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兒童節。這麼多年過去了,一提到兒童節,馬上想起的還是汽水和冰棍。
在三十年前,農村孩子的零食種類有限,購買渠道也不多。除了趕集、趕山還有村裡的小賣部之外,兒童節算是一個難得的買零食時機。買 的 最多的,應該就是汽水和冰棍吧。
當時,膠東的大多數村莊都有自己的幼兒園(民間仍習慣叫育紅班)和小學。小學通常只到三年級。然後,上下幾個村莊會集中建一處完全小學,孩子們再轉到這裡讀四年級和五年級。
因為完小的存在,到了兒童節這一天,片區內的育紅班和其他小學,都會列隊步行來到這裡,一起過節。此時,雖然剛開始實行市場經濟不久,但有商業頭腦的小販,也會聞風而來,自發形成一個小規模的集市。當年的物價低,孩子們一般幾毛錢的零花就足夠。超過一塊錢,就能「大吃大喝」了。
不過,也不是所有的孩子一到完小就能吃吃喝喝。有表演任務的,需要先出場才行。表演分為體操表演和文藝表演。體操表演主要是由小學生進行,而文藝表演則是幼兒園和小學皆有。
雖然是表演性質,但現場也有評委打分。因此,各個村都想拿個好名次,增光添彩。為了有好的表現,各家都會提前準備,挑選合適的人選,排練合適的節目。
做體操類似於大鍋飯,大部分學生都會參與。而文藝表演像小灶,通常只有長相出挑、動作優雅的才能入選。兩者在服裝待遇上也有一定差別。
做體操的學生穿白襯衣、黑褲子、白布鞋。白襯衣在當時習慣叫白小褂,白布鞋習慣叫「白歷史鞋」。這種白布鞋很不耐髒,不小心就會變了顏色。用白粉筆描一描,是很多孩子採用的土方法。
與體操的黑白服裝相比,演節目的孩子穿得就要鮮豔的多。他們的衣服類型,通常取決節目的特點。如果是《紅星閃閃》,穿的就是小號的軍帽軍裝;如果是《交誼舞》,穿的就是小禮服和裙子;如果是其他配樂舞蹈,穿的就是其他五顏六色的衣服。
有時候,演節目的衣服是借著穿;有時候,是學校統一去買。但不管是借還是買,在兒童節當天,孩子們能穿上新衣服,心裡自然會很開心。
演出比賽的時候,通常是各村派出代表抓鬮,按照順序上場。而評委也是每村的學校各出一個人。在舞臺的一側,會擺上一排桌子,評委們就 坐在桌子旁邊。那時基本沒有音響,節目的配樂要靠錄音機加擴音器。每個村的學校都要準備好磁帶,提前卡到點上。如果出現跳過的情況,只能現場臨時倒帶。
等到所有的隊伍表演結束之後,會有專門的工作人員統計出平均分,通常是口算加筆算的形式,根據高低頒發獎狀。相對而言,大村因為生源多、可供挑選的範圍廣,在比賽的時候有優勢。但也不乏小村爆冷拔得頭籌的情況。
如果既沒有選中演節目,又沒有登場做體操,這也不會影響一個孩子的好心情。因為在兒童節這一天,他也會穿上一套比較新的衣服,戴上紅領巾,帶個小板凳,兜裡再塞點零花錢。到了會場之後,只要不亂跑,就可以坐在板凳上,一邊喝著汽水,一邊看著演出,享受一上午的歡樂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