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生孩子」楊麗萍被罵上熱搜:女性究竟有沒有生育自由?

2020-12-22 知我心理學

「一個女人最大的失敗是沒一個兒女」,一條抖音評論,將楊麗萍捲入巨大的爭端之中。

類似的評論數不勝數,甚至某教授也發出言論,認為女性不生孩子是「不負責任」。

但更多網友感受到的是憤怒和荒謬:為什麼都2020年了,還有人把女性價值釘死在生兒育女上?

處於話題中心的楊麗萍,今年61歲,32歲的時候便憑藉《雀之靈》揚名海外。但即使是「孔雀公主」、「舞神」的頭銜,也沒能夠讓她逃離「不生育」的指摘。因為沒有成為母親,她的人生仍然被某些人看作是「悲慘的」、「殘缺的」。

對於熟悉、欣賞楊麗萍的人來說,她生活自在、徒弟和睦,一輩子能夠在山水中汲取生命力量和創作靈感,無論如何談不上「失敗」。但對於那些指摘她的人而言,就是因為她沒有完成女性的所謂「天職」,她所有這些成就和自由都是沒有意義的——在他們眼裡,只有生兒育女才能使一個女人完整;一個女人不遵從「繁衍本能」、不結婚生子,就是不負責任,相當於「沒有活過」。

一位無出其右的天才舞蹈家尚且受到如此激烈的攻擊和質疑,更何況普通女性?

「到了年齡就要結婚生子」幾乎成了每一個女性的宿命,不論是女明星、女舞蹈家,還是普通女性,如果不生孩子,不僅人生「沒價值」,甚至無法「成為」一個「真正的」女性。

今天,我們就結合這次楊麗萍被罵上熱搜的事件,和大家重新談談這個話題:生育對女性而言到底意味著什麼,它是某種自由嗎?我們又該如何看待生育在女性生命中的位置?

01.

並非「不負責任」,

而是「自主選擇不生育」

從世界範圍內看,越來越多的人不再把生孩子當成自己人生的必經之事:2007年以來,美國的生育率達到了歷史最低值,比1909年下降了10%(Baer, 2016)。根據2006-2010年的全美家庭成長調查(NSFG)數據,15%的女性和24%的男性在40歲時還沒有生育孩子;在日本和德國,40歲的女性有三分之一沒有生育過。

而詞語表達上,從20世紀90年代起,「不生孩子」也變得更為積極正面。在英語中,「childfree」這個詞語在一些特定的語境中替代了「childless」,前者中包含的free這個詞,更體現了不要孩子是一種自由的選擇,它指代的是自主選擇不生育(childless by choice),而非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在美國,40至44歲的未生育女性中,有44%的人是自主做出了這樣的選擇(Furnham, 2015)。

在做決定的時候,選擇不生育子女的現代人也更為審慎。Blackstone(2016)分析認為,做決定的過程有以下兩個特點:

1. 選擇不生育不再是暫時的想法,而是深思熟慮後做出的決定。

在選擇不生育子女的人當中,更多的人將這個決定看作嚴肅的、經過深思熟慮的,是有意識進行的自主選擇。

其中,男性更多地提到,這是一個由自己做出的、清醒的決定(conscious decision),強調自主性;而女性則更多地提到,這是在考慮到多種可能之後做出的負責任的決定(responsible decision),強調對他人的責任。

2. 這個決定是在很長的時間範圍內形成的,而不是受到某個孤立事件的影響。

據Veevers (1973)估計,大約三分之一選擇不生育的成年人,是在人生的早期就獨立做出了這一決定。從童年開始,他們就通過觀察他人成為父母的過程,選擇了不育,並在之後的多年時間裡持續檢驗、堅持了這一結論。

而對楊麗萍來說,選擇不生育同樣是經過思考後的選擇。在接受魯豫採訪的時候,當被問及「什麼時候決定不結婚」,楊麗萍的回答是,在20多歲的時候已經想過這個問題。

02.

什麼樣的人選擇不生孩子?

研究表明,整體上,女性的教育水平越高,生育子女的比例越低。而且,受教育的領域也與生育行為相關。其中,讀教育、健康醫療相關專業的人,生育率更高;學習藝術、人文專業的人,生育比例則更低;其他專業與生育行為的關係不顯著(Abma & Martinez, 2006)。

女性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同樣與生育率成反比,選擇不生育的女性,往往有「較高的收入」,「在工作中從事管理崗位或專業技術崗位」,「居住在大城市」(Abma & Martinez, 2006)。

Kanazawa (2014)還發現,在控制其他變量的情況下,智商的高低也與生育選擇相關。在女性樣本中,想要成為母親的女性平均智商為99.94,想選擇不生育的女性平均智商為105.5,差異較為顯著。

此外,比起有兄弟姐妹的人來,獨生子女更有可能選擇不生育;而如果一個女性在家庭環境中,被鼓勵爭取獨立和獲得個人成就,那麼她們不生育的機率也更大(Houseknecht, 1987)。

在信仰和立場上,選擇不生育的人更大概率是無神論者,在政治取向上更大概率是信奉自由主義的人。

並且,一些人格特質也被證明和生孩子的意願成負相關,比如內向、獨立、敏感、焦慮、完美主義、缺乏耐心,等等(Park, 2005)。

03.

她們為什麼選擇了不生育?

通過Houseknecht(1987)1975-1987年間對人們不願意要孩子動機的研究,發現佔據前幾位的是以下幾個原因:

不想失去個人的自由:79%想要獲得更高的婚姻滿意度:62%事業上的考慮和經濟利益:55%早期社會經驗的影響,對自己做父母的能力的懷疑:31%害怕生育、恢復過程中的生理痛苦:24%……

以下我們簡單分析幾個最重要的主觀原因:

1. 不想失去自由

Houseknecht發現,在所有相關研究中,最常被提及的原因是「為了自由——不承擔養育孩子的責任,更好的自我實現(self-fulfillment),以及自發的流動性(spontaneous mobility)」。很多人認為,生孩子這件事會挑戰到ta們對生活的掌控感(Bleidorn, 2016),自己的狀態更多圍著孩子轉,不再屬於自己。

2. 為了更有質量的親密關係

儘管在傳統觀念中,到了一定的年齡生孩子,婚姻才會更幸福,但事實是,很多人選擇不生育的主要原因之一,恰恰是為了保證婚姻和親密關係的質量,擔心生孩子會減少親密關係的滿意度(Duxbury et al., 2005)。

3. 受到他人經歷的影響而害怕做父母,或者認為自己缺乏做父母的能力

有些人是在觀察到他人做父母的過程之後,做出了不要孩子的決定。這其中包括對自己父母教養方式的觀察,以及對自己原生家庭的感受。在這一點上,女性比男性更易受到影響,從而產生對生育這件事的恐懼和焦慮(Park, 2005)。

在原生家庭的影響這一點上,一部分人會因為自己父母的養育方式是不健康的,而產生對做父母的抵抗心理,害怕自己不自覺的行為會對孩子產生同樣的傷害。

但有趣的是,也有的人,童年生活非常幸福,受到了父母很多的關愛,但ta們在觀察父母的過程中,看到父母為了養育自己經歷了很多困難、付出很多,因而害怕自己要承受這些責任,選擇不育(Park, 2005)。

4. 對孩子缺乏興趣,不喜歡有孩子在身邊的感覺

還有一些人選擇不生育,僅僅是對孩子有一般性的「不喜歡」或者「缺乏興趣」。在1987年的一項研究中,43%的男性樣本認為自己不喜歡孩子,26%的女性認為自己不喜歡孩子。不過,在2005年的研究中,18年過去,女性對孩子的「不喜歡」的比例增加了不少,有一半的女性都表示自己不喜歡孩子,和小孩待在一起會讓她們感覺不舒服。(Park, 2005)。

5. 對事業和個人成就發展的擔心

還有一個顯而易見的原因:擔心孩子會影響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和個人價值的實現。Houseknecht(1987)的研究發現,比起男性(29%),女性當中有更多人表示自己在這方面有擔心(74%)。研究者認為,這一性別差異的原因可能在於,生育會直接導致女性工作的中斷,並且如果生了孩子,女性會更多地成為主要照顧者,精力被大大牽扯。

04.

有孩子的體驗究竟好不好?

多個研究證明,成為父母這件事會帶來很多好處,比如在生理上,生育能夠使人分泌被稱為「愛的荷爾蒙」的催產素,這種催產素會減少焦慮和恐懼,使人感到平靜和滿足,增強互相之間的信任感。而且,不僅在女性身上,男性在孩子出生後的6個月也會出現催產素的上升。

除此之外,孩子的出生還能夠增強生活的意義感,使我們更願意為他人著想人、更有歸屬感,同時感到人生變得更有方向(Belsky, 1990)。

不過,此前的研究大多不針對新手父母的自尊水平變化。一項2016年的新研究則表明,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成為父母后都會導致他們自尊水平的持續降低,而對女性的影響尤其顯著。

Finkenauer(2016)對187對新婚夫婦跟蹤了5年。他發現,母親的自尊水平在孩子出生前2年會上升,在出生的那一年急劇下滑,然後在此後的3年時間裡都持續下降。父親的自尊水平也會在孩子出生前緩慢上升,在之後的3年時間內持續下滑。最終,父親和母親的自尊都低於5年前的水平。

也就是說,這個研究認為,生孩子好像並不會讓女性感到自己因為成為了母親,而變得更有價值,反而會讓她們降低對自我的評價。

回到楊麗萍事件上來,問題可能並不在生不生孩子上,而在於生兒育女是否是一個女性成為女性、成為人的決定性標準。我們生而為人,有自己的主觀意識,能夠通過發揮能動性進行創造,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這一點無需任何途徑才能證明,我們的存在便已經是自身完整性的最大彰顯。

而楊麗萍也早已在生活、創作中,在靈動的舞步中發現了自己的生命意義,「有些人的生命是為了傳宗接代,有些是享受,有些是體驗,有些是旁觀。我是生命的旁觀者,我來世上,就是看一棵樹怎麼生長,河水怎麼流,白雲怎麼飄,甘露怎麼凝結。」

要不要孩子,應當成為屬於一個個體自身的選擇,尤其是,一個女人,她能夠有權利選擇成為一個母親,也可以選擇永遠不成為母親。社會、父母輩、乃至伴侶,都不能用汙名、用愛的勒索、用暴力剝奪這份權利,強行在生育上附加人生價值。

任何人都應該擁有自己決定自己人生的權利,而每一種生活方式都值得被尊重。在楊麗萍的回覆中,同樣的祝福也被送給了我們每一個人:望我們都能自在,如我。

References:

Adrian Furnham. (2015). Choosing to bechild-free. Psychology Today.

Abma, J. C., & Martinez, G. M. (2006).Childlessness among older women in the United States: Trends andprofil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8(4), 1045-1056.

Blackstone, A., & Stewart, M. D.(2016). 「There’s More Thinking to Decide」 How the Childfree Decide Not toParent. The Family Journal, 1066480716648676.

Belsky, J., &Rovine, M. (1990). Patterns of marital change across the transition toparenthood: Pregnancy to three years postpartum. Journal of Marriage andthe Family, 5-19.

Bleidorn, W., Buyukcan-Tetik, A., Schwaba, T., van Scheppingen, M. A., Denissen,J. J., & Finkenauer, C. (2016). Stability andchange in self-esteem during the transition to parenthood. Social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1948550616646428.

Drake Baer. (2016). America’s baby-makingrate is the lowest forever. Science of Us.

Duxbury, L., Medhill, J., & Lyons, S.(2005). Childfree by choice: A study of childfree women in NorthAmerica—Summary report. Ottawa: Centre for Research and Education on Womenand Work.

Houseknecht, S. K. (1987). Voluntarychildlessness. In Handbook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pp. 369-395).Springer US.

Kanazawa, S. (2014).Intelligence and childlessness.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48, 157-170.

Mark Hugo Lopez. AnaGonzalez-Barrera. (2014). Women’s collegeenrollment gains leave men behind. Pew Research Center.

Park, K. (2005). Choosing childlessness:Weber's typology of action and motives of the voluntarilychildless. Sociological inquiry, 75(3), 372-402.

相關焦點

  • 秦嵐不結婚生孩子被罵,女人什麼時候能生育自由
    女人的年齡、婚戀、生育一直都是大眾熱烈討論的話題。 對於那些有一定年紀還沒結婚生子的女明星來說,不僅要面對來自家人的壓力,更要面對來自社會的輿論。 前幾天,秦嵐上了熱搜,原因是她在採訪中被問道:面對催婚催生的壓力,會怎麼做?
  • 楊麗萍不生孩子就是失敗的?可悲的是,很多女性也如此自我定位
    >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一直視舞蹈為生命的楊麗萍老師,上了熱搜人們就會語重心長告訴她有孩子多有麼幸福,沒有孩子有多麼悲慘,不是想像的那麼簡單,女人不生孩子還叫什么女人……一來二去,小荷懶得跟這些人多說了,就敷衍著答應一聲。一直到現在,各種流言四起。
  • 楊麗萍被嘲諷的背後,是中國千萬女性渴望實現的「生育自由」
    這其中有多少點讚者是女性,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楊麗萍對於類似的觀點,不過是冷眼以待而已。昨天她回應稱:「人會走向衰老,走向死亡,誰也救不了你,但你的精神是年輕的,你的氣息是美好的,就會散發出來一種特殊的味道。只要自己過得好,沒有傷害其他人,就可以。」
  • 62歲楊麗萍「不生孩子」被罵上熱搜:你根本不配做女人!
    而漂亮有才華的女人不生孩子,更是「罪不可赦」。於是62歲的楊麗萍,因為沒有生孩子,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這件事一出,還是引起了不小的熱議。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對。其中就有不少人女星為楊麗萍發聲。她們力挺楊麗萍,喊話不要給女人下定義,女人不是生育工具,要尊重別人的決定和人生。
  • 不生孩子被罵上熱搜,女人不是傳宗接代的工具!
    都不是…… 是她因為一條評論而被「罵」上熱搜第一了。 「一個女人最大的失敗是沒有一個兒女。」 有一個人這麼想不可怕,可怕的是有8405個人這麼想。 而這段話甚至是楊麗萍老師評論區的熱評第一。
  • 41歲秦嵐被罵上熱搜:不想結婚的中國女人,到底在害怕什麼?
    說來也是好笑,21世紀的今天,41歲的秦嵐還會因為沒有結婚沒有生孩子被罵不負責任。 02 想起前段時間楊麗萍也被罵上熱搜,她在網上發布了一條視頻,結果有網友大罵到:一個女人最大的失敗是沒有兒女
  • 女性真的可以實現「生育自由」嗎?世俗觀念不允許……
    楊麗萍大家都很熟悉,中國舞者,以「孔雀舞」聞名。前兩天上熱搜是因為她的徒弟水月與她的同性愛人的婚禮,婚禮得到家人朋友的祝福,同性結婚通過多年的努力,已經慢慢被大家接受,因為愛是這個世界上最平等的事情。今天因為近日有網友在楊麗萍社交帳號下留言「一個女人最大的失敗是沒一個兒女」,引發了爭議。
  • 楊麗萍不生孩子被「罵」,為什麼總有人喜歡對別人的生活說三道四
    這是楊麗萍抖音視頻評論區的一句評論。這個評論獲1.1W網友點讚,同時遭眾多明星和網友抨擊。這個評論將61歲的楊麗萍老師送上了「熱搜」。不就是小有成就、敢擺地攤、敢發抖音麼?前段時間Papi醬當媽也被罵上的熱搜。理由相當奇葩——Papi醬的孩子竟然跟爹姓?
  • 不生孩子是女生的原罪?楊麗萍也太無奈了!
    那要這麼說,你養出個不孝子孫,也一樣沒有掃墓的人啊。還有人說,不生孩子,要女人有什麼用?這樣的言論迅速在網絡上引起了爭議,很多藝人也紛紛發聲,捍衛女性自己的生育自由。戚薇表示女性不是生育工具,不用給我們女人下定義。
  • 「我被子宮綁架了」:中國女性什麼時候才能實現生育自由?
    01 多年以來「女權」與「生育自由」這些話題一直都在困擾著大部分的女性,我們女性仿佛都被禁錮在了生育的圍欄裡。 其實,任何女性都應該享有生育自由的權力! 女性不生育就是失敗嗎? 有子女也一樣可以失敗。
  • 一個女人不生孩子就等於人生失敗?李若彤、楊麗萍:關你屁事
    這讓我想到了跟李若彤面臨過相同問題,甚至被質疑的更嚴重的62歲的著名舞蹈家楊麗萍。之前她在網上發布了一段吃火鍋的短視頻,底下的一條網友的評論被頂上了熱搜,評論的大概意思是:一個女人最大的失敗是沒一個兒女,所謂活出了自己都是蒙人的。
  • 不生孩子,女性的人生就沒有意義嗎?
    前陣子,關於生育的兩則新聞引人關注。新聞一:某微博網友評價舞蹈家楊麗萍不生小孩,人生不圓滿的觀點獲贊一萬多衝上熱搜,引發女性生育問題的討論。新聞二:廣西都安縣保安鄉90後貧困戶夫妻十年生九子,惹網友注意。兩則新聞並置像蒙太奇鏡頭的拼貼,莫名產生一種荒誕感。
  • 楊麗萍不生孩子遭唾罵,丁克家庭步入晚年,沒子女的他們後悔嗎?
    01、62歲的楊麗萍被指沒有子女的生活,正在蒙古國生活。日前,著名舞蹈家楊麗萍因一段吃火鍋的視頻上了熱搜。這次上熱搜的不是跳舞也不是吃火鍋,而是視頻下的一條評論。網友在評論中表示,女兒最大的失敗是沒有生孩子,無法享受兒孫滿堂的天倫之樂,並積極評價楊麗萍沒有生孩子。沒想到這條評論竟然收穫了一萬多個贊,讓不少網友驚呼:都2020年了,大家還這麼定義女人!
  • 不生孩子就有罪?儲殷,你可閉嘴吧
    1 儲殷又上熱搜了。這次不是怒懟楊笠「沒有公主命,還有公主病」。而是在一檔《你說的都不對》的綜藝中,發表了他對生育的見解:優秀人物負責傳承文明,普通大眾負責繁衍後代。這話雖然咂摸著不對味,但是還算能忍受的範疇。但是如果你打開視頻一句一句來咂摸的話,那就忍不住要祭出拳頭了。果然,儲殷教授一而再再而三被罵上熱搜可都是憑實力的。先看下視頻。
  • 62歲楊麗萍被萬人罵上熱搜:不婚不育,有你什麼事兒?|百家故事
    令人震驚的是,這條評論是熱評第一,點讚量已經到了1.1萬。實在不敢相信,都2020年了,竟然還有這麼多人如此無知,無知到近乎荒唐:認為女人不生孩子就是失敗,老去的女人只能靠兒女來獲取生活中的幸福感。即便是像楊麗萍老師這種,讓中國孔雀舞揚名世界、驚豔了無數人的老藝術家,也因為「沒有孩子」,而被貶得一文不值,更別提其他人了。說實話,兔姐被這種觀念噁心到了。
  • 從單身女凍卵被拒到楊麗萍被diss,中國女性離生育自由還有多遠?
    至於後續可能產生的代孕、卵子買賣等違法行為也不足以成為阻止女性享有生育自由的理由吧!關於女性的生育自由,我想西方國家給已經給我們提供了不錯的範本。瑞典女性選購精子生孩子是一種選擇,不是女性的唯一價值體現抖音用戶評論楊麗萍老師「人生最大的失敗是沒有一兒半女」這幾天鬧得沸沸揚揚
  • 女孩被侵犯後懷上孩子,想墮胎竟被判處違法?女性沒有生育自由
    你有生育壓力嗎?明爸之前有寫過女生生育過程的痛苦與艱辛;當媽媽之後的生育與艱辛。,她好不容易鼓起勇氣想活下去,卻發現自己居然懷上了那個禽獸的孩子。一個女性擁有生育能力,卻沒有生育權力。各方都有理,然而,女性的生育自由不知不覺被「剝奪了。
  • 女孩被侵犯後懷上孩子,想墮胎竟被判處違法?女性沒有生育自由!
    然而,這只不過是表面,因為這項法令規定,就算你是在被侵犯後懷孕了,就算胎兒有不可治癒的疾病,也要生下來。試想一下,一個女性被侮辱得不成人樣後,她好不容易鼓起勇氣想活下去,卻發現自己居然懷上了那個禽獸的孩子。
  • 61歲楊麗萍不生孩子,39歲張娜拉「借精生子」:她們憑什麼敢不結婚?
    01 這兩天,關於女性生育的話題,頻頻登上熱搜,引發爭議大潮。 事情的導火索,是一位網友發表了一番針對楊麗萍的評論:
  • 擁有避孕自由,女性就能實現生育自由了嘛?
    926是世界避孕日,今年的主題說是呵護健康、為愛負責,我們藉此機會來淺聊一下女性生育自由吧。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寫過,「女性除非獲得自由選擇生育的權利,否則就不可能真正解放」。回到女性人生自由的本質,生育自由是不可繞開的話題。在很多國家,墮胎是非法的,避孕教育是嚴重缺失的,生育自由是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