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徐桂蘭
我出生在東北的農村,十一歲之前都是在農村生活。那時,農村的生活比較艱苦,夏天就飯是蔥葉子蘸醬,冬天是鹹菜、酸菜。農民們在貓冬的日子裡迎來了春節,也盼來了一年最好的吃食。有條件的殺口豬,做個豆腐。沒有養年豬的,就做一個豆腐過個年。
幾十年過去了,農村家中做豆腐的程序和情形我還都記憶猶新。因為,豆腐是我的最愛。
做豆腐的原材料是黃豆。把黃豆泡好後,要先磨成漿。不管是用大石磨還是用小石磨磨豆漿,我都能幫上忙。雖然幹不了多長時間,也能替大人去抽一支煙或解個手。磨好了豆漿,要放到鍋裡熬開了,然後過濾出渣。出過渣之後的豆漿要放到鍋裡熬好長時間,不知要燒開多少次。這時,得有個人專人看鍋。期間看鍋人要不停地用水瓢上下地揚著豆漿,目的是防止鍋內的豆漿沸出來。媽媽告訴我,如果豆漿一旦沸出來,那一大鍋的豆漿也就只剩下鍋底那一點點。我很願意幹這個活,也很盡心,特別怕跑了鍋。但是又覺得時間太長,用水瓢上下揚個沒完沒了。現在我明白為什麼豆漿要熬那麼長的時間,主要是怕熬不熟。現在就有偶爾就有自家打豆漿沒熟透中毒死人的報導。我嫌豆漿熬的時間太長,不是怕累,主要是嘴饞了,想早些喝點豆漿。如果是晚上,不管多晚我都等著。喝了豆漿,點完豆腐後再美美地吃上一碗豆腐腦,就跑到屋內睡熱炕去了。
豆腐做好了,除了凍上一小部分吃凍豆腐,餘下的媽媽就用壓豆腐擠出的水把新鮮豆腐泡上。少時吃到正月十五,多時吃到二月二,豆腐也不會變壞(那時的東北冬天特別的冷)。一兩天一頓的燉豆腐,著實讓我飽了口福,解了饞。就這樣兒時的豆腐給我的味蕾打上了印記,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記憶。我結婚後的1980年代,全社會的物質生活水平都提高了,豆腐不再是稀罕物,可以隔三差五地買上一次。而現在,豆腐幾乎每天都會出現在我家的餐桌上。從營養學的角度上講,寧肯一日無肉,不可一日無豆(特指黃豆)。
我愛吃豆腐,許多國人同胞也愛吃豆腐。就連喜吃西餐的美國人也對豆腐情有獨鍾。據說,美國還專有一個「豆腐節」。
黃豆不僅可以做水豆腐,還可做出很多豆腐類的食品。如幹豆腐(千層豆腐)、豆腐乾(香乾)、醬豆腐等等。
黃豆除了可以做豆腐,在東北農村的最主要的用途就是做醬。大醬在東北人的餐桌上,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是不可或缺的一個食品。尤其是以前在農村,大醬是人們飯桌上一年365天都不能少的。在農村拔苗、耪地的季節,一大盆小米(或高粱米)水飯,一碗大醬,幾把蔥葉子和其他的蘸醬菜,把人們吃得滿頭大汗,胃飽肚圓。過去我老家那還有一個笑話,說有人去走親戚,回來後鄰居問吃啥好菜呀?他回答:二十個菜。鄰居一驚。他馬上回答:「韭菜加韭花,二九一十八。大蔥蘸大醬,正好二十樣。」這個說頭還真不是笑話,是說大醬也是待客的主要食材。當今城裡人也有吃生菜蘸醬的,那是特加工的黃醬,有幹黃醬,海天黃豆醬。不同於天津人吃的面醬,幹黃醬的主材就是黃豆。我家餐桌上的大醬,都是老家親屬給帶來的,鋪上一層菜葉子,抹上大醬,撒上一些蔥末、香菜末和辣椒,倒上熱乎乎的小米飯,打一個菜包吃,那味道絕不亞於全聚德的春餅卷烤鴨。
除此之外,在農村黃豆的吃法還遠不止做豆腐。到了農曆二月份,家家幾乎都要炒黃豆做醬。這時孩子們的小口袋裡都會有了零食——炒黃豆。那時農村孩子嘴裡的炒黃豆,魅力不亞於現在的德芙巧克力。媽媽在炒豆子的同時,還會把熱得燙手的熟黃豆剷出一些放到一個盛有鹽水的碗裡,「嗤」的一聲響,媽媽趕忙用盤子扣上——一碗鹹豆就做得了。到了下午吃飯時,端到飯桌上的那碗鹹豆,讓人們胃口大開。我希望媽媽多留點鹹豆就飯吃。媽媽告訴我,家趁(有)萬石(糧),不可鹹豆就飯。意思是那種吃法太浪費了,不可取。
黃豆的另一種吃法是做龍酥豆。在過去東北農村二月二龍抬頭時,有的農家要做龍酥豆作為零食吃。做法就是把黃豆用水泡發後,放到屋外面凍透了,然後放上沙土在熱鍋裡炒幹,炒熟。出鍋後用篩子過了沙土。一個豆子放到嘴裡,不用使勁嚼就酥酥的放出了香味兒,都不捨得咽下去。那種舌尖上的享受絕不遜色於現在天津崩豆張的產品。遺憾的是,這種龍酥豆現在是沒人做了。五花八門的小零食多得是,哪個還做它呀,可還真是想它。
黃豆的其它做法還有很多。生黃豆芽是春天農村最常見又省事的做法。不管是吃大煎餅,還是吃小米乾飯,熬上一鍋黃豆芽湯,就是一頓美味佳餚。那爛乎乎的黃豆吃在嘴裡越嚼越香。
現在自製豆漿,在城鄉家庭也很普遍,我也成了做豆漿的行家裡手。想到自己小時候站在熬豆漿的大鍋旁那饞巴巴的樣兒,覺得很可笑。
黃豆不僅能做出多種豆腐製品,還可以做幾十種菜餚。如燉五香黃豆、香滷黃豆、 蓮藕黃豆排骨湯、黃豆燜雞腿、黃豆醬鯽魚、馬蹄淮山黨參黃豆羊肉湯等等。黃豆還可以加工成豆豉,不僅用於食品調味料,還可以作為藥材入藥。
榨油,做工業和食品加工原料,黃豆都能大顯身手。某家製藥廠生產的一種藥膏在汶川地震時救治傷員大顯神威,其成分中的主料就是黃豆,因屬於商業秘密不宜公開。
黃豆(統稱為大豆)起源於中國, 歷史源遠流長。從中國大量的古代文獻都可佐證。 司馬遷的《史記卷二十七》中就有軒轅黃帝時期種植黃豆(菽)的記載。朱紹侯主編的《中國古代史》中在商代(公元前16世紀——前11世紀)也有記載,當時的主要的農作物為黍、稷、粟、麥(大麥)、來(小麥)、秕、稻、菽(黃豆)等。 公元前1000年以前殷商時代的甲骨文,也辨別出有黍、稷、豆、麥、稻、桑等,是當時人民主要賴以為生的農作物。
黃豆在中國至今已有5000年的種植史。全國各地均有種植,但以東北大豆質量最優。我家住天津,在市場上買黃豆,問詢只要是東北的產地,我肯定會買一些。去年我家附近的市場來了一家豆腐坊,聽老闆的口音是東北人,頓感親切。以後,我就成了這家豆腐坊的常客。
黃豆在200多年前(1804年)就走出國門在美國安家落戶,成為美國南部及中西部20世紀中葉重要的農作物。由於美國人對黃豆的鐘愛,美國的豆腐節也就應運而生。除了美國,中國的黃豆還周遊列國並安營紮寨,使得世界很多國家都有種植。黃豆由於它的營養價值高,被稱為「豆中之王」、「田中之肉」、「綠色的牛乳」等,是數百種天然食物中最受營養學家推崇的食物,在國外有著極高的聲譽。我們作為中國人,傾昧黃豆也就不足為奇了。
需要說明的是,黃豆並不是獨生子。作為大豆家族中的主要成員,它還有同族弟兄。如黑豆、青豆,他們的姿色也各有千秋。
黑豆又名櫓豆,味甘性平,滋補入腎。黑大豆具有高蛋白、低熱量的特性,外皮黑,裡面黃色或綠色。現在人們都把黑豆當做補腎的佳品,炒黑豆已同開心果一樣,登上了乾貨市場的大雅之堂,也是我家必備的零食之一。
青豆外皮為青綠色,按著顏色又可分為青皮綠仁大豆和綠皮黃仁大豆兩種。青豆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和大豆磷脂,富含皂角苷、蛋白酶抑制劑、異黃酮、鉬、硒等抗癌成分,富含蛋白質和纖維,它是人可以攝取維生素A、維生素C和維生素K的主要食物來來源之一。天津人吃麵條喜歡放各種菜碼,尤其是辦喜宴,菜碼中必不可少的就有青豆,和紅粉皮兒、黑木耳、白蝦仁等相映成輝,實乃秀色可餐,使人們的食慾大增。我家要是來了客人吃麵條,菜碼中也少不了青豆。
儘管離開故鄉多年,奔七的我還是有一個願望:再像從前那樣做一次豆腐。熬一大鍋豆漿,站在熱氣騰騰的鍋臺旁,用水瓢上下揚著,再吃上一碗最原始的地道的豆腐腦。我知道,這已經是一種奢望。因為做豆腐的加工工藝已經機械化,我只能在回憶中品味做豆腐的樂趣了。但我和黃豆的不解之緣,將至我生命的最後。
作者簡介:徐桂蘭,筆名懷父。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天津作家協會會員,《散文福地》雜誌編輯。出版有散文專集《心靈放歌》(團結出版社)。曾有通訊、散文、詩歌、小說發表在《吉林日報》、《天津日報》《今晚報》《天津農民報》《中老年時報》《東方散文》《永恆的飄揚》(天津社科院出版社)等報刊上。散文《璀璨的街燈》獲天津建衛600周年全國散文徵文大賽二等獎,散文《女人是五味瓶》獲全國散文徵文大賽優秀獎,散文《「愛軍」—抗戰老兵的福音》等作品獲「在美麗的桃花島上」徵文特等獎。
推薦閱讀
【特別推薦】本刊編輯部‖首屆「曲江海洋公園杯」全球華語散文大獎賽徵文啟事
【特別推薦】 本刊編輯部‖ 全國散文作家大理筆會徵稿啟事
【特別推薦】本刊編輯部‖第二屆國際東方散文獎有獎徵文啟事
【大賽通知】本刊編輯部‖第二屆國際東方散文獎組委會緊急通知
主 辦:《東方散文》雜誌社
顧 問:林 非 賈平凹 萬伯翱
韓石山 劉玉堂 石 楠
社 長:劉雲龍
總 編:憨 仲
副 總 編:蔡永祥 毛小東
總 編 助 理:邵寶珠 馮小軍
編輯部主任:白 冰
值 班 編 輯:李建文 魏玉玲
責 任 編 輯:楊玉泰 國際軍 張廣利
陳慶連 丁 素 路曼曼
統一投稿郵箱:dfsw123456@163.com(友情提示:來稿限原創首發作品,投稿時,請將作品與作者簡介和生活照一起發郵箱,如有高清配圖,可一併發來,十天內微信平臺未刊發可另投,今後紙刊所有文章均從東方散文雜誌、東方新韻、東方文韻三個公眾號選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