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個特別的兒童節,由於疫情的影響,往年都要舉行的「六一活動」全部都暫停或取消,也就是說,我們的孩子不用在六一表演節目了!
兒童節是一個歡樂的節日,無論是對於小朋友或者大朋友,我們都無法抵擋童真的魅力。因為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是最純潔無瑕的象徵,是朝氣蓬勃的一代。
對於慶祝兒童節的傳統,我們並不一定了解其中的歷史。其實,兒童節最初的由來,並不是快樂的,相反,是因為當時的兒童受到了虐待和毒害,從而才引發了「兒童節」的誕生。
01兒童節的歷史由來
1942年6月10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法西斯組織了一場暗殺,製造了濫殺無辜平民的屠殺慘案——利迪策慘案。利迪策慘案激發了全捷克人的反德抵抗運動,並成為後來國際兒童節(6月1日)的來源。
當時的遊擊隊員刺殺掌管捷克地區的黨衛軍上將萊因哈特·海德裡希後得到利迪策村村民掩護,納粹德國軍隊為了報復,焚燒了利迪策村所有房屋,屠殺了全村年齡在15歲以上的173名男性村民,包括全部嬰兒;婦女則被送往集中營,另有88名兒童在集中營被德軍用毒氣殺害。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各地經濟蕭條,成千上萬的工人失業,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兒童的處境更糟,有的得了傳染病,一批批地死去;有的則被迫當童工,受盡折磨,生活和生命得不到保障。
為了悼念利迪策慘案和全世界所有在戰爭中死難的兒童,反對虐殺和毒害兒童,以及保障兒童權利,1949年11月,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在莫斯科舉行理事會議,決定以每年的6月1日為國際兒童節。從此以後,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將6月1日定為兒童的節日。
02舊中國的兒童節
舊中國的兒童節,也是在硝煙中誕生的,不過那時的兒童節是在4月4日。
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的晉察冀邊區有數以十萬計的抗日兒童團員,其中包括著名的抗日小英雄王二小,後來解放戰爭中的先烈董存瑞,還有更多的兒童團成員經歷了波瀾壯闊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之後,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的骨幹。
那時的兒童節,是為了提高反「掃蕩」能力,兒童團的活動,不是唱歌跳舞,而是操練比賽。有老兒童團員回憶說,到兒童節這天,只要日本人不來「掃蕩」,縣裡、區裡都要組織活動,開大會。有時舉行唱歌比賽,有時組織操練,幾個村的兒童團還較著勁,看誰歌唱得好,操練得整齊,得了優勝還有獎品,獎品一般是鉛筆等。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正式定每年6月1日為國際兒童節。學校一般會為此組織相關的集體活動,並要求學生正式著裝。但民間在約定俗成下,香港兒童節的日期與中國臺灣的兒童節日期一樣,即4月4日。民間慶祝的方式多以送玩具禮物給小朋友,或陪小孩出外吃大餐或遊玩。
03珍惜和平年代的幸福快樂
每到六一兒童節這天,爸爸媽媽都會帶孩子們出去慶祝,這是時代進步的體現,也是兒童權利保障得以重視的結果。
幸福的生活都是從苦難中蛻變出來的。以前的兒童是不受愛護和尊重的,童工、虐待、棄嬰等險象叢生,但是現在不一樣了,兒童處處受到法律的保護,也越來越被重視生存與教育,所以我們必須心存感恩,沒有犧牲了的兒童們的「鬥爭」,就不會有今天快樂的兒童節。
2020年兩會上,我們也看到了許多關於兒童保護和發展的提案,例如關注3歲以下嬰幼兒家庭教育支持服務、加大「兒童快樂家園」項目建設扶持力度、保護兒童交通安全等,其中還有建議將兒童防性侵納入義務教育課、上調法定性同意年齡。關愛孩子成長,社會在不斷努力,也在不斷完善政策措施。
孩子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
兒童的快樂,不僅體現在載歌載舞和各種禮物上,更應建立在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中,對兒童人身安全的保障、教育資源的平等作出努力,更大限度地給予孩子生長的自由。這才是我們孩子最應該得到的「慶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