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育、生產,自古以來便是很多女性的人生大事。
在古代沒有剖腹生產的技術,只有「順產」這一個選擇。如果分娩過程不順利,產婦和胎兒就會遭遇麻煩。
到了現代,在麻醉技術的支持下,手術生產——「剖腹產」為媽媽們提供了另一種選擇。那麼,生孩子到底剖還是順,由誰來決定?
在人類文明幾千年的發展進程中,順產是繁衍後代的方式裡更符合自然規律的一種。
雖然順產花費的時間更長,但生產後出血少、下奶快。媽媽在產後能夠快速地承擔起哺育新生兒的角色,也能更早地進入二胎孕育周期。
因此,生孩子優先推薦順產。
剖腹產是由醫護團隊幫助孕婦完成生孩子的過程。
要想把寶寶從媽媽肚子裡取出來,腹部和子宮上都會留下刀口。這些刀口比順產時的傷口大得多,出血會增加一倍左右。
手術生產後,還存在器官粘連、腸道梗阻、再孕時子宮切口妊娠、前置胎盤、腹部疤痕增生的問題。
但是,如果出現一些特殊情況,令孕婦無法順利順產,選擇手術生產會更有利於保障母嬰安全。
例如臀位、巨大兒、中央性前置胎盤、骨盆畸形、雙胎妊娠胎位不正……醫生會在詳細評估母嬰情況後,給出剖腹生產的建議。
生產方式的決定,離不開孕婦、胎兒、醫生及助產士,還有孕婦家人的參與。如何選擇,一定是各種相關因素平衡的結果。
在婦產科,我們見到過許多影響生產方式選擇的原因,例如由於孕婦的心理因素、家庭原因,促成選擇手術生產的情況。
○ 孕婦心理因素:
孕媽媽恐懼順產的漫長過程;擔心助產的傷害;擔心會由順轉剖;憂慮產後盆底鬆弛問題等。
○ 家庭的原因:
家屬在京外或境外,工作休假有時限;休假時間無法匹配順產;無法接受順產過程的不確定性等。
總結一下:
在決定生產方式的過程中,孕婦和醫生起主導作用。如果二者的決定存在分歧,應更傾向於孕婦一方的決定。
如果孕婦堅持選擇某種生產方式,醫生只能尊重其意見,並且力爭在生產過程中,儘可能地保證母嬰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