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遇上不順,小哭小鬧,甚至亂扔東西都是幼兒常規的操作,多數大人並不會因此跟一個孩子計較,但若孩子因自己不順而針對性去傷害他人,那麼以再多的「孩子不懂事」為藉口,也讓人不再難以信服。
11月10日的時候,四川雅安一個幼兒園就有這樣一個孩子讓我心驚,在吃飯時間,因為孩子吃飯不老實被老師批評,心中有怨氣的他竟然因此拿起自己的凳子砸向老師,好在老師反應迅速接住,才避免了自己和別的小朋友因此受到傷害,但儘管如此,周圍的孩子還是因此被嚇了一大跳,不僅因孩子盛氣凌人的氣場,更因孩子毫無徵兆的傷人行為。
在人意料之內的是,在觀看了整件事情的起始視頻之後,該男孩並不是第一次扔凳子,也不是第一次出現攻擊老師的行為。
在吃飯扔凳子之前,他已經向老師扔過一個小物件,之後也扔過一次凳子,而這次大概是校方不能再忍,才將視頻公布以求得到解決。
前段時間「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一事一石激起千層浪,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家長說,壓垮一個成年人,只需要一個家長群。
老師說,壓垮一位老師,只需要一個家長的舉報。
如今數位化時代,家長群緊密了家長和老師的溝通,而攝像頭更束縛了老師教育的手腳。
攝像頭為證,家長介入太多,老師愈發不敢管,在大多數老師眼裡,芝麻大小的事都要及時通過各個群推送,上到領導,下到家長,原本批評教育一下就好的小事,經過層層通報,各方考量,為不影響孩子身心健康和惹得家長不滿,能不管儘量別管。
於是小洞不補大洞吃苦,當孩子能理所當然拿起凳子反抗時才驚覺,是時候該讓家長領回去了。
學校本該是教書育人的地方,這樣的觀點本身沒錯,但對於上幼兒園的孩子,在學校的時間是有限的,而家庭才是幼兒時期的孩子,最重要的學校。
在心理學上,心理學家們普遍表示孩子在兩歲以後會萌發自我意識,開始懂得區分你的我的,明白話語是褒是貶,有著強烈的自我意識,不願受到束縛。
也就是說,普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會有些叛逆,聽不得不好聽的話語,會有本能的反抗和求得贊同的意識,但孩子終究是學會與負面評價相處,還是始終試圖去消滅對自己的負面評價,則取決於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意識。
身上霸道個性明顯的孩子,一類是因為在氣質類型上屬於膽汁質,在困難和挫折面前更容易出現魯莽、衝動的行為。
一類則常見於喜歡採用傳統教育的家庭上,因為堅信孩子「一天不打上房揭瓦」「孩子做錯事沒有什麼是一頓打不能解決的,一頓不行就兩頓」,於是容易讓孩子產生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錯覺,認為所有人所有事都應該絕對服從我的意志,否則我就給他點果子吃。
還有一類則屬於另一個極端,屬於極度被寵溺,從未被傷害被背叛被忤逆過的主子,要什麼有什麼,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不管行為好壞都從未被否認過的,在家裡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的,這樣的孩子一旦在陌生環境出現叫天天不應的場景,也就更容易出現攻擊性以明確自己的權威。
隨著社會進步,科學育兒被越來越多的家庭重視,傳統的棍棒教育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儘管棍棒教育有一定的積極性,但從兒童心理發展來講,兒童普遍吃軟不吃硬,被理解被關懷才是孩子最需要的,才更容易讓孩子懂得和理解與社會相處的規則。
當孩子出現以自我意識為中心的時候,都會出現叛逆的行為,爬不上床就打床,看不懂書就撕書,被抱著不舒服就打人,這些都是暴躁行為的根源。
當家長發現孩子的攻擊行為時,首先不應該是定義孩子「怎麼個性這麼暴躁」,而是去了解行為背後的動機,對於行動追不上思維的孩子來說,本身已經急到要爆炸,家長再來否認一句,無疑是火上澆油,讓孩子的怒氣更無處可發。
小的時候我們都學過大禹治水,明白洪水宜疏不宜堵的道理,可當孩子的行為受到阻礙,卻不曾想如何去幫助孩子順利進行過渡。
其實每個孩子都擁有不傷害他人的發洩權利,卻很少有父母去重視這一點,反而不斷向孩子強調「不要哭,不要撕,不要打」,讓孩子硬生生面對負面情緒卻不懂如何消化,只能在不被管束的地方盡情發洩,不計後果。
當孩子受傷時,其實給他一個可以放聲哭的環境比給一顆糖的效果更好,能讓孩子感受被愛,將心中鬱氣抒發出去,真正坦蕩。
無理取鬧是每個孩子都會有的特質,被批評被否定是每個孩子一生都難以避免遇到的問題,比起時刻在背後替他解決,教給孩子正確的應對方式更重要。
霸道的孩子往往都無法做到被他人否認,可霸道的行為往往也都伴隨著無理,讓孩子懂得社會的規則,家長可以使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方式,讓孩子嘗試被霸道的滋味,當他無法忍受之時,便是明白自己行為不妥之日。
說一百遍不如做一遍,在育兒上,若想修正孩子不妥的行為,最有效的方式永遠都不是罵和打,而是讓他嘗試被反噬的滋味,在交流中學會正確的集體相處方式,才是最記憶深刻且有效的方式。
——我是小皮育兒經,育嬰師一枚,職場媽媽,帶娃碼字
——多平臺優質原創作者,孕產、育兒、兒童心理研究愛好者
——孕育、帶娃是家長一生的事業,關注我,一起更輕鬆帶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