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史志醫學進步啟示錄|口罩的誕生與發展:從紗布到N95,人類戰疫...

2020-12-19 封面新聞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封面新聞記者 熊浩然

公元前430年,古希臘雅典爆發了一場史無前例的瘟疫。幾近三年,膿瘡與嘔吐物的氣味飄散在這座文明城邦中,屍體與施法念咒的巫師隨處可見。30歲的「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從希臘北部的馬其頓王國冒著生命危險來到雅典,臉上除了濃密的鬍子略作遮掩,幾無防護。

時隔2500年,公元2019年,農曆2020年庚子年春節前不久,中國湖北武漢爆發了一次疫情,一種不為人知的新型冠狀病毒襲擊了這個被稱為「九省通衢」的交通樞紐型城市。不到1個月時間,病毒快速擴散,但這一次,古希臘的慘劇並未重演。疫情的有效控制,除了歸功於希波克拉底後繼者們的不懈努力外,一種名為口罩的東西成了遏制疫情蔓延的法寶。

服務帝王的御用裝備

公元十三世紀,著名的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千辛萬苦來到了元大都,見到了正值壯年的忽必烈大汗。也許是與大汗意氣相投相見恨晚,也許是東方文明的絢爛,讓這個21歲的外國小夥流連忘返,在旅居中國17年後他才返回祖國,並寫下了舉世聞名的《馬可波羅遊記》。

「在元朝宮殿裡, 獻食的人, 皆用絹布蒙口鼻, 俾其氣息, 不觸飲食之物。」在馬可波羅的遊記中,元代宮廷侍者使用的這種「蒙口鼻的絹布」,或許便是有史可查的中國真正意義上第一批「口罩」。

不過在彼時,這種由「蠶絲與黃金線」織成的巾,可是非常人能使用的稀有器件,而功能與用途也僅僅是避免侍從們的唾沫星子與氣息「汙染」了尊貴帝王的食物。

黑死病陰影下的鳥嘴醫生

就在馬可波羅返回家鄉後不久,黑暗中世紀降臨歐洲。伴隨著巫術、火刑和黑死病,在整整200多年的時間裡,歐洲大陸的平均年齡幾乎被拉低了20歲,人口銳減了近5成。在那個不知道意外和明天誰先到來的年代,活著就是命運最大的恩賜。而據說,最早一批並不依賴網際網路的歐洲段子手也於此時誕生,畢竟,當時見面流行的打招呼方式是:「哎喲不錯,好巧哦你也還活著啊!」

公元16世紀,黑死病的陰影依然籠罩在歐洲大陸上空,一種特殊的「口罩」被查爾斯·德洛姆發明了。為應對黑死病,這個生於法國的天才醫生製造出了形似鳥嘴覆蓋全臉的面具,以及配套的連體「防護服」。

△圖片來自 IC Photo

為達到隔離效果,這一「裝備」從上到下都用浸過蠟的油布製成,標誌性的鳥嘴裡填充樟腦,棉花,薄荷等物,以此來過濾空氣,起到消毒作用。而另類的鳥嘴設計,大致是能讓空氣在這個長長的管道中進行有效淨化。畢竟在當時有限的認知裡,人們普遍認為黑死病是通過有毒的「瘟氣」來傳播的。

口罩與醫學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1876年,醫學的進步已經讓醫務工作者,尤其是外科手術醫生們意識到,避免與病患的直接接觸有多麼重要,無菌外科因時而生。

無菌外科的規範雖然已包括用石炭酸消毒手術器械,外科醫生得穿手術衣,帽和橡膠手套,但並沒有被要求使用口罩。

這導致醫生常把自己口鼻腔中的細菌傳染給患者,從而引起傷口感染。不過,這在當時並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沒人能想到,「病從口出」。

而這次,德國人搶了法國人的風頭,率先發現了問題並給出了解決方案。

1895年,德國病理學專家萊德奇發現,一些經歷了手術或者創傷待愈的患者,在經過醫護人員照料後,反而病情出現了極速惡化。本著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思想,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萊德奇通過比對觀察發現,空氣傳播病菌會使傷口感染,而他從醫護人員的唾液中培養出了金黃色葡萄球菌和鏈球菌,從而推論人們講話的帶菌唾液也會導致傷口惡化。於是,他果斷建議醫生和護士在手術和護理時,戴上一種用紗布製作、能掩住口鼻的罩具。果然,病人傷口感染率大幅減少。而這,也就成為了近代醫學史上第一款醫用口罩。不過,這口罩的功能並不是保護醫務工作者,而是反向保護病患。

△口罩剛發明的時候還比較粗糙

中國「伍式」口罩的誕生

這邊是歐洲跨越向前,而另一邊,從元代到清末,鮮經瘟疫的中國在口罩革新方面一度落了下風。直到1910年,一場肺鼠疫從俄國貝加爾湖地區沿中東鐵路傳入中國,並以哈爾濱為中心迅速蔓延,4個月內波及5省6市,死亡達6萬多人。

天津陸軍軍醫學堂副監督、劍橋大學醫學博士伍連德臨危受命,受時任直隸總督袁世凱的聘請,負責調查處理。

在東北疫情一線,伍連德發現這場瘟疫主要通過飛沫進行傳播,於是他發明了一種簡易口罩用於阻絕。這種口罩將外科紗布剪成3尺長,每條折成雙層,中間放置一塊棉花,再將紗布的每端剪成兩條,使之成為兩層狀的紗布繃帶。用時以中間有棉花處掩遮口鼻,兩端的上、下尾分別縛結於腦後。這種口罩簡單易戴,價格低廉,成為當時東北人民抵禦疫情的必備法寶。

△「伍式」口罩物美價廉,同時挽救了數以萬計百姓的生命

奪命西班牙流感與口罩大眾化

中國東北肺鼠疫疫情平息後不到10年,黑暗中世紀的故事在歐洲重演。1918年,在一戰的漫天炮火中,一場大流感在美國堪薩斯州爆發,通過戰爭流傳到歐洲一戰戰場,隨後席捲全球,感染了全世界30%的人口,超2000萬人因此喪命。

△1918年,一場大流感在美國堪薩斯州爆發(圖片來自網絡)

在大部分參戰國家封鎖疫情消息的情況下,西班牙作為中立國放開了對疫情的新聞報導,而且數以百萬計的西班牙人也在疫情中喪生,因此這場人類歷史上慘烈程度排名前三的瘟疫,被後世稱為「西班牙大流感」。

這次流感,在世界範圍內,讓原本專屬於醫務工作者的口罩全面走向了普羅大眾。在很多國家,為了對抗疫情,不論是醫務工作者還是普通老百姓,大家都被強制性要求配戴口罩,美國西雅圖甚至出臺明文規定,拒絕沒有戴口罩的乘客上車。自此,口罩與疫情防治便建立起了牢不可破的「戰友」關係,一直持續到了現在。

科學細分的現代口罩標準

儘管樣式在不斷進化,但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口罩的主要原材料一直是紗布。直到上個世紀60年代,無紡布的誕生,為口罩製造材料帶來了「史詩級」的變革。這一次,美國人走到了最前面。

1970年,美國頒布了《職業安全衛生條例》,同時成立了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NIOSH)和職業安全衛生管理局,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各類工種健康的條例和標準相繼出臺,有力地推動了現代口罩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口罩也因其製作標準和功能用途的不同逐步細分為:普通口罩、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醫用外科口罩、顆粒物防護口罩、醫用防護口罩、防護面具。

在2003年「非典」和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中聲名大噪的N95型口罩,便和NIOSH發布的9種顆粒物防護口罩技術標準密切相關。值得說明的是,N95不是特定的產品名稱,只要符合N95標準,並且通過NIOSH審查的產品就可以稱為「N95型口罩」。

△口罩現在已成為知名健康消費品

除了N95,其他8種顆粒防護口罩技術標準為N99、N100、R95、R99、R100、P95、P99、P100。這些防護級別都能夠覆蓋N95的防護範圍。「N」表示不耐油(not resistant to oil),適合非油性顆粒物。「R」表示耐油(resistant to oil),適合油性或非油性顆粒物,若用於油性顆粒物的防護,使用時間不超過8小時。「P」表示防油(oil proof),適合油性或非油性顆粒物,若用於油性顆粒物,使用時間遵循製造商的建議。

「95」、「99」和「100」等數字是指用0.3微米顆粒進行測試時的過濾效率水平。「95」表示過濾效率在95%以上,「99」表示過濾效率在99%以上,「100」表示過濾效率在99.7%以上。

當然,中國也針對口罩出臺了相應的技術標準和要求,涵蓋勞動防護、醫用防護、民用防護等領域。

最後,說到口罩生產,就不得不提一家「傳奇」公司——3M公司。1967年,3M公司便開始利用無紡布和靜電纖維濾棉的熱成型加工方法,生產防塵口罩。時至今日,它已經成為世界最知名的口罩生產商之一。據說,中國2013年一年就賣出超過1億美元3M生產的口罩。足以見得,口罩已成為醫療健康消費品領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口罩演進折射人類與傳染病鬥爭史

成都大學附屬醫院院感/預防保健科科長劉燕主任護師說,在同呼吸道疾病做鬥爭的歷史進程中,呼吸防護裝置起著重要的作用。14世紀鳥嘴醫生的鳥嘴服和鳥嘴面具成為人類第一次與疾病鬥爭所佩戴的防護用品。此後從伍氏紗布口罩到無紡布口罩、到現在新冠肺炎防控中大家耳熟能詳的防護手套、醫用防護服、防護眼罩、醫用防護口罩、全面罩呼吸器等個人防護裝備(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PPE),無一不是實現切斷傳播途徑的有效防控手段。而口罩已從單純的具有阻斷呼吸道傳播途徑功能,發展到今天不僅具有阻斷呼吸道傳播途徑同時還具備阻斷接觸傳播、血液傳播途徑的功能;從過去能有口罩使用,到現在的還需佩戴者做密合性檢測確保效果;從單純過濾式發展到隔絕式等不同種類.....知微見著,防護用品標準和種類的變遷反映出人類在和傳染病鬥爭的過程中不斷積累著寶貴的經驗並永不停歇探索的腳步。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健康與安全中心傳染病學專家阿米什·阿達加認為:下一次全球災難性生物風險事件的元兇,可能潛伏在看似最不可能的地方,甚至也許還沒有被發現。所以我們需要全新的武器和截然不同的應對模式,個人防護裝備的不斷提升也將成為必然,此次面對COVID-19的戰鬥,僅僅是新世紀人類生存自救之戰中的一場戰鬥,未來的道路依舊艱險而漫長。

參考文獻:

1.葉芳:口罩發展簡史[J].標準生活,2016(02):16-17

2.江南:《口罩發展史》

3.周斌:「倫敦戰霧記」,《國家人文歷史》2013年第3期

4.王斌全,趙曉云:《口罩的發展及應用》,護理研究,2007

5.劉耘菲:《口罩與面具》,十五言社區

6.衛夕:《口罩簡史:人類的呼吸防護是如何進化的?》

7.王卓銘:《「每隻利潤四五釐」,中國口罩產業17年沉浮》

相關焦點

  • 口罩的誕生與發展:從紗布到N95 人類戰疫第一武器
    來源:華西都市報原標題:口罩的誕生與發展:從紗布到N95,人類戰疫第一武器公元16世紀,為應對黑死病,法國醫生查爾斯·德洛姆發明了形似鳥嘴覆蓋全臉的面具。「伍式」口罩。口罩與醫學首次親密接觸1876年,醫學的進步已經讓醫務工作者,尤其是外科手術醫生們意識到,避免與病患的直接接觸有多麼重要,無菌外科因時而生。無菌外科的規範雖然已包括用石炭酸消毒手術器械,外科醫生得穿手術衣,戴帽和橡膠手套,但並沒有被要求使用口罩。
  • 從鳥嘴服到可滅菌紗布口罩,一部戰疫「外掛」簡史
    大家關心口罩的價格、供給和各種防護性能指標,勝過其作為醫學防護的用途。因此,有必要給大家聊一下那些在疫病中保護我們的「外掛」,看看在微生物和病原體的世界中,人類是如何獲得最直接的自我保護的。神秘的鳥嘴服與漫長的自然歷史相比,人類文明的歷史短暫得如同一道閃光。
  • ...市民逛戰疫展,一眼認出自家藏品:「這是我珍藏了50年的紗布口罩」
    一大早,他便來到四川博物院,見證戰疫展開展,也在展廳裡尋找自己捐贈的50年前的紗布口罩。五十年前紗布口罩循環利用韓國慶背著雙肩包,脖子上掛著單眼相機,手上還拿著一個卡片機,一看行頭就是攝影發燒友。戰疫展開展這天,他戴著藍色一次性口罩,目光如炬,聲如洪鐘,一點不像年過九旬的老人。
  • 從鳥嘴服到滅菌紗布口罩,抗疫「外掛」步步升級
    戰疫史話  口罩是目前距離老百姓最近的醫學防護工具。無論是面對呼吸系統疫病,還是「藍天保衛戰」,都離不開它。  「大敵」當前,口罩成為標配。此次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導致局部地區口罩一度脫銷,甚至出現少數不良商家哄抬物件的現象。人們對口罩價格、供給和各種防護性能指標的關心,勝過其作為醫學防護的用途。
  • 【在戰疫的日子裡寫詩】縮寫的戰疫日誌
    【在戰疫的日子裡寫詩】縮寫的戰疫日誌
  • OPPO品牌向湖北戰疫一線捐贈5萬隻N95口罩
    來源:金融界網站據卓爾公益基金會消息,2月13日,OPPO品牌通過卓爾公益基金會,向卓爾應急醫院、部分新冠肺炎救治定點醫院等湖北戰疫一線醫療機構捐贈5萬隻可進入紅區的N95口罩,支持湖北抗擊新冠肺炎疫情。
  • 戰疫史志訪談啟示錄|裘雲慶:中國經驗為義大利關上疫情「水龍頭」
    封面新聞記者 柳青戰疫關鍵詞抗疫國際合作截至2020年4月,新冠肺炎疫情已波及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戰疫人物裘雲慶第二批中國赴義大利抗疫醫療專家組組長、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常務副院長、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 口罩下的微笑 最美戰疫姿勢
    口罩下的微笑 最美戰疫姿勢 2020-12-25 09: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什麼是n95口罩?醫用防護口罩(N95口罩)多少錢哪裡能買到
    市面上常見的口罩可以分為醫用外科口罩、醫用防護口罩(N95口罩)和普通棉紗口罩。  其中醫用外科口罩一般有三層,從外到內分別是防水層、過濾層、舒適層,舒適層是一層紗布,佩戴時白色的紗布朝內,藍色的防水層朝外,有金屬片的一邊朝上,不要戴反,橡皮筋掛上雙耳後捏緊金屬片和鼻子貼合,撫平兩頰,使口罩和面部之間儘量不留縫隙,醫用外科口罩可以阻擋70%的病原菌。
  • 戰疫史志 全球戰疫志丨21世紀首次流感大流行 一張全球疫情防控的...
    回顧11年前的甲型H1N1流感暴發,自然界和人類之間模糊的平衡再次被突然打破。更需要警惕的是,病毒並沒有從此銷聲匿跡,它仍在提醒那場「戰疫」裡不應該忘卻的種種教訓:重視流感,及時就醫並接種疫苗。同時,回過頭來思考,2009年H1N1流感是世衛組織首次宣布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更像是一張向全球疫情防控提出的危機「考卷」。
  • 縮寫的戰疫日誌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朗誦:阿崢一場災難突襲千裡江陵扼住了新年的喧鬧猝不及防天地驚恐一副口罩>捲起獵獵雄風泱泱中華生生不息發起黎明前決勝的總攻一團烈火焚燒冠毒頑冥借問瘟君何往試看遍地火光熊熊一部史志縮寫庚子戰疫的壯烈痛徹炎黃後裔警醒英雄的讚歌千秋彪炳本文源自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 《瞭望》新聞周刊刊發文章:首都戰疫啟示錄
    新華社北京8月1日電 即將於8月3日出版的2020年第31期《瞭望》新聞周刊刊發記者李斌、王君璐採寫的文章《首都戰疫啟示錄》。摘要如下:7月20日零時起,北京市突發公共衛生應急響應級別由二級調整為三級,歷時近40天的再戰疫,取得階段性成果。
  • 一個口罩的誕生~
    為了阻止飛沫傳染,伍連德發明了一種物美價廉的雙層紗布口罩——「伍氏口罩」,並號召東北民眾佩戴。這種紗布口罩有效的降低了鼠疫桿菌在人際間的傳播效率,最終成為伍連德平復疫情的一大「利器」。(「伍式」紗布口罩)在之後的近100年裡,中國的醫院和民眾使用的口罩,其形態雖有改良,但都沒有脫離紗布口罩的範疇。然而,2003年SARS疫情出現,近千名醫護人員被感染,才讓我們認識到,除細菌之外,口罩還有另外一個敵人——病毒。
  • 大疫時間表:人類與瘟疫的抗爭史,也是科學與醫學的進步史
    從古至今,人類遭遇了無數的瘟疫,其中有些瘟疫特別嚴重,對人類後代的影響巨大的有:鼠疫、天花、流感、霍亂、瘧疾等。由瘟疫導致的死亡人數比戰爭、饑荒更多,不過人類總能贏得最後的勝利,因為人類手中有最強大、最有效的武器:科學方法和醫學技術。人類與瘟疫對抗的過程中,科學和醫學也在探索中不斷進步。
  • 戰疫眾生相:用王者榮耀的段位,區分戰疫能力
    戰疫進行時疫情期間不出,曾以為自己響應這個號召的肯定能力,無人能及:不出門的能力,按照王者榮耀的段位排法,我肯定是最強王者了。不就是戴口罩麼,多大點事?出門買菜,出門聊天,出門溜達,口罩確實沒忘帶,出門的次數不見少。以為口罩一帶,猶如練就了金剛不壞之身。確實積極響應了口罩的號召,可是,明知道戴口罩的本質是否定緊密接觸,戰疫能力一般,應付號召的能力,非同小可。
  • 「同呼吸共命運」效率源向海外客戶捐贈口罩,共同戰疫
    全球戰疫不分國界  2020年伊始,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給人民的生命安全帶來了極大的考驗。面對疫情,黨中央、國務院迅速應對,全國人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共同抗疫,堅決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
  • 高福進:人類抗疫視野下的口罩簡史
    而工業革命之後,人類生產的物質資源相對豐富,又促使口罩在誕生之後得到不斷的改進以及普遍使用,醫學進步和藥物研製則讓人類獲得更多防護手段及免疫能力,技術的進步通過抗疫手段的綜合運用,使得人類對傳染病的遏制變得更加快捷而有效。口罩發明的爭議及其演化歷程如果依據歷史文獻的記載,從衛生防護和防止汙染等方面看,我國是率先使用「口罩」的。
  • 戰疫故事|我是小小戰疫推送員
    一方面將防疫抗疫先進人物和典型事跡案例融入思政課教學;另一方面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教學,讓學生在中國戰疫的社會大課堂中觀察和思考。「書寫你的抗疫故事」是我本學期採取的實踐教學形式之一,學生是疫情親歷者、參與者、見證者,現在要成為記錄者、書寫者,用文字記述抗擊疫情期間的所見所聞。
  • 海外華人戰疫丨爸媽從國內寄來口罩
    海外華人戰疫丨爸媽從國內寄來口罩 在美國學習的留學生施同學決定呆在學校,爸媽擔心,給她寄來了口罩。
  • 面對疫情 豫北醫療器械用心製造每一隻口罩與「戰疫」同行
    12月6日晚上,這位女子就曾經到3家酒吧,這三家酒吧分布在不同的區!而趙某去的其中一家酒吧,就在成都理工附近!酒吧為空間密閉場所,一旦病毒傳播開,傳染鏈極其恐怖。這不免讓小編想起了,韓國最嚴重的1傳168集體感染,就是因為梨泰院夜店!學校防疫,更是重中之重,但凡有一例都可能引發嚴重集體感染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