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要步入初中生活的小夥伴們
以及各位即將成為初中生家長的你們
都準備好了嗎?
今天,和大家一起
深度剖析小學初中學科大不同↓↓↓
初中學習的特點
初中三年的學習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初一:過渡期和適應期。學生應適應小學到初中的轉變(包括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這個階段的知識相對比較基礎,如果這個階段能順利過渡,初二初三的學習會相對輕鬆;
初二:學習期和分化期。初二學習難度加大,速度加快,如果在初一基礎不夠紮實,很容易在初二掉隊,呈現兩極分化;
初三:定型期,衝刺期。大部分科目在初三上學期就結束新授課學習,所以速度較快,同時,綜合難度加大,這個階段呈現的特點是,「尖子生」融會貫通,不論題型怎麼變化都能迎刃而解,相反,在初一初二就落下的學生在這個階段不僅在成績上很難追趕,更嚴重的是失去信心,從而厭倦學習,懈怠考試。
孩子小學成績好,初中卻成績平平?
經過調查和統計,在小初銜接銜接期,僅18%的學生能順利進入初中學習狀態,30%的學生成績直線下降、厭學,52%的學生不會學習,初二爬坡時跌下。
為什麼出現以上這些情況?
原因一:學習科目增多。小學只有語數外三門科目,初中一下子增加到9們科目,學習容量成倍增加,如果沒有好的學習方法,短期內很難適應;
原因二:學習方法的改變。小學重認知和識記,初中在這個基礎上,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理解分析和總結能力。
原因三:學習習慣的變化。小學學習相對比較被動,按照老師和家長的要求學習,初中學習需要計劃性和自覺性。
學科進化論
小學和初中英語對比
英語在初中的學習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而初一英語學習更是起跑的階段,也是悄然拉開距離的時候。在小學英語學習中聽、說、讀的訓練較多,寫的訓練較少。
不少學生到了初一後對字母、單詞拼讀還是模糊不清,詞彙的遺忘率較高,對單詞、句子會讀但不會寫,甚至對學過的單詞既不會讀,也不會寫,不能正確理解語法。
進入初中以後,知識體系大幅度轉變,隨著詞彙量的大量增加,系統語法知識的龐大,短語搭配的增多,課文文章的加長,這一切都讓同學們感到不知所措,很茫然。
小學和初中數學對比
初中學習與小學學習有很大的不同,初中是學生學習重要的時期,學生在初一取得優異成績的關鍵是良好的習慣和嚴謹的計算邏輯,這對在小學階段成績優秀的學生是挑戰,對小學階段成績一般的學生是機會!因為:
第一:平時的不良習慣,包括筆記、格式等,使87%的學生在初一分班考和期中考中失去優勢。小學成績好的學生思維跳躍,往往只重視結果,不重視過程和格式;成績一般的同學思維平穩,反而重視過程。
PK
①A同學 得6分(滿分6分)
②B同學 得2分(滿分6分)
這個兩份答卷告訴我們:同樣的答案,得分卻有雲泥之別,主要在於初中對邏輯過程有嚴格要求。
第二:名校初一以計算為核心開展教學,94%的學生會在考試中犯計算錯誤。
多年研究證明: 想在初中期中期末取得優異排名,要在直升和中考取得優異成績,那麼養成良好習慣,做到計算精準無誤是最好保障。
在學習內容,與考察方式上,初中和小學有著很大的區別。小學階段成績更依靠孩子的智力水平,所以大部分孩子之間的成績沒有太大的差距,即使落下一些內容,稍微補習一下還是能夠及時跟上。
然而,初中階段孩子的成績則更依靠學生培養的良好習慣,無論是初一基礎能力的培養,還是到初三思維能力的培養,都對中考甚至高中學習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更重要的是,任何一種能力的培養都有最佳的時期,錯過最佳時期再想彌補,無疑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小學和初中語文對比
1. 能力要求的區別
小學語文是一個感性啟蒙的階段,培養學生的拼讀識記能力。小學生圍繞拼音、字詞、句段、標點以及簡單的修辭進行大量的背誦、抄寫、反覆訓練,目標是能夠拼讀識記基礎的語言文字知識,又在誦讀識記的基礎上,通過一些小故事培養孩子對生活對世界的感性認識。
而初中語文側重培養孩子的理性認識能力。所謂理性認識就是「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也就是我們不僅能夠知道某個事物是什麼,還能理解它背後的深意,並且能夠分析、欣賞、並綜合運用這個事物。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小學生的感性認識能力和初中生的理性認識能力的體現。
2.學習內容的區別
看完能力方面的區別,接下來我們看看學習內容上的區別。
初中是孩子們學習路上
一個重要的黃金段
也是一個嶄新的起點!
一路上有各種困難需要克服
也有更多壓力需要承受
小學、初中學習方法要轉變
1.學習方法:從傳授性到理解性
提前改變:多提問、多思考、多總結
進入初中以後,學生的學習由直觀的、感性的、零碎的知識點變成了更為完整、系統的知識體系,並更加突出能力要求。因此就要求學生在學習方法上相應做出調整。而小學生的學習主要是眼看、手寫、記住,而到了初中,要求學生對知識充分理解,並學會用思維去分析這些知識點。
據了解,由於小學本身知識量少且時間充裕,所以小學老師的教學進度較慢,講解也更詳細具體。
但初中科目增多,每個老師的講課時間都是規定好的,老師必然要改變授課方式。因此,建議家長從現在開始就要培養孩子多提問、多思考、多總結的學習習慣。
2.學習要求:從指令性到計劃性
提前改變:學會預習,提高學習主動性
從小學升入初中,對學生的學習要求也有很大的不同。
小學階段的學習主要依賴老師的安排,學生只要完成寫字、造句、背課文這些老師下達的簡單「學習指令」就行。但初中則要求學生自覺主動並且有計劃地學習。
一般的學生只是單純完成學校和老師交給的作業就覺得完成了學習任務,而優秀的學生基本上都有預習課本的學習習慣。從小學升入初中要求學生的學習態度實現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
3.學習行為:從隨意性到目標性
提前改變:培養孩子做一周學習安排
進入初中以後,由於學習內容和學科的變化,原先的學習方法和習慣要隨之改變。原本可能通過短計劃就能實現的學習任務和目標,到了初中之後則要求學生有一個「長安排」的計劃,才能實現。
建議家長現在就開始培養孩子制定一周學習計劃和安排一周學習任務的習慣。
4.學習時間:從短時性到長時性
提前改變:擇校也要考慮路途因素
現在小學生的學習時間安排基本上是「4+2」,即在學校花4個小時學習,在家裡花2個小時學習。而升到初中後,學習時間就要變成「8+4」。到校時間提前了,下課時間又推遲了,家長要做好學習時間調整的準備。
學習時間增長了,家長也要對那些比較好動的小孩進行習慣上的糾正,比如之前孩子只能在位置上坐10分鐘,現在可以開始訓練孩子安靜地坐上15分鐘甚至20分鐘。
5.學習內容不同:從單純性到多樣化
提前改變:別偏科,多看看基礎科學
小學和初中面臨的任務和學科學習的內容差異很大。總體來看,小學的課堂教學容量小,作業量小,注重基礎知識的學習和鞏固,主要是語文、數學和英語三大學科的學習。
到了初中,多出了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等幾大學科,而且知識系統性比較強,需要孩子課後花時間去消化,不然很容易導致成績下降。
建議小學階段的學生如果偏科現象過於嚴重,現在就應開始糾正孩子的偏科習慣,讓孩子在課餘時間多看看與基礎科學相關的書籍,涉獵這方面的知識。
家長甚至可以讓孩子多翻翻十萬個為什麼之類的指導讀物。
面對小學數學和初中數學的不一致,孩子們,要學會換腦啦!
家長要鼓勵孩子扔掉「小學思維」和「小學的學習方法」,用一種新的思維和方法去對待新一階段的學習。
可以舉這樣一個例子,在小學時,當學習「用簡便方法計算式」時,方法無非就是那樣幾種,老師也會帶著學生多次練習在這種重複的練習中,孩子很容易就會明白這種題目的解題方法。但到了七八年級,情況就完全不同了,也許一節課,孩子僅僅就學習了這樣一個數學概念:多邊形的外角和等於360度但當孩子看到對應的練習題目時還會不知所措,如「已知一個多邊形的每一個外角都不小於60度,問這個多邊形至少會有多少條邊。」這是八年級數學中的一道題目,這道題目的考查點只有一個,就是「多邊形的外角和等於360度」,但它考查更多的是孩子們的思維能力、反應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
初中數學是一個「換腦」的學科,它能把孩子的「小學生思維」轉變成「成人思維」。初中數學的「換腦」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當孩子思維不嚴謹時,通過初中數學的學習和訓練,孩子的思維就會變得十分嚴謹。
2.當孩子的反應不靈敏時,通過初中數學的學習和鍛練,孩子的反應就會變得十分靈敏。
3.當孩子的思維沒有邏輯性時,通過初中數學的學習和練習,孩子的思維就會變得邏輯性極強。
由以上三點看來,初中數學與小學數學的不同之處主要體現在知識範圍與思維方式兩個方面,要學好初中數學,一定要讓自己的思維更富邏輯性,要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