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西都市報
原標題:口罩的誕生與發展:從紗布到N95,人類戰疫第一武器
公元16世紀,為應對黑死病,法國醫生查爾斯·德洛姆發明了形似鳥嘴覆蓋全臉的面具。
「伍式」口罩。
中國的「伍式」口罩物美價廉,在鼠疫中挽救了數以萬計百姓的生命。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熊浩然
公元前430年,古希臘雅典暴發了一場史無前例的瘟疫。幾近三年,膿瘡與嘔吐物的氣味飄散在這座文明城邦中,屍體與施法念咒的巫師隨處可見。30歲的「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從希臘北部的馬其頓王國冒著生命危險來到雅典,臉上除了濃密的鬍子略作遮掩,幾無防護。
時隔2500年,公元2019年,農曆庚子年春節前不久,中國湖北武漢暴發了一次疫情,一種不為人知的新型冠狀病毒襲擊了這個被稱為「九省通衢」的交通樞紐型城市。不到1個月時間,病毒快速擴散,但這一次,古希臘的慘劇並未重演。疫情的有效控制,除了歸功於希波克拉底後繼者們的不懈努力外,一種名為口罩的東西成了遏制疫情蔓延的法寶。
服務帝王的御用裝備
公元13世紀,著名的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千辛萬苦來到元大都,見到了正值壯年的忽必烈大汗。也許是與大汗意氣相投相見恨晚,也許是東方文明的絢爛,讓這個21歲的外國小夥流連忘返,在旅居中國17年後他才返回祖國,並寫下了舉世聞名的《馬可波羅遊記》。
「在元朝宮殿裡,獻食的人,皆用絹布蒙口鼻,俾其氣息,不觸飲食之物。」在馬可波羅的遊記中,元代宮廷侍者使用的這種「蒙口鼻的絹布」,或許便是有史可查的中國真正意義上第一批「口罩」。
不過在彼時,這種由「蠶絲與黃金線」織成的巾,可是非常人能使用的稀有器件,而功能與用途也僅僅是避免侍從們的唾沫星子與氣息「汙染」了尊貴帝王的食物。
黑死病陰影下的鳥嘴醫生
就在馬可波羅返回家鄉後不久,黑暗降臨了中世紀的歐洲。伴隨著巫術、火刑和黑死病,在整整200多年的時間裡,歐洲大陸人類的平均年齡幾乎被拉低了20歲,人口銳減了近5成。在那個年代,活著就是命運最大的恩賜。
公元16世紀,黑死病的陰影依然籠罩在歐洲大陸上空,一種特殊的「口罩」被查爾斯·德洛姆發明了。為應對黑死病,這個生於法國的天才醫生製造出了形似鳥嘴覆蓋全臉的面具,以及配套的連體「防護服」。
為達到隔離效果,這一「裝備」從上到下都用浸過蠟的油布製成,標誌性的鳥嘴裡填充了樟腦、棉花、薄荷等物,以此來過濾空氣,起到消毒作用。而另類的鳥嘴設計,大致是能讓空氣在這個長長的管道中進行有效淨化。畢竟在當時有限的認知裡,人們普遍認為黑死病是通過有毒的「瘟氣」來傳播的。
口罩與醫學首次親密接觸
1876年,醫學的進步已經讓醫務工作者,尤其是外科手術醫生們意識到,避免與病患的直接接觸有多麼重要,無菌外科因時而生。
無菌外科的規範雖然已包括用石炭酸消毒手術器械,外科醫生得穿手術衣,戴帽和橡膠手套,但並沒有被要求使用口罩。
這導致醫生常把自己口鼻腔中的細菌傳染給患者,從而引起傷口感染。不過,這在當時並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沒人能想到,「病從口出」。
1895年,德國病理學專家萊德奇讓醫生和護士在手術和護理時,戴上一種用紗布製作、能掩住口鼻的罩具。果然,病人傷口感染率大幅減少。而這,也就成為了近代醫學史上第一款醫用口罩。不過,這口罩的功能並不是保護醫務工作者,而是反向保護病患。
中國「伍式」口罩的誕生
這邊是歐洲跨越向前,而另一邊,從元代到清末,鮮經瘟疫的中國在口罩革新方面一度落了下風。直到1910年,一場肺鼠疫從俄國貝加爾湖地區沿中東鐵路傳入中國,並以哈爾濱為中心迅速蔓延,4個月內波及5省6市,死亡達6萬多人。
天津陸軍軍醫學堂副監督、劍橋大學醫學博士伍連德臨危受命,負責調查處理此次疫情。
在東北疫情一線,伍連德發現這場瘟疫主要通過飛沫進行傳播,於是他發明了一種簡易口罩用於阻絕。這種口罩將外科紗布剪成3尺長,每條折成雙層,中間放置一塊棉花,再將紗布的每端剪成兩條,使之成為兩層狀的紗布繃帶。用時以中間有棉花處掩遮口鼻,兩端的上、下尾分別縛結於腦後。這種口罩簡單易戴,價格低廉,成為當時東北人民抵禦疫情的必備法寶。
西班牙流感與口罩大眾化
中國東北肺鼠疫疫情平息後不到10年,黑暗中世紀的故事在歐洲重演。1918年,在一戰的漫天炮火中,一場大流感在美國堪薩斯州暴發,並通過戰爭流傳到歐洲一戰戰場,隨後席捲全球,感染了全世界30%的人口,超2000萬人因此喪命。
在大部分參戰國家封鎖疫情消息的情況下,西班牙作為中立國放開了對疫情的新聞報導,當時,有數以百萬計的西班牙人在疫情中喪生,因此這場人類歷史上慘烈程度排名前三的瘟疫,被後世稱為「西班牙大流感」。
這次流感在世界範圍內,讓原本專屬於醫務工作者的口罩全面走向了普羅大眾。
科學細分的現代口罩標準
儘管樣式在不斷進化,但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口罩的主要原材料一直是紗布。直到上個世紀60年代,無紡布的誕生,為口罩製造材料帶來了「史詩級」的變革。這一次,美國人走到了最前面。
1970年,美國頒布了《職業安全衛生條例》,同時成立了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NIOSH)和職業安全衛生管理局,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各類工種健康的條例和標準相繼出臺,有力地推動了現代口罩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口罩也因其製作標準和功能用途的不同逐步細分為:普通口罩、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醫用外科口罩、顆粒物防護口罩、醫用防護口罩、防護面具。
在2003年「非典」和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中聲名大噪的N95型口罩,便和NIOSH發布的9種顆粒物防護口罩技術標準密切相關。
知微見著,防護用品標準和種類的變遷,反映出人類在和傳染病鬥爭的過程中不斷積累著寶貴的經驗,以及永不停歇的探索。
【參考文獻】
1、葉芳:口罩發展簡史[J]。標準生活,2016(02):16-17;
2、江南:《口罩發展史》;
3、周斌:「倫敦戰霧記」,《國家人文歷史》2013年第3期;
4、王斌全,趙曉云:《口罩的發展及應用》,護理研究,2007;
5、劉耘菲:《口罩與面具》,十五言社區;
6、衛夕:《口罩簡史:人類的呼吸防護是如何進化的?》;
7、王卓銘:《「每隻利潤四五釐」,中國口罩產業17年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