理這種「假霸道」,它可能就變成了真霸道。本期小編來和大家聊一聊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假霸道。
每個人心裡對於霸道的定義都不一樣,但普遍認為強勢、以自我為中心、蠻橫不講理等都是霸道的表現。
如果孩子突然有了霸道的表現,家長要注意查找緣由,因為孩子的霸道很多時候是事出有因,家長要會識別這種假霸道。
心理成長期特有的霸道
很多家長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孩子好像一夜之間變得霸道了。以前會與別人分享自己的食物和玩具,現在不僅喜歡獨佔,還經常說「這是我的,你不能碰」這類話。面對孩子這樣的表現,家長通常會認為孩子不懂事、太霸道,但孩子只是進入了物權意識敏感期[1]。這個階段一般在孩子2歲左右出現,孩子通過對物品歸屬權的確認,來認知自己與物品的關係,會重複使用「我的」,並伴隨攻擊行為,情緒方面也會易衝動且不能自制。這其實只是成長過程中一種必然的表現,並不是孩子變霸道了。
不會正確表達情感
現在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與同齡人相比,進入幼兒園之前的孩子接觸的更多是電子玩具、電視和成年人,孩子的交際面變得很窄,一旦進入新環境、接觸新朋友後,也不知道怎麼表達[2]。由於孩子不會處理人際關係,也就不會說「你的玩具借我玩」,只會搶奪自己看中的玩具,甚至可能強迫其他孩子陪自己玩。
情緒反抗的方式
家長偏心在二胎家庭裡是很常見的現象,可能偏愛大的或小的,也可能偏愛弱的,更可能偏愛優秀的或頑劣的。家長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他還小,你讓著他點」,這成為壓倒不被偏愛的孩子理智的最後一根稻草。在家長眼中,他的孩子互相謙讓很正常,但在孩子眼中,這就是家長不愛自己的證明,有的孩子會產生逆反心理,「你要我讓,我偏不讓」,有的還會用「霸道」的行為吸引家長的注意力,爭奪寵愛[3]。
雖然假霸道在皮,真霸道在骨,但家長如果不能及時解決孩子的假霸道,就會讓假變真。這會影響孩子的性格發育,導致孩子不會用正確的途徑宣洩情緒,在成長過程中容易出現用變壞等負面手段吸引家長注意力的行為,可以說是後患無窮。
分享這件事,只能引導不能強迫
如果在物權敏感期強迫孩子分享,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導致以後不敢維護和爭取自己的權利[4]。要培養孩子的物權意識,讓他知道他可以隨意支配自己的物品,面對別人的物品時,他必須經過別人的同意才可以碰。當然,即使孩子度過物權敏感期,家長也不能強迫孩子分享。更不能把孩子的玩具偷偷地送給別人,這會讓孩子以後懶散、責任心弱。待到3~4歲,孩子的物權意識鞏固之後,孩子自然就願意分享了,這時候家長再正確引導孩子進行分享即可。
社交教育必不可少
對於那些很少接觸同齡人的孩子,家長需要教會他們正確的社交方式。可以教孩子一些社交技巧,讓他們能更快地融入同齡人的圈子,正確地表達意願。還要增加孩子的社交機會,讓他們多和小區、遊樂園裡的孩子接觸。只有這樣,孩子的社交才不是紙上談兵。
二孩家庭,家長一碗水端平
在生理上,人的心臟雖然天生就是偏的,但面對兩個孩子時,家長一定要「一碗水端平」,不然,你的偏愛很容易讓兩個孩子的關係不融洽。最簡單的做法就是讓孩子解決自己的糾紛,大人不要插手;更不能強制一個謙讓另一個,不然只會讓孩子更加叛逆;所有的玩具都是一人一半或準備兩個,食物也是平分;當孩子犯錯時,公平公正對待,誰的錯誤誰承擔責任,而不是一味偏袒。
此外,家長還要注意教育方式。不要動手或厲聲喝罵,也不能用家長的權威強迫孩子服從自己。這種教育方式只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讓假霸道變成真霸道。
[1]程甜甜.被雙面膠黏住的口袋——關於幼兒物權意識糾正的案例分析[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9,(9):211,214.
[2]陳豔絲.對任性幼兒霸道行為的幾點思考[J].兒童與健康,2015,(9):39-40.
[3]藍玫.孩子「霸道」,有時是為了「爭寵」[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5,(9):14-15.
[4]趙翠翠.孩子太大方,不一定是好事?[J]. 家教世界•V家長, 2017(29)43.
*文章內配圖均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感謝您的點讚、轉發和收藏,如需了解更多母嬰、親子類知識,請關注我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