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他們在小學的時候成績一直很優秀,但是在升入初中後,這些孩子的成績會出現跳樓式的下降,這讓家長們都覺得十分頭疼。其實,這種情況是很正常的。這些孩子初中時會淪為差生,是因為他們屬於A型孩子。
什麼是A型孩子?這是來自麻省理工大學的教授,米切爾·雷斯尼克的一個理論。他將孩子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A型,一種是X型。A型的孩子考試成績好,但是性格按部就班,缺乏創新能力。X型的孩子,更有創新、冒險精神,善於提問題和思考,具備科學思維!
在小學只需要按部就班地記住該記住的內容,就能獲得好成績,但是到初中以後數學、物理這兩門大山,是非常考驗孩子思維能力的,要求孩子具有邏輯思維、推理能力和科學思維。這也是為什麼,到初中A型的好孩子成績就一落千丈的原因!
所以想要孩子的成績一直穩定,家長必須要幫孩子培養出「科學思維」,避免孩子出現偏科的現象。國際學生能力測試(PISA)在一項測試中明確指出,科學素養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素質之一。PISA同時還提出,在科學信息爆炸的現代社會,每個人都要強迫自己如科學家那般思考。不過現在,我國國民普遍還不具備這樣的素質,作為未來希望的孩子們也同樣是如此。
中國的小孩雖然同樣具備足夠的好奇心和觀察力,但他們很少會對科學知識產生興趣,而是更願意將精力花費在網絡和遊戲上。另外,家長對進行啟蒙教育的時候,往往只是估計到了英語和數學等學科,卻唯獨忽略了對孩子的科學啟蒙。
其實,我國教育部早在2017年就已作出指示,要求小學將自然科學納入基本學科行列,跟語文和數學佔據同等重要的地位,這足以說明國家對科學教育的重視。
為何要重視科學教育呢?
研究表明,科學教育可以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豐富孩子的想像力,並增強孩子的孩子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
興趣和求知慾是學習的基礎,只有擁有足夠的興趣和求知慾,孩子們才會有學習的動力。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樣重要,可以讓孩子們更順利地學習,更好地克服困難,而邏輯思維則是可以讓孩子在更高的知識領域更輕鬆地學習。這些因素,在孩子的學習生活中缺一不可。
既然科學教育對孩子的幫助如此之大,那家長能為孩子提供怎樣的幫助呢?其實,對孩子的科學啟蒙並不需要等到小學,家長在家同樣也可以給孩子進行科學啟蒙。合理運用下面幾種方法,你的孩子將會早早養成良好的「科學思維」。
如何培養孩子的「科學思維」?
一、充分利用孩子所處的環境
生活處處是科學!對孩子進行科學啟蒙,其實並不需要多高端的環境,哪怕是在家裡的客廳都可以。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曾經說過,人們對科學和哲學的探索都始於好奇。家長可以利用好身邊的環境,在孩子對身邊的東西產生疑問時藉機發揮,給孩子講一些相關的科學知識,這樣既可以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同時也可以給孩子普及一些科學知識。
二、引導孩子享受探知的過程
復旦大學博士陳果指出,學生更應該注重過程,而不是更在意結果。在探知的過程中,孩子可能遭遇挫折,但同時也會有所收穫,這些對孩子而言都是寶貴的財富。而引導孩子享受探知的過程,還可以讓孩子從過程中收穫樂趣,這有助於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三、經常帶孩子去科技館等科普場所
雖然生活處處是科學,但家裡的科學元素畢竟還是太少,家長的教導並不很專業。而科技館等科普場所卻不同,那裡有充足的資源,還有濃鬱的科普氛圍可供家長利用。
教育專家指出,將孩子放置在某一個特殊的環境裡,孩子會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並且最終對這個環境內的事物產生濃厚的興趣。孩子置身於科普氛圍濃重的地方,這會激發孩子探究科學的興趣,讓孩子很容易便融入到科普氛圍當中,進而愛上科學。
四、給孩子提供適合的科普讀物
研究表明,讀書可以促進孩子大腦的開發,讓孩子變得聰明。而且,小學學齡前的孩子大腦的可塑性很強,也更容易記下他們感興趣的知識。
在這段時期,家長們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點去選擇一些科普讀物,對孩子進行科學啟蒙。當然,孩子們對枯燥的書籍不太容易產生興趣。所以,家長必須要選擇有插圖的有趣的科普讀物才行,這樣才不會讓孩子感到枯燥。
如果是5-7歲的學齡前兒童,錦春建議讓孩子看《第一次遇見科學》12冊,這套專為中國孩子打造的科普啟蒙書!基於stem理念,整合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地球科學、社會科學等學科領域的。不僅有12冊的書籍,還包含了96節的配套科學課程,全面培養孩子的科學思維!而且這套書是「十萬個為什麼」出版社聯合美國國家地理學習公司出版的科普書,所以每張圖片都是高清的自然大片!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需求也在不斷變更。那些科學思維偏弱的人,他們很容易被科學思維強大的人所代替。為了不讓你的孩子落後於人,請家長們及時更新管家,著重培養孩子的科學思維吧!只有科學思維強的孩子,他們的學習成績才會一直穩定均衡,才會在未來生活中有更多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