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四川雅安,
一則視頻在網絡熱傳,
幼兒園裡一名小孩不停地拿凳子砸老師,
老師身手矯捷一把接住。
據了解,
是這個小孩吃飯不老實,
被老師批評教育了兩句,
小孩便開始扔凳子。
據孩子家長稱,
已經對孩子進行了批評教育。
有網友調侃:
老師不僅會上課哄娃,
還得身手敏捷能抗揍。
也有網友覺得
這件事應當引起男孩家長的重視,
孩子的這種行為如果不加以管束,
長大可能會變本加厲。
自己不老實吃飯,老師僅僅是批評了幾句,居然就拿「武器」丟向老師。所幸老師反應快接住了。
萬一老師沒有接住,或者誤傷其他同學,都會造成很嚴重的後果。
在學校這個孩子對老師都這樣,如果說他在家是一個聽話的乖孩子,想必大家都很難相信。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的言傳身教、一舉一動都會影響著孩子的成長。
父母的教育存在於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中。父母遇到不順心的事,選擇採取爭吵和暴力去解決,那麼,孩子久而久之也會收到影響,認為暴力是解決事情的最好辦法。
如果父母做錯事能夠冷靜下來反思,積極承認錯誤,承擔後果,那麼,孩子看到父母的這種行為,也會將其作為自己做錯事時的最佳解決方法。
前段時間,
在江蘇宜興,
一位爸爸赤腳下水撈寶寶打碎的玻璃渣,
不少網友對此稱讚。
原來是2歲的寶寶在小區池塘邊玩耍,
不小心打碎了玻璃瓶,
爸爸顧先生立刻光腳下水池,
撿起玻璃碎片。
顧先生稱,
這裡經常有小朋友來玩。
雖然定期有保潔人員來收拾,
但還是怕碎片割到別人,
必須都撿起來。
儘管自己的孩子並非故意為之,但顧爸爸還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孩子:有些事雖然不是故意為之,但可能會傷害到別人,我們也要承擔屬於自己的責任。
或許兩歲的孩子還不明白爸爸為什麼一定要這樣做,但在他的潛在認知中,會有一個模糊的印象:自己的做法是不對的。
而從顧爸爸的這一行為,我們也不難看出,這位父親對孩子的教育大概率是不會差到哪去的。
孩子的教育質量,是身為父母最好的名片,教育好孩子也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責任和一生為之奮鬥的目標。
孩子的很多方面都深受父母的影響,一萬句批評教育抵不上父母的一次以身作則。
一個人無論成績好壞與否,品行是關鍵。道德可以彌補能力的缺陷,而能力卻難以掩蓋道德的缺陷。
但是,孩子的品行很大程度上與他的家教有關。老師只是傳道授業解惑者,家長卻是孩子一生的影響者。父母的言傳身教永遠大於老師45分鐘的課堂教育。
因此,想要讓孩子有良好的品行,家庭教育才是關鍵!
麻將桌旁、電視機前長大的孩子,和愛看書的家長教育出來的孩子,差別肯定很大。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家長邊看電視邊督促孩子認真讀書時,收到的往往是強烈的逆反。
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怎麼能強迫孩子做到呢?
積極進取,有良好生活習慣的父母養育出來的孩子,大多數都是熱愛學習,能夠合理安排自己時間的人,父母在教育上會省很多心。
所以,當你百思不得其解孩子為什麼有那麼多壞毛病時,先好好檢討一下自己,也許就會找到根源所在!
很多家長埋怨自己的孩子不愛學習,不愛看書,卻沒有捫心自問一下,自己是否愛看書呢?
孩子讀書的興趣是從小培養的,兩三歲的孩子就該開始讀書了,而不是等到了學校之後,讓老師培養你家孩子讀書的習慣。
你家裡的書多,孩子讀的書就多。父母起到好的表率作用,孩子就會效仿,反之,孩子只能模仿你做別的事情。
老師更多教給孩子的是課本知識。良好的生活習慣、做人的道理、堅強的意志,這些都是要靠父母培養的。
老師沒有辦法幫你去培養,這些只能由家長從小在日常生活中培養。
如果你忽略了,那孩子也許成績很好,但是意志薄弱,受不得半點挫折,一樣不會成才,所以情商教育也很重要。
一個人所在的原生家庭對他一生的影響都很大,夫妻恩愛,家庭和諧,在充滿愛的環境裡長大的孩子,註定要比家庭不健全,或者整日吵鬧的家庭裡成長的孩子要心裡陽光很多。這是老師給不了,卻能決定孩子一生!
一個好的老師,或許能夠影響孩子三年五年,但是家長的影響力卻是一輩子。孩子不是老師的,是你的,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永遠的榜樣,請做個稱職的父母!
教育你的孩子,只是老師工作的一部分,但你不一樣,孩子是你的唯一,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永遠是你最重要的事。
央視曾經拍過一部紀錄片《鏡子》,裡面孩子的一句自白讓人印象深刻:
我是一面鏡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實於父母,無論是外表還是內心,與他們是多麼的相似。
點擊查看視頻
小孩都是看著大人說話、學著大人的一舉一動長大的。言傳身教是一種無聲的教育,其重要程度甚至遠遠超過孩子在學校裡跟老師學到的知識。
大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印在孩子的腦海裡,影響著孩子未來路上的關鍵選擇和決定。
我們無法陪伴孩子一生,但我們要給他們當一個好榜樣,或許,我們不經意間的一個決定,就有可能會影響孩子們一生的命運。
願你我都能做一名合格的父母!
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時
你有哪些有效的辦法
歡迎留言分享
來源 | 綜合整理自中國教育報、明教育、妮妮小屋等。
部分圖片來源於攝圖網。轉載請標註來源。如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