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物語丨北京人的集體記憶:義利麵包和北冰洋汽水

2020-12-13 新京報

編者按:

現如今,說到北京著名的點心店,大家可能會馬上想到稻香村,但如果繼續往下問,答案可能就會五花八門,很難說出第二家能夠得到廣泛認可的點心店。如果說到麵包和汽水,老北京人會想到義利果子麵包和北冰洋汽水,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義利果子麵包還維持著過去的包裝,北冰洋則是重整旗鼓,重新上市銷售。

「如今北京的點心鋪,基本是稻香村的天下。曾經老北京那些赫赫有名且星羅棋布的點心鋪,變成今天這樣一個格局,實在有些令人吃驚。如此變化,說是曾經滄海難為水,一點兒不為過。」作家肖復興在他的《咫尺天涯:最後的老北京》一書中,專門寫下了《京城的點心、麵包和汽水》,回憶這些過去的老味道。

義利的果子麵包和北冰洋的橘子汽水,已進入北京人的集體記憶之中。提到義利果子麵包,肖復興說:「義利沒有辜負當初自己起的名字,『先義後利』,遵從的是我國古老的生意傳統。大概正由於這一點,不少老北京人,願意選擇義利麵包。」而對於北冰洋汽水,肖復興也不免慨嘆:「那種熟悉的淡黃色,那種熟悉的橘子味道,其實,就是童年的顏色、童年的味道。」

需要注意的是,在老北京,管點心叫「餑餑」,這是清兵入關之後滿族人的稱謂。而「點心」一詞,是從南方傳入北京的,慢慢地,才取代了「餑餑」一詞。

以下內容節選自《咫尺天涯:最後的老北京》,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

《咫尺天涯:最後的老北京》,肖復興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生活書店|生活書店出版有限公司,2020年7月

撰文丨肖復興

摘編丨何安安

在京城的點心中正明齋應該最數正宗

十幾年前,起碼在超市中還可以看見幾家老字號點心鋪權且棲身的專櫃,現而今連這些退而求其次的櫃檯都很難找到了。稻香村一家獨大,城區、郊區的分店四處開花,顯盡風流。僅前門地區,就有好多家稻香村,抬頭不見低頭見,遙相呼應。北京的點心鋪變成這樣一種單調的格局,其中有競爭的原因,也和相關部門對老字號的政策支持相關。

在老北京,起碼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點心鋪還並不是這樣稻香村一花獨放的局面。如果再往前看,就更是另一番情景。僅清末《都門紀略》一書,對當時京城的點心鋪就有如下十幾家的記載——

致美齋(和煤市街的致美齋是兩家):東四牌樓路東。主打油糕、福壽餅、花糕,炸食(俱系奶油)。大來坊:宣武門外路西。主打素點心(俱系香油)。滋蘭齋:大柵欄東口路北。主打南味點心。佩蘭齋: 臧家橋路南。主打水晶糕和山楂糕。滙豐齋:西直門外橋頭路南。主打山楂蜜糕。桂馨齋:東四牌樓北路東。主打元宵、月餅、花糕、大八件(俱系香油)。三元館陳家:宣武門外土地廟上斜街。主打月餅。蕙香齋:觀音寺街南朱家胡同北口外路南。主打紹興香糕。萬興齋:戶部街路東。主打烘糕乾。天馨齋劉家:鮮魚口天福堂門首。主打紅黃蜂糕。魁宜齋孫家:梯子胡同小橋路南。主打分餅、窩窩(不懂這是兩種什麼點心)。西寶齋:爛面胡同北口內路西。主打排叉、麻花。天和果局:肉市北口路東。主打奶卷。

這十幾家點心鋪,大多在前門一帶,只是《都門紀略》沒有記載當時前門最有名的兩家點心鋪:正明齋和祥聚公。不過,這不能怪《都門紀略》的作者楊靜亭。《都門紀略》一書是同治三年(1864)才在京城琉璃廠刻印刊本發行,正明齋那一年剛剛開業,而祥聚公的開張則是後來光緒年間的事了。

儘管這兩家不是京城最老的點心鋪,但從歷史來看,這兩家老字號的年頭都要比稻香村久。稻香村是民國之後開業的,是南方點心鋪開始大量入侵老北京後的新生事物。在老北京,管點心叫餑餑,這是清兵入關之後滿族人的稱謂。「點心」一詞,是從南方傳入北京的,慢慢地,才取代了「餑餑」一詞。

芒種青梅果(稻香村)

我小時候聽這兩個詞,總覺得「點心」比「餑餑」要好聽得多,也高級得多呢(有人說「點心」是由死刑犯臨刑之前吃的東西演化而來,我是體味不出這個詞的騰騰殺氣的)。「餑餑」這個詞,總讓我想起夜半時分胡同裡傳來的賣硬面餑餑的吆喝聲,那不過只是一些比燒餅還要低一級的食物,離點心差著好幾個節氣。那時候的心理和淺陋的見識作怪,覺得餑餑不過是村姑,而點心可是陽春白雪的美人呢。

別的老點心鋪,據說在京城還有很多,如地安門的桂英齋、東四牌樓的瑞芳齋、西單牌樓的桂香村、王府井的寶蘭齋等等,但我不大熟悉;正明齋和祥聚公兩家,我很熟,因為離我小時候住的地方不遠。

正明齋比稻香村的歷史悠久多了,它最早於清同治三年在煤市街開業,生意做得不錯,於同治九年(1870)在北橋灣開了第一家分號,光緒八年(1882)在前門大街鮮魚口西口南邊路東,又開了第二家分號。據說,生意紅火的時候,正明齋開過七家分號。清末民初,正明齋幾乎成了京城餑餑鋪的龍頭。清末崇彝在《道鹹以來朝野雜記》中記載:「瑞芳、正明、聚慶諸齋,此三處北平有名者。」這三處,瑞芳在東四,正明和聚慶均在前門外,後來,瑞芳和聚慶兩家消失,而正明齋一直延續到北平和平解放之後很多年。

正明齋生產的是滿漢點心,是清人入主京城後的產物。在京城的點心中,它應該最數正宗。也就是說,如果想吃老北京味兒的點心,起碼到北平和平解放以後很長一段時間,正明齋是首選。它的蜜供在清末時分最為出名,直到後來,蜜供也一直是它的傳統產品。和薩其馬一樣,這是典型的滿族人的點心。兩者做法有相似之處,都是類似江米條一樣粗細大小的長方條,油炸之後,用蜜纏裹一起。

如今的薩其馬比蜜供顯得更精緻一些,也更整齊一些,是方方正正的小方塊,而蜜供則是擁擠成一團、一坨,不成形。清時最初的蜜供可不是這般一堆坍塌的亂磚牆的樣子。要知道,它可是滿族人年節時的供品。一直到清末,這種點心都顯得要比一般的點心重要,《順天府志》專門記載說:「蜜供,用面切細方條,長寸許,以蜜煎之,每歲暮祀神敬祖,用充供果。」一般會把蜜供擺成寶塔形(也可以專門訂購這樣寶塔形的蜜供),一左一右,供奉在神像和祖先牌位的兩邊。

這樣的傳統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正明齋的蜜供,成為人們的首選。它的過人之處,不僅在於可以做得小如棋子(便於吃),大如小山(為了供),更在於它在蜂蜜中摻有上好的冰糖,這樣的蜜供不僅色澤光亮、鬆軟爽脆不粘牙,還耐嚼,天再熱也不會往下淌蜜。據說,當年老佛爺愛吃這口,正明齋的蜜供便成為清御膳房採購的點心。現在,稻香村也賣蜜供,卻是硬得掰都掰不動,得用刀背砸,然後,就是我說的一堆亂磚牆坍塌一片的樣子。買過幾回,未見有任何改觀,便不再買了。

大暑金谷酥(稻香村)

正明齋的杏仁乾糧、鹽水火燒、槽子糕、大槓爐、紅白月餅,也都是頗受富貴人家和尋常百姓歡迎的點心。民國時期,袁世凱、曹錕諸路軍閥,都是正明齋的常客。張學良最愛吃正明齋的杏仁乾糧。名人的效應,帶動那時候正明齋的生意經久不衰。

馬連良成了桂花板糕和薑絲排叉的代言人

祥聚公比正明齋的年頭要晚,它於光緒三十四年(1908)在石頭胡同開業,取名裕盛齋。石頭胡同在八大胡同地界內,客源有限。1912年,它移師繁華的前門大街路西,更名為祥聚公,牌匾由晚清名宿戴恩溥題寫;幾乎和前門大街路東南的正明齋面對面,沒有自家的一點兒絕活,不敢這樣唱對臺戲。

祥聚公開業之初,以「三個五」先聲奪人叫響京城,即「五斤白面,五斤香油,五斤白糖」,做出的點心自然講究貨真價實。此外,它是家清真鋪,在當時的京城,清真點心鋪很少,這便和正明齋又拉開了距離。它生產的桂花板糕、薑絲排叉,是典型的清真點心,回民自然常到它那裡。

據說,馬連良先生最愛吃這兩樣,有一年到上海演出,春節回不來,饞這一口,便給祥聚公寫信,店家趕緊把這兩樣點心給他寄去。這樣的逸聞,坊間流傳得特別快,馬連良先生無疑給祥聚公做了廣告,成了桂花板糕和薑絲排叉的代言人。

它的應季點心也很出名,春季的鮮花玫瑰餅和鮮花藤蘿餅,曾經風靡一時。它的玫瑰是每年4月到妙峰山採摘的,它的藤蘿花是從京郊各大寺廟裡採集的。這時候,京城很多家點心鋪都會賣鮮花玫瑰餅和鮮花藤蘿餅,祥聚公對門的正明齋賣、煤市街的致美齋賣、大柵欄的滋蘭齋也賣,賣得好的,還得數這幾家。人們還是信奉老字號。口碑,總是從點心的質量中來,是人們用自己的口嘗過之後的發言。

讀《北平風俗類徵》,看它引民國時期的《舊都百話》說:「舊都的點心鋪、餑餑鋪,卻又喜歡標南糖、南果、南式、南味。明明是老北京的登州館,也要掛姑蘇二字。近年來……又自稻香村式的真正南味,向華北發展以來,當地的點心鋪,受其壓迫,消失了大半江山。現在,除了老北京逢年過節還忘不了幾家老店的大八件、小八件、自來紅、自來白以外,凡是場面上往來的禮物,誰不奔向稻香村、稻香春、桂香春、真稻香村、老稻香村乎?」

《北平風俗類徵》,李家瑞編,李誠、董潔整理,北京出版社,2010年9月

讀到這裡,不覺啞然失笑。歷史似乎走了一個輪迴。如今,北京的點心鋪可不是僅僅像當年那樣失去了大半江山,而是幾乎失去了全部江山。除了中秋節前還有幾家老飯店出來賣月餅,可以和稻香村做短暫的抗衡外,一年四季的點心,幾乎都被稻香村包圓兒了。即使是京味老點心鋪全部淪落,南味點心鋪,當年還有那麼多家彼此競爭,二十多年前在西單商場還曾有桂香春的點心賣,如今,卻只剩下稻香村一統天下了。

想想,大小八件、蜜供、薩其馬、自來紅、自來白,這些可是典型的老北京點心,曾經是正明齋和祥聚公賣得紅火的看家點心呀,而如今已經幾乎都囊括在稻香村這個南味店裡,南北兩味,一勺燴了。馬連良愛吃的祥聚公的桂花板糕,我未曾嘗過,但張學良愛吃的正明齋的杏仁乾糧,我有幸還是吃過的。可如今,桂花板糕、杏仁乾糧,包括很多品種的美味點心,我們都已經吃不到了。

棗花酥和山楂鍋盔(稻香村)。

不僅是桂花板糕、杏仁乾糧我們吃不到了,好多老北京的點心,我們都已經吃不到了。

當年佩蘭齋和滋蘭齋,還有花市大街的慶福齋賣的水晶糕,都很出名,我們現在還能吃到嗎?那是一種南味小點心,當初有詩專門寫它:「紹興品味制來高,江米桃仁軟若膏。甘淡養脾療胃弱,進場宜買水晶糕。」那可不是如今我們能吃到的如馬蹄糕一樣的東西,摻上點兒瓊脂,只要凝結成略透明狀就萬事大吉的。我們現在連它的做法都不知道了。

《京師偶記》一書記載:「各色環餅,用牛羊酥為之,不下二十餘種,凡做全料環餅,價值三十餘金。」這種氣派的環餅,還能見到嗎?我是連這二十餘種環餅的名字都沒有聽過。3月開春時節,老北京人要去妙峰山廟前迎「淨心雨」,下山摘得榆樹上剛剛生出的榆錢嫩芽,回家做得榆錢餅,不會做者,則去點心鋪買這種應季的時令點心,如今在點心鋪裡還買得到它嗎?

4月玫瑰和藤蘿花開的時候,京城很多點心鋪都會賣鮮花玫瑰餅和鮮花藤蘿餅。鮮花玫瑰餅,稻香村一年四季都賣,但味道卻不比以前的正明齋和祥聚公的,就是和現在東便門雲騰飯店裡從昆明空運來的雲南鮮花玫瑰餅比,鮮花的味道也實在是差得太多了。

更不要說早好多年就已經沒有了的藤蘿餅了。這是最讓人惋惜的事情了。鄧雲鄉先生是藤蘿餅的愛好者,他曾經為之寫過詩:「偶惹鄉情憶餅家,藤蘿時節味堪誇。自憐食指防人笑,羞解青囊拾落花。」說的是老先生離開北京思念這一口,很想拾取落在地上的藤蘿花回家自己做藤蘿餅呢。

藤蘿餅,再也吃不到了,的確難做,如今的店家顧不上和它較勁,像正明齋或祥聚公那樣,非要在藤蘿花開的季節到京城各大寺廟去採集,再如此麻煩地製作。光是做餡兒,按照鄧雲鄉先生的說法:「藤蘿餅的餡子,是以鮮藤蘿花為主,和以熬稀的好白糖、蜂蜜,再加以果料松子仁、青絲、紅絲等製成。因以藤蘿花為主,吃到嘴裡,全是藤蘿花香味,與一般的玫瑰、山楂、桂花等是迥然不同的。」看看,僅是這材料、這工序,就夠麻煩的了。

而且,藤蘿餅的皮子必須是翻毛的,過去有詞專門說翻毛「京都好,佳點貴翻毛」,所以為貴,是得要上好的麵粉過羅篩細,用酥油和面,反覆揉搓。前輩學人金雲臻先生在《餖飣瑣憶》一書中有對藤蘿餅這種翻毛皮子的專門描述:「層層起酥,皮色潔白如雪,薄如蟬翼,稍一翻動,則層層白皮,聯翩而起,有如片片鵝毛,故稱翻毛。」如此絕頂的翻毛,聽聽就讓人充滿想像,饞涎欲滴。可惜,這種手藝,已經沒有了。更關鍵的是,藤蘿花水分大,不好保存,又無法如玫瑰一樣做成蜜餞,可以長期備用。因此,如今稻香村可以賣玫瑰餅,卻沒有賣藤蘿餅的。

藤蘿餅

鄧雲鄉先生說:「藤蘿餅是地道的北京佳點,是一種又甜、又膩、又清香的餅。而且看上去雪白,皮子一碰就碎,鮮紅的印子,紅白相映,看上去也是極美的。這麼好的餅。多麼值得人思念呢?」多麼值得人思念的老北京的點心,不僅僅是藤蘿餅一種,如今都已經吃不到了呀!

北京第一家麵包房比西餐廳稍晚一些出現

比起上海,甚至天津,西餐在北京興起的時候要晚一些。那應該是庚子年後的事,那時候的六國飯店,和其後建的北京飯店等幾家有限的飯店,內設西餐廳,主要面向的是入侵北京的外國人,他們就住在東交民巷一帶,抬腳就到。此外,便是清政府的達官貴人到那裡嘗鮮。那時有竹枝詞:「海外珍奇費客猜,西洋風味一家開。外朋座上無多少,紅頂花翎日日來。」說的就是六國飯店的情景,紅頂花翎,正是那些朝廷裡的官員領風氣之先。

北京第一家麵包房,是比西餐廳稍晚一些出現的。1903年,法國人開的得利麵包房,應該是北京第一家麵包房。隨後,又有了希臘人開的正昌麵包房,俄國人開的石根牛奶廠,也兼賣麵包。這幾家麵包房,和西餐廳一樣,基本也都是面向住在附近外國兵營裡的洋人的。從時間上看,京城這些麵包房的出現,和1858 年上海老德記大藥房開始賣麵包相比,幾乎相差了半個世紀。至於後來在崇文門內大街船板胡同西口更大眾化、綿延的時間更長一些的法國麵包房,就應該是更晚一些的事了。

在老北京的歷史上,崇文門內大街是一條麵包店比較集中的街。民國期間,除了洋人開的法國麵包房之外,也有中國人自己開的店。祥泰義,就是其中一家。它是從天津移師北京的,不僅賣麵包,也賣洋酒和罐頭等其他食品,其店員會用英語接待洋人,這在那時候的北京城,也算是一種時髦之舉。這家祥泰義,一直到上個世紀80 年代,還在這條老街上,我曾經到那裡買過麵包。

作為西式點心重頭戲的麵包,進入北京後的很長一段時間,主要是賣給外國人,和中式點心打擂,則沒有什麼氣氛,拉不開陣勢。一般老百姓,對麵包敬而遠之,是不會買的,只管它叫洋饅頭。由於缺少傳統的積澱,也由於北京本土點心強悍的勢力,北京賣的麵包,總體不如上海。西風東漸之後,清末,西餐便已紛紛在北京粉墨登場。民國時期,更多的麵包房出現,東安市場、大柵欄、八大胡同,都有賣麵包的地方。崇文門內大街東側,更是相繼出現華記等好幾家麵包房,但是,都沒有形成氣候。

這樣的傳統,倒是一直延續到北平和平解放之後,甚至到上個世紀80 年代末、90 年代初,這一帶還出現了阿里山麵包房,專賣臺灣風味的新式麵包,把著東單路口東側的春明食品店,有專賣莫斯科餐廳的麵包的專櫃,一時都很火熱。那時候,我常去這兩家買麵包,得跑老遠的路。總體來說,北京的麵包房沒有上海那樣多,買麵包也不如上海那樣方便。

對於老北京人而言,麵包真正走進普羅大眾的生活,毫不誇張地說,始自義利麵包店。老北京人可能對曾經賣過麵包的其他店鋪沒有任何印象,但對於義利從來都是記憶深刻的。這當然不能說明義利麵包的質量就是最好的,但可以說明它的普及程度是最高的。

義利麵包和北冰洋汽水,

已進入北京人的集體記憶之中

義利麵包店號稱開業於1906 年,但那是在上海,並非北京,是來中國的英國海輪上一個叫詹姆斯·尼爾的蘇格蘭廚師,到了上海之後,開的這家麵包小店。義利移師北京,是1951年的事了。經歷過20 世紀50 年代的北京人,很多都吃過義利的麵包,尤其是義利的果子麵包,幾乎象徵著那個時代北京人對麵包的認知。即使那時候義利的麵包遠遠不可能像饅頭烙餅一樣成為北京人的主食,而不過只是一種點綴,但仍然可以說,義利的果子麵包和北冰洋的橘子汽水,已進入北京人的集體記憶之中,成為最富有民俗特點、形象化、有滋有味的歷史插圖,至今依然色彩明麗,抹殺不掉。

義利果子麵包

進入北京的西點有很多,比如蛋糕、布丁、餅乾、氣鼓(又稱泡芙)、起酥、拿破崙等等,卻沒有一種可以勝過義利的果子麵包。儘管經過半個世紀之後,義利麵包已經因地制宜改造成了適合北京人的口味,早不是英國廚子最初製作的英格蘭風味了,但是,這種麵包,多年來幾乎一統了老北京人的口味。那時候,我讀小學,學校組織春遊,能買一個果子麵包帶去野餐,成了如今甜蜜的回憶。最有意思的是,中午野餐時,一班四十多個同學有一半帶的是果子麵包,麵包中略帶酸酸的香味,飄散在春天的田野裡,是記憶中那個時代裡最芬芳的氣味。

那時候的果子麵包,每個一角五分錢;如今超市裡,最便宜的已經漲到五六元錢一個。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義利果子麵包的包裝一點兒沒變,滿足了老北京人的懷舊情結。麵包的內容基本也保持著原來的水準,只是裡面的果料,尤其核桃仁,稍微少了點兒,顏色便較原來淡,大概是考慮成本吧。義利的麵包有好幾個品種,如果買,我還是會買果子麵包。義利也出鮮果料麵包,口感總覺得不如果子麵包,或許是記憶中的味道過於牢固吧。

不過,想想,幾十年過去了,牢固地進入北京人腦子裡的義利麵包,只有這種果子麵包。麵包無法作為北京人的主食,作為點心,又無法和老北京花樣繁多的南北點心相比,也實在是夠單調的。

義利維生素麵包

那天,偶然間聽到一張老唱片,裡面有一首太平歌詞,是1942 年一位藝名叫「荷花女」的女孩子十六歲時的錄音(她十八歲就不幸早逝)。其中一段專門唱老北京的點心,唱得情趣盎然,別開生面:「那花糕蜂糕天色冷,他勾來了大八件的餑餑動刀兵。那核桃酥到口酥親哥兒倆,薄鬆餅厚鬆餅是二位英雄。那雞油餅棗花兒親姐妹,那發了餅子油糕二位弟兄。那三角彎毛二五眼,芙蓉糕粉面是自來的紅。那槽子糕坐騎著一匹薩其的馬,黃槓子餑餑拿在了手中。那鼓蓋兒打得是如同爆豆,那有缸爐重鎖是響連聲。我說前邊的有,推糖麻花是四尊大炮……那玫瑰餅坐上了傳將令……」

這位小姑娘把這些老北京點心的名字串燒在一起,在一場戰鬥中,把它們紛紛擬人化,使之成為披掛上陣的各路兵馬,體現了民間藝術獨特的智慧和魅力。特別是她唱的「芙蓉糕粉面是自來的紅」「槽子糕坐騎著一匹薩其的馬」,把芙蓉糕表面的那一層粉紅說成是北京的月餅「自來紅」,讓槽子糕騎的是北京的點心代表之一「薩其馬」,巧妙地運用了轉喻和諧音,讓老北京人聽了會心一笑。由此,我忽然想到了義利的麵包,只有一員大將果子麵包可以衝鋒陷陣,如果也唱成一首太平歌詞,如此的單槍匹馬,可怎麼個唱法?

如今,在北京,麵包再也不是義利一枝獨秀,新時期以來,特別是這十多年以來,新開的麵包店有很多,而且是連鎖店,遍布京城,甚至深入社區的樓群之中。年青的一代,比吃慣了點心這一口的老北京人更能接受新事物,他們會覺得點心比麵包更甜、更油膩,而麵包則比點心更鬆軟、更合口。逢年過節,我看到很多年輕人會去稻香村買成盒的點心,帶回家給老人吃,他們自己則更喜歡吃麵包或西點。

作為老北京人,我是喜新不厭舊,既喜歡吃老北京的點心,也喜歡吃麵包。但是,坦率地講,北京的麵包趕不上上海,一是不如人家做得精緻,二是不如人家做得好吃。記得十多年前,孫道臨先生邀我到上海寫一個電影劇本,我到上海時是黃昏,正趕上安徽鬧水災,孫道臨先生當天下午去安徽進行慰問演出,他想得周到,怕我下飛機沒有飯轍,臨行前,特意買了一些麵包,託人到招待所帶給我。那麵包雖然只是在他家旁邊淮海路上普通的麵包房裡買的,但確實做得好吃,做得精緻,雖然是裝在一個盒子裡,但每一個麵包的包裝如同藝術品,擺放在盒子裡有藝術感,讓人不忍下口。便想,三寶樂做得雖好吃,但實在有些粗糙,同樣一種麵包,大小參差,模樣各異,十幾個面包裝進一個塑膠袋裡,像是在菜市場裡買菜,顧不上頭腳相撞,擁擠成一堆兒;義利的麵包,幾十年一貫制,枕頭式包裝,即使是為了滿足人們懷舊的情感,如此以不變應萬變,也實在顯得有些老氣橫秋。

當然,你可以說這就是北京「滿不吝」的豪爽性格。不過,這也讓人感嘆北京人不如上海人「螺螄殼裡做道場」的精心與精緻。我們北京人願意並能夠在牙雕微雕上下功夫,對於麵包,大概覺得不過就是一種食品而已,畢竟不是藝術品。對於老北京的點心,其實也是一樣,過去講究的是貨賣一張皮,如今則有些蘿蔔快了不洗泥。想起我喜歡的北京的點心和麵包,心裡還真有些更上一層樓的期待。

老北京人,夏天更習慣喝酸梅湯

在老北京,汽水和麵包一樣,都是舶來品,是在西餐和咖啡之後漸漸流行起來的。民國期間,隨著好萊塢電影在京城的放映,汽水才真正走進大眾的視野——是視野,一般大眾是喝不起的,只能看看而已。老北京人,夏天的冷飲,更習慣喝酸梅湯,街頭巷尾,到處是打著冰盞吆喝的小販,賣著便宜的酸梅湯。

那個時候,大柵欄靠近瑞蚨祥的位置,有一家二廟堂咖啡館(開業於1898 年),是老北京最早的咖啡館之一。二廟堂是座二層小樓,樓上是咖啡座,樓下賣冰激凌、西式小點心等零點,其中的沙氏水、檸檬水,便是最早出現在北京的汽水。

北京一般大眾真正喝得起汽水,應該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具體來說,是在北京有了自己的「北冰洋」汽水的時候。對於北京人,「北冰洋」是一個專有名詞,它指的已經不再是一個地理位置,而指的是汽水。特別是夏天,只要你說「北冰洋」,人們都明白你說的是汽水,到小賣部,人們都是說買「北冰洋」,沒有人會累贅地加上「汽水」兩個字。當然,這得最起碼是50 年代出生的人,才能領會到的一種意味所在;再晚出生的人,可能也知道它,但不會像我們這代人對它那般富於情感了。

「北冰洋」汽水

那是一種玻璃瓶,瓶上沒有紙貼的商標,瓶脖子位置上印有突兀的「北冰洋」字樣,絕不可以假亂真。瓶裡面裝的是鮮橘子一樣淡黃色的、色澤又不那麼鮮豔張揚的汽水。奇怪的是,這種顏色,總在我的記憶裡不褪色。我一直挺奇怪,為什麼這種顏色讓我總也忘不掉呢?後來,我明白了,雖然我喝過許多種顏色的汽水或別的飲料,其中也有黃顏色的,但都黃得太豔、太扎眼,便也黃得有些發假,讓人覺得人工色素太多。「北冰洋」的黃,讓你信任,讓你覺得就像從剛剛摘下的橘子裡擠出的汁水的顏色。

如果說那些黃得發假的汽水有些像現在濃妝豔抹的女郎,「北冰洋」則純樸得像鄰家小妹,讓你感到親近也親切。在北京,「北冰洋」是本土生產歷史最久的汽水了。1951年,它就有了雪山白熊圖案的標誌,為它起名字的人,我覺得是和翻譯「可口可樂」的人一樣的高手,因為那時喝汽水都是在炎熱的夏天,北冰洋和夏天呈鮮明的對比,涼爽的感覺,從名字上先傳遞給了你。相比較而言,「可口可樂」顯得更直觀而實際,「北冰洋」則傳遞了一種意象,帶來想像的空間。所以,我一直以為,如果說「可口可樂」的名字屬於現實主義,「北冰洋」則屬於浪漫主義。

北冰洋食品廠的歷史,比「北冰洋」要長,它的前身,是北平製冰廠,位置在天橋的祿長街,這是民國以後為建新北平而修的街道,相應地,還有福長街和壽長街,取傳統「福」「祿」「壽」的吉祥之意。廠子是國民黨湖北督軍王佔元的侄子王雨生開的,應該屬於官商。別看它最初只有十一個人馬,卻是當年北平市第一家有冷藏業務和製售人造冰的廠子。是它結束了清末民初以來靠冰窖廠儲存天然冰的歷史。新中國成立以後,北平製冰廠更名為北京市新建製冰廠;1954 年,廠子遷到永定門外的沙子口,往安樂林路東拐一點兒就是,大門朝北;1956 年,又擴建成為北京食品廠,一步一個腳印,和新中國、新北京一起成長。

「北冰洋」最輝煌的時候,是五六十年代乃至七十年代前期,伴隨我度過整個童年、少年和青年時期的最初時光。一角五分錢一瓶,押金五分錢,抱回家喝完後退瓶,或者,根本等不到回家,抱著瓶子,對著瓶口,咕咚咕咚地跟飲牛一樣痛痛快快地一下子喝光——這是夏天裡最愜意的享受。

那時,除了傳統的酸梅湯,北京幾乎沒有別的什麼飲料,作為汽水,「北冰洋」獨步天下,到處都可以見到它那雪山白熊的圖案和小瓶子裡裝滿的誘人的黃顏色汽水。在五六十年代,「北冰洋」的橘子汽水和義利的果子麵包是絕配,成為老北京人抹不去的一種集體記憶。

本文節選自《咫尺天涯:最後的老北京》,較原文有刪節修改,小標題為編者所加,非原文所有,已獲得出版方授權刊發。

撰文 肖復興

摘編 何安安

編輯 徐偉

編者按校對 吳興發

相關焦點

  • 童年記憶中的味道|義利麵包
    她哪裡知道,對於北京六零後,義利麵包、北冰洋簡直就是奢侈品的化身,在學校獲得好成績、做家務事得到表揚才能有的獎勵。小豆冰棍是平時攢下來的那點零花錢,錢是費勁巴力收集廢報紙、牙膏皮、肉骨頭,賣給來收廢品的人後掙到的辛苦錢。
  • 北京城市記憶—北冰洋汽水
    北京城市記憶—北冰洋汽水近日,隨著氣溫回升,京城的胡同裡、小賣部幾乎全都擺上了一種仰著腦袋的北極熊、玻璃瓶金屬蓋兒、呲呲的氣泡兒響……沒錯兒,這就是老北京味道的北冰洋果汁汽水兒。然而北京有一款中國土著的碳酸飲料,居然比可口可樂賣的還貴,居然還在激烈的市場鬥爭中存活了下來,很多北京人都十分喜愛它。這款就是北冰洋橘子味汽水。和我們在市面上看到的罐裝可樂的大小一樣,但是居然要賣到5塊錢,這和2塊或者2.5元就能買到的可口可樂汽水相比,它的競爭力又在哪裡,憑什麼會賣的比可樂巨頭還要貴呢。
  • 北冰洋衝擊A股,老牌汽水靠情懷打響第一槍?
    已經69歲的北冰洋,曾是「國產汽水之王」。早在1951年,北冰洋汽水就開始投產,「雪山白熊」的商標也是從這一時期開始使用並一直沿用至今。一經推出,北冰洋汽水依靠獨特的口味、高含氣量以及含果汁量高深受消費者喜愛。1954年,屈臣氏進入中國,與北冰洋合作建成了當時第一條現代化罐裝生產線,此後,北冰洋開始逐漸從北京擴大到周邊城市。
  • 消失了十幾年的「第一國飲」北冰洋是如何重生的
    據界面新聞12月5日報導,北冰洋汽水是北京的文化符號,它根植在北京人的記憶裡:1982年第一屆春節聯歡晚會的桌子上擺放的是北冰洋汽水;它還出現在國慶觀禮的天安門城樓和周恩來總理宴請外國來賓的人民大會堂裡,人們稱它「第一國飲」……2011年11月,這款消失了十幾年的老品牌飲料重返市場,它還是原來的北冰洋,但已經煥然一新。
  • 義利麵包廠40年往事:落寞衰退到涅槃重生
    上海人的「講究」在全廠內外傳為一段佳話:上班按操作規程一板一眼工作,從不偷懶。下班男的換上西裝,女的穿上連衣裙,去舞場跳舞。北京知青陳君遠在博客上記錄了42中學生在廠裡學工的記憶:一天上夜班,凌晨6點喇叭裡突然傳來哀樂,隆隆的機器聲戛然停止。眾人錯愕,幾分鐘後才知道周恩來總理逝世了。
  • 紅星二鍋頭、北冰洋汽水要來A股 大豪科技股票8日復牌
    原標題:紅星二鍋頭、北冰洋汽水要來A股,大豪科技股票8日復牌   紅星二鍋頭、北冰洋汽水還有義利麵包,這些承載幾代人情懷的「老北京
  • 國潮+養生|12月13日北京站,和世界麵包甜點冠軍打卡「知嘛健康」
    舉辦場地都已經是滿滿看點和驚喜,主辦單位還特別就主題邀請到歷久彌新且擁有「義利麵包」、「北冰洋」等「新潮」老字號品牌的國貨大廠——北京一輕食品集團,跨界嘗新大健康新零售的百年中藥老字號——同仁堂【知嘛健康】,新潮國貨點心品牌——於小菓,還有烘焙國潮踐行者——千和老楊,這些品牌的掌門人、創始人們,一起探討在追求時尚、注重顏值、關注體驗的新消費價值觀背景下
  • 老照片:北京西單商場,北冰洋汽水,藏著多少人回不去的童年
    作者曾經在北京生活過幾年,當年第一次去北京的時候,可以說是對這座城市特別喜愛。圖為天府豆花莊。圖為香妃烤雞,關於這張圖我問了生活在北京的朋友,他說看到這個就想到店門前的過街天橋,連接西單商場,這裡是北京第一座過街天橋,當年可是新鮮物,大老遠坐109無軌電車來看熱鬧,另外還想起旁邊有家名曰精益眼鏡店,精益求精這個成語我就是由此熟悉的。
  • 紅星、北冰洋、義利打包上市?主業低迷大豪科技資產重組成功率多大
    品牌系列飲料產品和「義利」品牌系列食品等在內的知名品牌資產打包注入北京一輕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下稱資產管理公司),實現借殼大豪科技曲線上市。除此之外,一輕控股擬將酒類、食品及飲料等資產注入資產管理公司作為其主營業務,主要產品包括「紅星」品牌系列白酒、「北冰洋」品牌系列飲料產品和「義利」品牌系列食品等產品。目前資產管理公司的主營業務是履行離退休管理服務、代管非主業企業股權職能,相關資產注入後,現有職能將剝離。
  • 北京親子探秘DIY美食大作戰活動詳情
    /蛋糕/餅乾/北冰洋汽水/蛋撻/布丁六種選一!  2、參觀百年麵包工廠生產線  3、參觀百年歷史長廊  4、邊看邊學麵包歷史知識  5、探秘麵包工廠  6、跟糕點大師學習製作麵包/蛋糕/餅乾/北冰洋汽水/蛋撻/布丁(六選一)  DIY成品可現場吃也可帶走,因物料食材需提前準備,購買後務必按簡訊提示至少提前一天致電預約製作食品的內容:  1、DIY麵包
  • 城市記憶|北冰洋、雪菲力、粒粒橙……喝過這些飲料的焦作人請進...
    夏天總讓人想起冰鎮的西瓜、白色的雪糕,對了,還有汽水。對於70後、80後吃貨來說,汽水可是舌尖上的美好記憶,是童年的美好記憶。市民趙彬彬,前兩天去超市購物時,驚喜地發現,這裡竟賣有北冰洋汽水。「看到北冰洋熟悉的標誌『雪山白熊』,童年記憶復活了。」趙彬彬說,就像遇到久別重逢的老友一樣,感受到一抹溫情,啥也不說了,買買買。
  • 北冰洋汽水15年後「重出江湖」 日銷量7.2萬瓶
    11月上旬,北冰洋汽水銷售剛剛起步時,全北京只有3000家終端銷售網點,主要集中在三裡屯、什剎海、護國寺等城區繁華地區。隨著渠道的暢通和擴充,北冰洋的銷售網點將在年底前達到1萬餘家,屆時,消費者可以在家門口的小賣鋪、餐館、超市裡找到「北冰洋」。李奇表示,北冰洋汽水在淡季上市,也正好為明年3月份以後的旺季銷售培育市場。
  • 100家北京國企集體開放:民眾登頂最高工地、探北京地下
    5月14日,100家首都國企首次集體開放。圖為北京一輕食品集團有限公司,推出老字號以及新開發的各類糕點。 曾鼐 攝5月14日,100家首都國企首次集體開放,北冰洋、龍徽葡萄酒、義利麵包等老字號紛紛邀請民眾體驗。圖為小朋友喝北冰洋汽水。 曾鼐 攝  中新網北京5月14日電 (記者 曾鼐)國禮如何製作?機器人怎麼做牛奶?
  • 「北冰洋」汽水換新衣 舊包裝卻遭模仿 法院:仍算侵權
    北京某公司生產的知名汽水「北冰洋」推出易拉罐產品後,更換了新包裝,卻發現舊包裝被濟南某公司模仿,「北冰洋」公司為此起訴至法院。 北京西城法院判決濟南某公司停止侵權,並賠償33萬元。據了解,北京某公司1950年開始註冊「北冰洋」文字商標以及雪山白熊的圖形商標,北冰洋汽水誕生於上世紀50年代,有著極高的品牌影響力,毛主席時代北冰洋汽水是國宴指定飲品。
  • 北京義利食品公司
    詹姆斯晚間做,白天賣,雖然辛苦,但租界裡的洋人卻喜歡他味道正宗的點心、麵包。生意不錯。福利公司的老闆看中了他的才幹,特聘他來經營公司的食品部。從此,詹姆斯的西點麵包從小小的街頭攤位越升上了一個臺階,有了立足和施展之地。
  • 紅星二鍋頭要A股上市 和牛欄山要在資本市場上正面PK
    「紅星+北冰洋+義利」要「打包」進入資本市場?你沒聽錯!二鍋頭兩大龍頭紅星和牛欄山可能要在資本市場上正面PK了。三大老字號「打包」上A股「北京老字號」集體上市這事,要從一則公告說起。相關資產注入一輕資產管理公司後,一輕資產管理公司將以酒類、食品及飲料等相關業務為主營業務,主要產品包括「紅星」品牌系列白酒,「北冰洋」品牌系列飲料產品,「義利」品牌系列食品等產品。另外,一輕控股直接及間接持有紅星股份55%的股份,京泰投資持有紅星股份45%股份。這也意味著,一旦交易完成,大豪科技不僅將北冰洋和義利收入囊下,還將直接和間接持有紅星股份100%的股份。
  • 不是所有「袋兒淋」都是北冰洋袋兒淋
    經過網友的指點,記者又到二撥子農貿市場,距市場大門不遠處有家冷飲店,進門掀開冰柜上的棉被,記者終於看見了大華牌袋兒淋和美登高牌袋兒淋。「這兩種,一樣要一袋。」「您可看清楚嘍,我這可不是北冰洋的。」店主的答覆讓記者一愣,店主接著說:「嗨,你看這個袋兒淋跟北冰洋出的,外包裝實在太相似,所以有人跟我要袋兒淋,我第一句都是跟人說清楚。我怕人家跟我找後帳。」
  • 北冰洋汽水市場價與指導價差距大 最高售十幾元
    北冰洋汽水市場價差五倍  廠家指導價2.5元部分小店加價賣高端商圈更離譜售價高達十幾元廠家稱無權幹涉提價行為  闊別十多年的北冰洋汽水今年重回市場,勾起了不少北京人的童年美好回憶。
  • 【Amazing China】你有你的上海老汽水,我有我的北冰洋,能勾起你回憶的汽水是哪一個?
    get used to跟著我們一起去看看那些記憶裡抹不去的汽水北冰洋是北京的汽水。在傳統的汽水瓶裡的北冰洋,是一個傳統的汽水廠,它成功的轉型成為今天大家生活的一部分。北冰洋最經典的味道是橘子汽水,瓶子是鮮豔的橙黃色,汽特別足。它是甜酸口,並帶有一絲苦味達到口感的平衡。一瓶冰鎮的北冰洋是北京傳統小吃的最佳伴侶,比如滷煮火燒。vt. 代表;表現;描繪;回憶;再贈送vi.
  • 北冰洋汽水被指現蟲屍 廠家:暫不能辨別飲料真偽
    新京報記者 陳奕凱 攝新京報快訊(記者 陳奕凱)日前,在北京經營飯店的呂女士反映,在店就餐的顧客在一瓶北冰洋汽水中發現一隻蟲子屍體。今日(9月5日),新京報記者從北京一輕食品集團獲悉,公司已派人檢查這瓶飲料,目前對飲料的真假以及是否曾被開啟仍持懷疑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