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馬未都:為何銅胎掐絲琺瑯要叫做景泰藍

2020-12-19 收藏馬未都

景泰藍真正這個名字的出現,就是清朝雍正年間才開始出現的,在這以前,它依然叫它學術的名字:掐絲琺瑯。但是到了清朝,尤其到了乾隆年間,景泰藍的這個俗名就開始逐漸的推廣起來了。景泰藍到今天我們都覺得這三個字的組合是一個很奇妙的事兒,我們先說景泰是一個年號,藍呢是它的基本色調,如果我們再拆開看,景:景色,景觀,景致是我們客觀的看待一個事物。泰呢,是一個主觀的感受,比如我們說國泰民安,這個國泰民安是主觀感受。那麼藍呢又變為一個極為可觀極為具象的感受。我們從「景「」泰「」藍」三個字中呢可以理解出多層含義.」景泰藍」三個字作為一個組合的時候,我們認定了就是這樣一個中國人創造的。其實是發源於歐洲,中國人發揚光大的這樣一個器物,如果我們把它拆開看,「景泰」和「藍」 巴塔拆開兩組的時候,會發現景泰年間非常推崇的一個藝術品。後來被皇家確認,所以這就是中國文化的神奇的地方。你們仔細想一想,我們有時候一個詞彙,覺得是詞彙,不就是一個詞彙嗎。但是我們從一個詞彙中能夠講出三層意思。那證明什麼,證明不是我會講,而是我們民族的文化的偉大。

乾隆五十四年的時候乾隆下令把琺瑯作撤銷了,因為對皇家來說也是一個極大的開銷。那個時候很多琺瑯作的工匠都分配到其他作坊裡去了,這個時期不是琺瑯不燒造了,而是沒有那麼大量了。所以清代的琺瑯器到此開始走下坡。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景泰藍在晚清的時候流落到民間算是一次普及。中國所有的藝術品自古到今都有一個特徵叫官民共享。唯獨景泰藍是個例外。景泰藍由於製作成本太高,民間很少去染指,也沒有機會去染指,所以進入元代之後呢,它一直在宮廷裡王公貴族之間流動。是一種貴族文化,一直到了清代的後期才開始進入民間。所以景泰藍在民國的時候即便是非常新的東西拿出來送利都是非常高等級的,也不是一般人送的起。比如慈禧太后七十壽辰的時候在頤和園舉行壽誕之禮,跑到民間作坊買大型的景泰藍作為壽禮送給慈禧太后,許多都保存在國家的收藏重地。

相關焦點

  • 景泰藍銅胎掐絲琺瑯彩收藏界的潛力股
    景泰藍銅胎掐絲琺瑯彩收藏界的潛力股景泰藍又稱「銅胎掐絲琺瑯」,使用的琺瑯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景泰藍」,「歷史上對於中國掐絲琺瑯工藝的源起時間並無明確記載,但是多數中外學者、美術史家都主張掐絲琺瑯工藝是在元代從阿拉伯地區傳入中國的 ,在銅製的胎上捏出各種圖案花紋,再將五彩琺瑯點填在花紋內
  • 景泰藍銅胎掐絲琺瑯纏枝蓮紋膽瓶_晟德文化經久耐用
    景泰藍銅胎掐絲琺瑯纏枝蓮紋膽瓶, 雍正時期是畫琺瑯生產逐漸興盛的階段。畫琺瑯煙壺刺激畫琺瑯的生產,數量增多,式樣不斷翻新,圖案、釉色有新的發展和變化。雍正時期的畫琺瑯器仍以小型器物居多,以鼻煙壺為大宗,造型工整別致,釉色亦鮮亮。
  • 以製作掐絲琺瑯「長青杯」為例,馬未都談景泰藍的前世今生
    針對以故宮博物院院藏「清乾隆掐絲琺瑯爵杯」為原型,經由上百位工匠,歷時三年製成的掐絲琺瑯「基業長青杯」,日前,收藏家馬未都在故宮博物院建福宮花園在接受「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對話時結合其製作過程就此介紹景泰藍的前世今生。
  • 精美絕倫——景泰藍鉑金掐絲琺瑯彩盤口瓶
    景泰藍鉑金掐絲琺瑯彩盤口瓶景泰藍鉑金掐絲琺瑯彩盤口瓶此對景泰藍鉑金掐絲琺瑯彩盤口瓶,整器採用掐絲琺瑯工藝製作,以紅色釉祥雲紋為地,肩部掐絲花卉,腹部採用佛教花卉題材寶相蓮花紋,眾所周知景泰藍主要是由紅銅製作
  • 晚清民國銅胎琺瑯景泰藍百花不落地盤
    晚清民國銅胎琺瑯景泰藍百花不落地盤晚清民國銅胎琺瑯景泰藍百花不落地盤尺寸:高1.1釐米,口徑9.7釐米,足徑5.4釐米品相:全品盤心內百花不落地紋飾,其銅胎質地厚實,包漿古舊,釉面光澤潤和,色調濃鬱雅正,掐絲精細,花朵飽滿,花筋葉脈轉折流暢,釉色豐富透明。為文房器之精品。掐絲琺瑯技術自元代傳入中原以後深得皇家喜愛,至明初尤盛。明代「御用監」為製作琺瑯器的官方機構,其所出琺瑯器質精工致,時人曹昭於《格古要論》中首次記錄了琺瑯工藝的淵源、特點和用途,專門評述曰「內府作者細潤可愛。」
  • 什麼是掐絲琺瑯?
    掐絲琺瑯步驟圖 掐絲琺瑯以明代宣德、景泰為代表,因此,也被民間稱為「景泰藍」,但規範叫法為「銅胎掐絲琺瑯」。掐絲琺瑯是一種瓷銅結合的獨特工藝品。元代時從阿拉伯半島陸路傳入,當時稱之為「大食窯」器,我國的古代工匠很快就掌握了「大食窯」的製作技藝,並與我國本土的傳統工藝相結合,製作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嶄新的金屬掐絲琺瑯景泰藍。明代景泰藍受到皇帝青睞,它用薄而窄的銅絲掐作成多種圖案,粘在銅胎上,填上各色琺瑯料,經過烘燒、磨光等工序成器。因當時釉料多呈藍色,故俗稱「景泰藍」。景泰以後,這一工藝品種至乾隆時期達到了又一巔峰。
  • 馬未都:買真的景泰藍太難,難於上青天!
    乾隆年制景泰藍乾隆44年除夕,乾隆大擺家宴招待家人吃團圓飯。桌上所有人的餐具均按等級擺放,有瓷器的,有金銀銅的,唯獨乾隆爺用的餐具是景泰藍,屬最高等級。景泰藍是俗稱,專業名稱是銅胎掐絲琺瑯。景泰藍起源於歐洲的賽普勒斯島,他們創造的文化被稱為邁錫尼文化,距今3500多年,這個時間中國還處在商代。1952年歐洲出土了一枚距今約3300年前的戒指,戒面琺瑯已經腐蝕,但掐絲依然十分清晰,這就是早期的琺瑯工藝,這枚戒指今天就收藏在賽普勒斯博物館。
  • 「燕京八絕」之—,景泰藍掐絲琺瑯彩
    清雍正琺瑯彩賞瓶,一直以來,國際珍藏家很看好中國景泰藍,琺瑯器在國際拍賣中一再創出拍賣佳績。陳克濤告訴記者,2002年,香港佳士得秋拍的「明景泰御製掐絲琺瑯纏枝番蓮蓮蓬盒」成交價1057萬港元。在2009年香港蘇富比春拍中,清乾隆「御製銅胎掐絲琺瑯春壽寶盒」一對以1150萬港元拍出,清乾隆「御製銅胎掐絲琺瑯海水雲龍圖八方瓶」以700萬港元價格成交。
  • 再來說說景泰藍和景泰藍掐絲工藝畫
    景泰藍是中國著名的金屬工藝品之一,在明朝景泰年間(1450-1457)這種製作工藝達到頂峰,製作出的工藝品最為精美,當時品種有瓶、盤、碗、爐、圓盒、香燻等,後來才出現了鼎之類的欣賞品。因為釉彩多為藍色,後人便稱這種工藝品叫「景泰藍」。現如今我們說到景泰藍就是指「銅胎掐絲琺瑯」。因為黃金太貴,金胎製作的景泰藍專供皇帝個人享用,銅胎就成為製作景泰藍的首選。
  • 寶貝鑑賞|銅胎掐絲琺瑯製作工藝流程圖,令人折服的技藝!
    景泰藍正名「銅胎掐絲琺瑯」,俗名「琺藍」,又稱「嵌琺瑯」,是一種在銅質的胎型上,用柔軟的扁銅絲,掐成各種花紋焊上,然後把琺瑯質的色釉填充在花紋內燒制而成的器物 。琺瑯工藝是一種外來技術,我國史書、筆記上曾稱其為「佛郎嵌」、「鬼國窯」等。
  • 景泰藍第一人:張同祿掐絲琺瑯鋼花瓶,可與官窯比肩的當代藝術品
    帝王御用,極盡奢華銅胎掐絲琺瑯,這名字乍一聽不像是藝術品,倒像是道工藝。俗名喚作是「景泰藍」,看到這兒就恍然大悟了。之所以俗名更廣為人知,要說到明朝景泰年間,只因皇帝極其喜愛此類工藝品,在朝廷督辦下達到巔峰。
  • 裝飾畫界的貴族——掐絲琺瑯
    1 什麼叫做琺瑯?琺瑯一詞屬於外來語,是由波斯語音譯過來的,過去也音譯為「佛郎」、「扶郎」和「發藍」,是一種人為加工後具有玻璃質感裝飾效果的工藝品,俗稱「琺瑯彩」。掐絲琺瑯工藝畫2 掐絲琺瑯與景泰藍由上面可知,根據胎地的不同,琺瑯可分為金屬胎琺瑯、玻璃胎琺瑯或瓷胎琺瑯。
  • 景泰藍雖好,一般人卻買不到,馬未都:我有個大膽的想法!
    當年乾隆爺在除夕家宴時,赴宴人的餐具都有嚴格的等級,金銀銅瓷都有區別,只有乾隆的餐具最特別,是最高等級的景泰藍。銅胎掐絲琺瑯俗稱景泰藍,根據能查證的資料顯示,景泰藍並不是我們的專利,而是來自外域。1952年歐洲出土了一枚距今約3300年前的戒指,戒面琺瑯已經腐蝕,但掐絲卻非常清晰,這是能看到的早期琺瑯工藝,這枚戒指現藏於賽普勒斯博物館。到了元代,忽必烈在徵服西域和歐洲時,景泰藍作為戰利品被帶回中國。景泰藍的顏色偏藍,屬於冷色調,在過去並不被人欣賞,甚至一度被認為是不祥之色,漢文化還是偏愛紅黃。
  • 景泰藍美侖美奐,它的「鼻祖」琺瑯更是鬼斧神工,怪不得連梵克雅寶都愛用!
    客觀的說,琺瑯其實並不是起源於中國的,而是從阿拉伯地區傳到中國。當時這些工藝品叫做「拂菻嵌」、「佛朗嵌」、「佛郎機」,後來簡化為拂菻。到了明代的時候,中國景泰藍的工藝大放異彩,轉音為「發藍」,後來被統稱為琺瑯。雖然是從西方流傳到國內來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中國將琺瑯推向了藝術巔峰。琺瑯,到底為何物?
  • 琺瑯就是景泰藍嗎,其實不然,琺瑯在廣義上面是一種藝術搪瓷
    琺瑯這個詞語是一個伯來的詞語,一個因為外語的發音來行進音譯的詞語,而琺瑯本身是一個染料的名字。琺瑯是礦物質的矽、鉛丹、硼砂、長石、石英等原料按照適當的比例混和,分別加入各種呈色的金屬氧化物,然後燒製成為器具附著在器具的表面。
  • 馬爾他前總統參觀京交會琺瑯廠展位,獲贈景泰藍作品
    新京報快訊(記者 陳琳)5月28日下午,剛剛卸任的馬爾他共和國前總統瑪麗·路易斯·科勒略·普雷卡來到京交會一樓文化貿易展區,參觀了北京市琺瑯廠的景泰藍作品,並獲贈銅胎掐絲琺瑯《祝福瓶》和景泰藍藝術與京繡藝術相結合的掛屏《錦繡乾坤》。
  • 看見文物|高貴大氣——掐絲琺瑯魚藻紋高足碗
    如果說瓷器像茉莉花一樣清新高雅,那麼景泰藍一定是美豔高貴的牡丹花,雖然他們各有千秋,但不同於瓷器的是景泰藍的製作工序更為複雜,造型也更多變。景泰藍正名「銅胎掐絲琺瑯」,俗名「琺藍」,又稱「嵌琺瑯」。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著一件明代掐絲琺瑯魚藻紋高足碗,高10.4釐米,口徑14.9釐米,足徑4釐米。掐絲琺瑯魚藻紋高足碗 楊曉君 攝這件琺瑯器,撇口高足,配木製底座,碗內為白色地,飾以魚藻紋,碗外為天藍地,飾番蓮紋。
  • 「樂遊北京」北京琺瑯廠裡體驗「夢幻景泰藍」
    去感受景泰藍的夢幻之美吧景泰藍:銅胎掐絲琺瑯琺瑯,屬於舶來品,起源於歐洲,十三世紀沿著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傳來之初,它的譯名叫做「琺瑯」。明代景泰年間,琺瑯製作工藝達到極高水平,製作出的工藝品極為精美,但因顏色較少,且多為藍色,故後人稱這種金屬器為「景泰藍」。掐絲琺瑯纏枝蓮紋膽瓶。
  • 明明生產景泰藍 為何要叫北京市琺瑯廠?
    再看看現如今,因為琺瑯廠的知名度越來越大,周邊也因此得以「景泰」命名,逐漸形成了以景泰藍為主題的區域文化。 [說史] 明明生產的是景泰藍,為什麼叫琺瑯廠,不叫景泰藍廠呢?這要從景泰藍的歷史說起。 早期的景泰藍曾經被稱為「大食窯」或者「佛郎嵌」,明朝宣德時期也有稱作翠瓶、翠爐者。
  • 銅胎掐絲琺瑯也叫景泰藍,各朝發展中特色各不相同
    金屬胎掐絲琺瑯器俗稱「景泰藍」,其製作工藝以金屬(主要是紅銅,少量為金)做胎,用細而薄的金屬絲焊著於成形的金屬胎表面形成花紋,然後填施各色琺瑯料,再經焙燒、鍍金及磨光等工序,成品厚重華美,琺瑯五彩斑斕,與通體繁密的金線和金飾交相輝映,呈現出富貴豪華之氣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