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品學報》名家論壇約稿文章推薦——《生物合成柑橘類黃酮...

2020-12-20 中國食品科技學會

本期介紹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單楊研究員(第一作者)發表在《中國食品學報》第19卷第11期名家論壇欄目上的文章《生物合成柑橘類黃酮研究進展》。

因柑橘中類黃酮化合物含量豐富,具有多種生理活性功能而被廣泛應用於食品、藥品、化妝品等行業。類黃酮主要從柑橘等植物中提取,少量通過化學合成或結構修飾。近年來,在大腸桿菌、釀酒酵母等宿主菌中構建代謝通路異源合成類黃酮的微生物方法已進入研究階段,其具有安全性高,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的特點。文章簡述了柑橘中類黃酮的合成代謝途徑,微生物合成柚皮苷、橙皮苷、聖草次苷等類黃酮的研究進展及技術思路,對宿主菌代謝負荷大、基因表達效率偏低、碳通量流向不平衡等問題,提出優化宿主菌株選擇、微生物共培養、表達體系優化及碳通量重定向等解決方案,以期對目前柑橘類黃酮的微生物合成研究提供參考。

隨著生命科學研究的快速發展,結合代謝工程、系統和合成生物學工具以及微生物共培養模式用於菌株設計、途徑構建和優化,可望使微生物合成類黃酮產量偏低的問題得到解決,也為微生物合成其它植物功效成分提供參考方法和模式。此外,微生物合成類黃酮可以改變天然產物從植物中提取的傳統模式,為類黃酮的大量獲得提供綠色、可持續的替代方案。可減輕種植柑橘等果樹需要大量土地資源的壓力,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還可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健康生活水平對柑橘類黃酮等功效成分的需求,為我國環境友好、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建設以及大健康產業的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查看文章全文)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

官方微信

《中國食品學報》

投稿平臺

相關焦點

  • 浙江大學孫崇德教授課題組在柑橘類黃酮生物合成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黃烷酮和黃酮是生物活性化合物的良好來源,但是其高效合成的分子基礎仍不甚清楚。查爾酮異構酶(CHI)家族蛋白在類黃酮生物合成中起著重要作用,然而調控其基因表達的轉錄因子仍知之甚少。該研究從柑橘中鑑定了一種IV型查爾酮異構酶(CitCHIL1),其可以增強柑橘黃烷酮和黃酮(CFLs)的積累。
  • 柑橘類黃酮可用於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的預防和管理
    中國農業科學院都市農業研究所植物與人體健康機理創新團隊與國內外多家高校合作,在國際期刊《Nutrients》(JCR 1區,中科院醫學二區,影響因子4.546)上發表了一篇題為「Citrus Flavonoids as Promising Phytochemicals Targeting Diabetes and
  • 【中國科學報】《基因組蛋白質組與生物信息學報》:聚焦組學「三國...
    從編委到現任執行副主編,美國費城兒童醫院和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邢毅與《基因組蛋白質組與生物信息學報》(Genomics, 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以下簡稱GPB)期刊結緣已近10年。前些年,該刊編輯部不時找他約稿,以解「缺米之炊」。「現在我們也會找人約稿,但跟以前已經完全不一樣了。」邢毅對《中國科學報》說。
  • 第七屆中國工業生物技術發展高峰論壇第二輪通知
    「中國工業生物技術發展高峰論壇」是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局聯合國家發改委高技術產業司、科技部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中國生物工程學會等部門共同精心打造的工業生物技術領域的品牌性年度論壇。自2007年起,在天津、湖州、青島、成都等地已成功舉辦六屆。本屆論壇不僅保持一貫的高端性和前沿性的特點,在學術活動組織上,充分借鑑國際先進經驗,著重突出對具體領域的專注性和與產業聯繫的緊密性。
  • ...特邀報告推薦——《提取工藝與果徑對柑橘果膠多糖性質的影響》
    《中國食品學報》特邀報告本期介紹浙江大學生物系統工程與食品科學學院葉興乾教授研究團隊(第一作者陳建樂博士)發表在《中國食品學報》第20卷第4期的特邀報告《提取工藝與果徑對柑橘果膠多糖性質的影響》。作為健康食品膠體,果膠需求連年增長,而柑橘罐頭加工的脫囊衣工藝水是果膠新的重要來源。
  • 化療病人吃什麼好:柑橘類水果是「抗癌水果」?
    大多數動植物可以自身合成維生素C,而人類無法體內合成維生素C,需要攝取外源性維生素C。維生素C在人體膠原蛋白、肉毒鹼和神經遞質的合成中發揮關鍵作用。主要功能是:預防感染維生素C有助於促進血脂下降,抗過敏,解毒作用。
  • 「2019食品科技創新論壇」隆重召開(下)
    繼16日主會場論壇之後,17日論壇進入第二天,第二天論壇分四個分會場分別是:益生菌分論壇(8:30-12:00,13:00-17:00光大二樓 10號廳),功能性食品分論壇(8:30-12:00,13
  • 蘋果富含類黃酮抗癌護心 成分主要在果皮中
    他們發現,那些經常吃富含類黃酮食物的人群死亡風險較低,尤其是,每天攝入類黃酮含量在500毫克左右時,效果最顯著。首席研究員尼古拉·邦多諾博士說:「這個攝入量很容易實現,例如,每天喝一杯茶,吃一個蘋果、一個橘子、100克藍莓和100克西蘭花,就能輕鬆獲得超過500毫克的類黃酮。」研究還發現,每天飲酒者(超過20克)或吸菸者,如果攝入含類黃酮的食物越多,死亡風險降低得越明顯。
  • 水果裡有不少「抗炎高手」:花青素清除自由基,類黃酮增強免疫力
    抗炎成分:生物類黃酮 代表水果:柑橘類、葡萄、木瓜、哈密瓜、李子等。 抗炎機理:生物類黃酮又稱維生素P,是植物次級代謝產物,其並非單一的化合物,而是多種具有類似結構和活性物質的總稱。
  • 這3類水果Vc和類黃酮豐富,好吃還提高免疫力,遇到了,就多買些
    半必須營養素對我們影響較大的就有生物類黃酮。生物類黃酮它是一類物質的總稱,又叫作維生素P。生物類黃酮對我們健康的影響較大,它對我們身體的免疫力以及骨骼(關節),血管,抗氧化等方面都有影響。壞血病一般是由缺乏維生素C引起的,缺乏生物類黃酮也會出現皮下易出血,皮膚青紫等壞血病症狀,所以當出現這些症狀時,我們要兩類物質一起補充。所幸的是,在天然食物中,這兩種物質經常結伴出現,今天,國芬就給大家推薦幾種維生素C和生物類黃酮含量高的食物,經常吃一些,就可以給我們的身體補充它們了。
  • 高校學報成學術垃圾產生地 專家:應追求獨立性
    10月20日,首屆高校學術期刊發展論壇暨《中國政法大學學報》首發式在京舉行。論壇上,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多所高校的學者和學報編委到場,大都「應朋友之邀,行祝賀之禮」,但是,他們在對這份全國最年輕的學報誕生表示欣喜的同時,也對該學報能否在已經良莠不齊、指責不斷的學報隊伍中脫穎而出表示憂慮。
  • 《中國食品學報》特邀報告推薦——《膳食補充芝麻素對APP/PS1轉...
    本期介紹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劉學波教授研究團隊發表在《中國食品學報》第20卷第6期特邀報告欄目上的文章《膳食補充芝麻素對APP/PS1轉基因小鼠認知障礙的改善作用及機制》。研究結果為芝麻素這種具有神經保護作用的食品功能組分在腦健康領域的研究和應用提供了理論依據。
  • 安徽工程大學生物與食品工程學院教師在食品功能因子生物合成機理...
    近日,安徽工程大學生物與食品工程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系張國強教授以第一作者、安徽工程大學為第一署名單位,在國際頂級(Top)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在線發表題為「Quantitative proteome profifiling provides insight into the proteins associated
  • 第271場中國工程科技論壇在廣州成功舉辦
    2018年12月2日,由中國工程院主辦,華南理工大學、中國工程院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製漿造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承辦的「第271場中國工程科技論壇——輕工領域生物質資源高值化利用技術」在廣州華南理工大學成功舉辦。
  • 東南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產學研合作論壇
    本次論壇旨在推動東南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科與產業界的進一步交流,在深入了解產業界需求的同時,全面展示已有的科研成果,產學研用各方共同探討合作模式與內容。論壇的主要議題包括:東南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科最新發展,具有產業化價值的科研成果,企業對高校成果轉化的思考,醫療器械行業發展狀況,醫療行業創新創業等。
  • 轉色期柑橘著色提糖攻略,做好這幾點就穩了
    柑橘果實著色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是果皮中各種色素變化的過程,主要有葉綠色的消失,花青素和類黃酮的積累,其中花青素是糖分的代謝物,果實糖分含量越高,花青素合成越多,果實上色越明顯,因此,同一品種的柑桔在一定程度上果實顏色越深品質越好。 市場上,果實顏色越豔麗越受消費者歡迎。
  • 山西大學學報自科版首次進入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力指數Q1區
    近日,《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2020版)(以下簡稱《年報》)公布了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排名,其中由山西大學主辦的《山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以下簡稱《學報》)表現出色,位列入選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綜合類280種期刊的第66位,綜合影響力指數排名首次進入前
  • 富含類黃酮食品或有助降低男性患帕金森風險
    > | 來源:新華社 | 作者:任海軍   美國哈佛大學和英國東英吉利大學研究人員日前公布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經常食用漿果等富含類黃酮的食品可以顯著降低男性患帕金森氏症的風險
  • 中國工程院第271場中國工程科技論壇第四輪會議通知
    中國工程院第271場中國工程科技論壇玆定於2018年12月2日在華南理工大學舉行,此次論壇以「輕工領域生物質資源高值化利用技術」為主題,由陳克復院士出任大會主席。本場論壇將聚集輕工領域最負盛名的專家學者,從產業需求,學科發展的角度出發,充分交流各相關行業生物質資源高值化利用技術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發展態勢,探索各行業間技術的協同發展和增效作用,以實現輕工領域的科學發展及相關行業的整體提升。
  • 湖南高職院校學報辦出學術大刊範兒
    日前,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RCCSE)發布了2020版學術期刊評選結果,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主辦的《湖南生態科學學報》入選高職高專成高院校學報(自然科學綜合)核心期刊「A等級」,躋身全國同類期刊第5位,與2017年版相比提升16位,穩居湖南省高職院校學報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