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文化中,「家庭」似乎等同於結婚、生子。但在如今,在傳統意義上達到「育齡」的男性和女性中,越來越多人並沒有把生孩子這件事放在人生計劃裡。
這些沒有要孩子的人中,有一些人是「拖延者」,他們認為自己有一天也許會考慮生育孩子,但目前並沒有明確的計劃。還有一些人則持有更為明確的態度,他們選擇不要孩子。
什麼樣的人選擇不生孩子?
研究表明,女性的教育水平越高,生育子女的比例越低;而且受教育的領域也與生育行為相關——讀教育、健康醫療相關專業的人,生育率更高;而學習藝術、人文專業的人,生育比例更低;其他專業與生育行為的關係不顯著。
女性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與生育率成反比,選擇不生育的女性,與「較高的收入」,「在工作中從事管理崗位或專業技術崗位」,「居住在大城市」有相關性。
研究同時發現,在控制其他變量的情況下,智商的高低與生育選擇相關。在女性樣本中,想要成為母親的女性的平均智商為99.94;選擇不生育的女性平均智商為105.5。男性的差異則沒有那麼顯著,想要成為父親的人平均智商為100.02,想選擇不生育的男性平均智商為104.35。
此外,比起有兄弟姐妹的人來說,獨生子女更有可能選擇不生育;而如果一個女性在家庭環境中,被鼓勵爭取獨立和獲得個人成就,那麼她們不生育的機率也更大。
一些人格特質也被證明和生孩子的意願成負相關,比如內向,獨立,敏感,焦慮,完美主義,缺乏耐心的人,選擇不生育的可能性更大。
他們為什麼不想生孩子?
選擇不生育的行為會受到一些社會、客觀因素的影響,特別是對於拖延者來說。比如,科技水平的提高,繁殖技術的發展,給了女性更多的生育選擇,選擇凍卵的女性比例一直在提高。
但更多的時候,選擇不生育還會受到主觀原因的影響,佔據前幾位的是以下幾個原因:
· 不想失去個人的自由:79%
· 想要獲得更高的婚姻滿意度:62%
· 事業上的考慮和經濟利益:55%
· 早期社會經驗的影響,對自己做父母的能力的懷疑:31%
· 害怕生育、恢復過程中的生理痛苦:24%
……
以下我們簡單分析幾個最重要的主觀原因:
1. 不想失去自由
在所有相關研究中,最常被提及的原因是「為了自由——不承擔養育孩子的責任,想有更多自己的時間」。很多人認為,生孩子這件事會挑戰到他們對生活的掌控感。
對於不願失去自由、因而選擇不生育的人,心理學家將其總結為他們不願意從「以成年人為中心的」生活方式中脫離出來。很多人認為,生育意味著要進入一種「以孩子為中心的」生活方式,他們需要從以自己的興趣、目標為導向的生活,轉移到更多地考慮孩子的興趣和成長,比如,他們可能需要改變一些興趣愛好和習慣(比如抽菸、喝酒),以及改變對電視節目、上網環境的選擇,營造出對孩子友好的環境來。
2. 為了更有質量的親密關係
儘管在傳統觀念中,到了一定的年齡便生育孩子會給人帶來更高的生活滿意度,但事實是,很多人選擇不生育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為了保證婚姻和親密關係的質量,擔心生孩子會減少親密關係的滿意度。女性比男性更經常提及這一點。
3. 受到他人經歷的影響而害怕做父母,或者認為自己缺乏做父母的能力
有一部分人是由於對他人做父母的過程、教養模式的觀察,而做出不要孩子的決定的。這其中包括對自己父母教養方式的觀察,對自己原生家庭的解釋,以及對朋友或他人父母行為的觀察。在這一點上,女性比男性更易受到影響,而產生對生育這件事的恐懼和焦慮。
在自己原生家庭的影響這一點上,有一部分人會因為自己父母的養育方式是不健康的,如忽視、虐待、控制等,而產生對做父母的抵抗心理,害怕自己不自覺的行為會對孩子產生同樣的傷害。
但有趣的是,也有的人,童年生活非常幸福,受到了父母很多的關愛,但他們在觀察父母的過程中,看到父母為了養育自己經歷了很多困難,因為害怕自己要承受這些責任、突破這些障礙,而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
4. 對孩子缺乏興趣,不喜歡有孩子在身邊的感覺
還有一些人,僅僅是對孩子有一般性的「不喜歡」或者「缺乏興趣」。在研究中,43%的男性樣本認為自己不喜歡孩子,26%的女性認為自己不喜歡孩子。不過,在2005年的研究中,女性對孩子的「不喜歡」的情緒比18年前的研究表現出了增加,有一半的女性都表示自己不喜歡孩子,和小孩待在一起會讓她們感覺不舒服。她們對年齡稍大一些的孩子的容忍度要高於新生的孩子。
5. 對事業和個人成就發展的擔心
還有一個顯而易見的原因:擔心孩子會影響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和個人價值的實現。研究中,受到這一點困擾的女性更多,在以女性為研究對象的研究中,有74%提到了這一點;男性為研究對象的研究中,則只有29%提到這一點。研究者認為,原因可能在於生育會直接導致女性工作的中斷,以及女性會更多地被作為孩子的主要照養者。
是否生育是個人的選擇,我們相信一個人可以從要孩子或不要孩子的一生中,都獲得可能有所不同、但同樣豐富的許多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