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打人,是一種語言
近日,一幼兒園小孩朝老師扔凳子的事上了熱搜。
視頻中,其他小朋友都在低頭吃飯,只有一個小男孩在地上來回走動。
突然,他隨手搬起一個椅子朝老師扔過去。
幸虧老師反應迅速,將椅子接住。
接著,孩子再一次拎起椅子朝她砸去,老師驚險接住後,小男孩不甘心,還用抹布繼續攻擊老師,而老師只能扭過頭任其抽打。
小小年紀,便隨意動手打人,這樣的孩子,讓網友們心驚不已。
評論區裡眾說紛紜:
跟家庭氛圍有直接原因,孩子的所作所為折射著家長的德性。
一看就是被家人寵壞了!估計平時在家打父母、打長輩,習慣了!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忍不住聯想起我兒子。
他在這個年齡的時候也一樣,動不動就動手打人,狗都嫌,好在後來經過我們的引導,終於過來了。
生活中,常常會有一些孩子,喜歡動不動就打人,而面對這樣的情況,很多父母不明就裡。
尤其幼兒園年齡段的孩子,正處於懵懂期,對很多事物不能很好的分辨,而且控制情緒的能力和語言表達的能力,也相對較弱,更容易出現愛打人的現象。
《媽媽總是有辦法》一書的作者張丹丹說過:
「當孩子生氣或沒有辦法解決問題的時候,就會打人。因為他還太小,不知道怎麼用語言表達情緒和解決問題。」
孩子動手打人的行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可以稱之為「無法表達的語言」。
而我們父母要做的,便是讀懂他們的語言,從而進行正確的引導。
讀懂孩子背後的語言
前些天,發生了一件事,讓我感觸頗深。
「媽媽,我還想再玩一會。」
「不行,你都說好幾遍了。再不吃,一會飯就涼了。來,把玩具給媽媽。」
於是,我從兒子手裡把玩具拿走。
沒想到,他居然急了,使勁拽我的袖子,拼命打我,接著就是捶胸頓足的嚎啕大哭......
兒童心理學專家表示:
人的大腦前額葉皮層負責理性思維、自我控制,而孩子的前額葉還沒有發育成熟,還不能像大人那樣「深思熟慮」,行事難免容易衝動。
嘴上說不清楚,就會用肢體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意願,不能解決問題就可能會發脾氣。
動手更是他們自我表達最直觀的方式。
或許當時,他們壓根就沒有意識到這樣做是不對的,更不會想到打人會給別人帶來傷痛。
在孩子愛打人的「語言」中,不僅包含無法表達情緒的因素,還有一種為了滿足好奇心,有樣學樣的原因。
記得閨蜜曉雅之前跟我說過這樣一件事,令我印象深刻:
有一次,她和老公下班回家正換拖鞋,就聽啪的一聲,女兒給了婆婆一巴掌。老公立馬把女兒從沙發上拽出來:「起來,今天晚上罰你不許看電視!」
曉雅趕緊走過去問:「媽,你沒事吧?」
一時之間,雞飛狗跳。
曉雅婆婆一句話道出真相:「她都是看電視學的!」
原來,孩子看到電視劇裡的主人公生氣都是甩巴掌,這不,脾氣一上來,也照樣畫葫蘆發了一通火。
孩子好奇心強,與生俱來,一切新奇的人和事都是他們所模仿的對象。
然而,在模仿的同時,他們並不完全理解其中的意義,不論好壞,只是單純的因為好奇,模仿而已。
讓孩子的「語言」合理釋放
如何才能讓孩子愛打人的這種不安分「語言」,得到合理釋放呢?
1、教孩子學會情緒的正確表達
記得有一次,我帶兒子在小區廣場玩,看到一位媽媽正抱著,她還不到一歲的寶貝曬太陽。閒談之餘,寶寶伸手要我抱抱,我很高興的把小傢伙抱在懷裡逗樂。
沒過多久,兒子就鬧著要回家。
回到家後,我問他:「你剛才是不是不想讓媽媽抱那個寶寶?我看你好像有點不高興。」
兒子朝我點點頭,我一把將他摟在懷裡:「不要吃醋哦,你才是媽媽的小寶貝。」
不一會,兒子又變回那個生龍活虎的小夥子。
發現孩子情緒不對的時候,可以嘗試用提問的方式,引導他把喜怒哀樂說出來,讓孩子明確自己的感受,認識情緒。
同時,父母也可以試著把自己的情緒說出來,和他交換,鼓勵孩子勇於表達。
2.立規矩,莫要助長不良習慣
奧莉小時候有一次爬在地上亂推手機玩耍,在被李小鵬「警告」多次後仍不知「悔改」,結果被爸爸罰站。
在《爸爸回來了》中,奧莉在吃飯的時候把腳放在飯桌上,李小鵬勸說多次未果,最後只能使出「必殺技」:
「奧莉,你想站牆角嗎?」
聽到爸爸的「最後通牒」,奧莉果然乖乖把腳從桌子上移走。
不要因為孩子年齡小,當他犯錯誤時你就可以不管不顧,溺愛縱容更是要不得。
李玫瑾老師說,3-6歲必須給孩子立規矩,否則等他長到叛逆期,你再想管就晚了。
由此可見,在孩子成長的早期,立規矩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千萬不要因為大人疏忽,而在不知不覺中助長孩子的不良習慣。
3.幫助孩子學會控制情緒
曾經看到孫儷發過這樣一條微博:
「當孩子有不滿,憤怒,悲傷的情緒發生,他需要的只是你的一個擁抱,不要說教,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支持他,鼓勵他,那些大道理等他們情緒好的時候再說吧......」
孩子發脾氣,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冷處理。
等他情緒平復之後,將你當時的感受告訴他,使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同時在他下次發脾氣的時候,記得提醒,讓孩子逐漸意識到並學會自我控制情緒。
給孩子最好的寵愛,就是更懂他
在一次訪談節目中,主持人對郭德綱說:「看得出來你兒子和你說話的時候很客氣。」
郭德綱:「在我家都這樣,包括我自己。直到現在,我每次在接父親電話的時候,都會恭恭敬敬的站起來。」
「言傳身教,身行一例,勝似千言」
深以為然。
在孩子的成長中,離不開父母的陪伴和教導。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孩子缺乏安全感的時候,更容易和周圍的人發生衝突,甚至出現虐待小動物的奇怪行為。
孩子最大的安全感往往來源於父母對他足夠的關注和陪伴。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