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印度尼西亞的文化
由於本土的原生性,以及在不同的時期受到外來文化一波一波的影響,印度尼西亞的文化呈現出一個多元化的特點。可以這樣說,如果將印度尼西亞的文化看作一種類似層積巖的結構,那麼,它的第一層,是基於當地原生文化的原始信仰;第二層是印度文化,其以婆羅門教溼婆神崇拜為代表,第三層是伊斯蘭文化和西方文化。然而,它在表象上不是那樣清晰,而往往又被看作是一種籠統含糊、界限不明的融合體。印度尼西亞,全稱印度尼西亞共和國(TheRepublicofIndonesia),地處亞洲的東南部,位於東經95°至141°,北緯6°到南緯11°之間。印度尼西亞的國土橫跨地球赤道兩側,南北兩端的距離將近2000公裡,東西延伸比較長,大約有5100公裡。印度尼西亞是人類最早的發源地之一,在爪哇島曾發現了「直立爪哇人」,距今有50萬—60萬年。此外,還發現了「猿人」、「古人」、「新人」(智人)的原始人類三階段的原始人類的化石和其他遺物。
有關印度尼西亞居民的構成,其呈現出多元的特徵。大約從公元前4萬年起,印度尼西亞的原始居民就已經進入氏族社會。最早的原始居民是維達人、尼格利陀人和美拉尼西亞人,而構成印度尼西亞現代居民的祖先古印度尼西亞人(或稱澳斯特尼亞人),是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300年陸續從亞洲大陸東南部遷入的。由於遷移時間的先後和在印度尼西亞居住的地點的不同,形成不同的風俗習慣和語言。但他們的共同點是種植稻穀、信仰「萬物有靈」,崇拜祖先靈魂等。在印度尼西亞的許多地區發現了青銅器,特別是在峇里島等地方發現青銅鼓,表明了他們與亞洲大陸的一些文化有聯繫。印度尼西亞很早就出現了國家。大約在公元前2世紀後半期,在印度尼西亞爪哇島上出現最早的國家「葉調」(可能是爪哇的古名),又被稱為「耶婆提」、「闍婆」等名。到公元5—7世紀,出現了許多知名的國家,如古戴(建國約在5世紀,位於婆羅州東部的三馬林達),多羅磨(也稱達魯馬,建國於5世紀,位於西爪哇),婆利(建國於6世紀,位於婆羅洲),訶陵(建國約在7世紀,位於中爪哇,又稱闍婆或耶婆提)和馬來由(或稱未羅遊或未羅瑜,建國在7世紀前後,位於蘇門答臘中部)等。
7世紀時,以蘇門答臘巨港為中心出現了印度尼西亞歷史上第一個強大的帝國——室利佛逝,其疆域「東西千裡,南北四千裡而遠」,曾佔領整個蘇門答臘,控制了馬來半島,9世紀與中爪哇另一個強國山帝聯姻合併,勢力更加強大。14世紀,爪哇出現了印度尼西亞歷史上第二個強大的帝國——滿者伯夷(麻喏巴歇),其疆域擴大到整個印度尼西亞,成為14世紀東南亞最強大的國家。從15世紀開始,歐洲一些國家開始侵入印度尼西亞。1512年,葡萄牙人首先以武力侵佔了盛產香料的印度尼西亞馬魯古群島。1596年6月,荷蘭人組織的第一支殖民先遣隊首次闖入印度尼西亞。1598年,荷蘭第二支遠航隊在印度尼西亞的萬丹登陸,1602年,荷蘭將在印度尼西亞的各殖民公司合併為「荷蘭東印度公司」。1606年,荷蘭侵佔安汶,1619年佔領爪哇的椰加達,改名為「巴達維亞」,設立總督府,開始了統治印度尼西亞的殖民歷史。荷蘭在印度尼西亞採取了「壟斷貿易制度」、「食物定額納稅制和強迫供應制」的統治制度。英國是繼葡萄牙、西班牙侵入印度尼西亞的殖民者之一。從1605年起,英國就與荷蘭為爭奪印度尼西亞進行了多次的較量。1780—1784年,在第四次英荷戰爭中後,英國奪取了荷蘭在蘇門答臘的據點,控制了歐洲與東方的海上通道,迫使荷蘭東印度公司垮臺。
1811年,英國攻佔爪哇,開始了對印度尼西亞的短暫統治。在英國殖民官員萊佛士的治理期間,採取自由資本主義政策,對印度尼西亞實施了土地國有、改土歸流等措施,這些措施對印度尼西亞後來的影響較大。1814年,英國與荷蘭籤訂《倫敦條約》,規定拿破崙戰爭結束後要把戰爭中佔領的荷蘭殖民地歸還荷蘭。1816年,荷蘭重返印度尼西亞,剛開始取消了英國所推行的自由資本主義措施,而實行強制種植制度,但這些措施引起當地王公和人民的反對,經常爆發武裝起義。如1825—1830年的日惹王子蒂博尼哥羅領導的反荷起義。面對這種狀況,荷蘭從19世紀50年代起對統治下的印度尼西亞實行了新的殖民政策:一是全面實施對印度尼西亞的佔領,這個過程於1911年得以完成,二是在政治上由直接統治到間接統治,三是在經濟上發展大種植園和近代化的工業;四是調整教育政策,建立土著學校。荷蘭的這些新政策,影響了印度尼西亞的發展進程,既促進了印度尼西亞民族主義的覺醒與興起,出現了「崇知社」(1905年)、「伊斯蘭聯盟」,也催生了許多印度尼西亞的精英領袖,如蘇加諾等(民族黨)等。1944年9月日本改變對印度尼西亞的政策,允許將來給予印度尼西亞「獨立」,宣布成立「印度尼西亞獨立準備調查委員會」。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1945年8月17日上午10點,蘇加諾在其住宅前舉行獨立儀式,宣讀了獨立宣言,向全國和全世界宣布印度尼西亞獨立。印度尼西亞文化是一種以信仰神道為基礎的、融合了萬物有靈以及多元宗教信仰的文化體系。換句話說,從印度尼西亞文化的發展進程來看,其不僅具有本民族文化的獨特性,而且還先後受到了各種外來文化的影響。據資料顯示,印度文化是最早的外來文化。公元1世紀前後至公元7世紀,被稱為「印度化」時期,其最明顯的標誌是產生於公元4—5世紀時期的印度尼西亞最古老的古戴王國、多羅磨王國和訶陵王國信仰婆羅門教,其後來留下的碑文據考證都是梵文,文字採用的是南印度的缽羅婆字母,而石碑上刻有標誌笈多王朝時期流行的印度教神像。7世紀在蘇門答臘巨港建立的室利佛逝王國,不僅是東南亞國際貿易中心,也是受到印度佛教的影響而興起的東南亞重要的佛教中心。
7世紀後,隨著阿拉伯、波斯和印度的伊斯蘭教商人來到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等地區經商,伊斯蘭教也開始傳入當地,並逐漸向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等其他地區傳播。至15世紀末,爪哇島上第一個伊斯蘭王朝——淡目王朝(1478—1568年)建立,伊斯蘭文化從此在印度尼西亞佔主導地位。在印度尼西亞的外來文化中,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對印度尼西亞的文化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