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25
北京化工大學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教育部關於做好畢業生就業工作的有關要求,進一步明確在石油化工和材料領域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的戰略目標,大力推進就業與招生、教學、科研工作三結合,利用多種資源,著力拓展學生就業渠道,確保就業率穩定提高。
――推進以就業為導向的招生、教學、科研工作,強化「三個培養」。一是強化師生雙向實踐環節培養。強化教學實驗中心、學科實驗和專業實驗室三個實驗平臺和公共基礎實驗、學科基礎實驗、學科方向實驗和專業實習四個實踐模塊。建立新引進和從事實踐教學的教師必須到企業兼職工作一段時間的制度,提高教師的工程一線實踐能力;聘請企業專家和技術人員到學校兼職,實施校企聯合雙導師制。二是強化工程創新人才培養。注重對學生科學研究能力、工程實踐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全面訓練,開辦工程實驗班,對能力較強學生,採取面試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進行培養,實行本碩連讀,並可提前修讀研究生課程,在本科畢業環節就可跟隨導師和研究生接觸企業工程實際課題研究,研究生畢業後即到企業就業。三是強化訂單培養。在化工、材料、機電、信息等強勢學科試辦訂單式培養的工程人才班,選拔願意到大企業就業,成為工程型人才的優秀學生,制定專門的培養計劃,實施優秀師資、優秀課程和優秀教材、校企雙導師制培養。學生在三、四年級與大企業籤定訂單式培養協議,畢業後企業優先錄用。
――依託大化工科研優勢,推進「兩個計劃」。即推進就業實習計劃。學校充分利用已經建立的校外79個固定實習基地和校內10個與產業集團聯合的材料、機械等實習基地;進一步發展已掛牌的19個校外人才培養基地,加強與企業的合作,提高教師和學生的實踐能力。學校積極推進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計劃,與企業合作培養工程類研究生,學生在完成課程階段之後到企業和工程技術部門從事工程項目研究,調整應用型研究生的評價標準,聘請企業導師聯合培養研究生,編寫符合工程技術實際操作的專業課程教材,使這部分研究生成為企業「用得上、留得住、起作用」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同時,學校依託大化工學科理論基礎厚實和科技成果轉化程度高的優勢,密切與企業合作,促進人才培養與就業質量。學校設立的常州先進材料研究院,通過研發、放大和推廣一條龍,實現學校、企業和地方三方共贏,吸引了一大批學生在研究院工作,通過研究院培養的學生頗受企業歡迎。
――利用多種資源,積極拓展學生就業渠道。深化校企合作,提升信息服務水平。對每年接收學校畢業生最多的50家企業,進行重點跟蹤調研、重點招聘服務。積極引導畢業生面向國家重點企業就業。實施「十百千信息搜索機制」,建立就業信息搜索隊在相關行業及公司招聘網站挖掘有效信息,要求每位成員每天查找至少10條就業信息,每個學期至少召開100場專場招聘會,每個學年至少提供1000條有效就業信息。一是構建多行業性、多地域性就業新渠道。在原有的石油化工企業就業主渠道基礎上,廣泛開拓交通、煤炭、核電、能源、國防、環境等就業新領域、新市場。鼓勵畢業生到區域經濟的重點行業、領域就業。組織專人赴內蒙古、廣東、河南等重化工業比較集中的省市,與當地相關單位建立協作關係,構建多元化的就業市場開拓模式。組織召開區域性的聯合招聘會。二是拓展校友資源內涵。充分發揮校友事跡的示範教育作用,藉助校友資源幫扶學生就業。利用校友在社會影響和行業內的集團優勢,幫助推薦畢業生。據統計,通過校友推薦成功就業的學生已佔目前同期就業人數近1/3。
――積極強化就業指導和就業幫扶。推進「三結合」,創新就業指導模式。通過內外結合、校院結合、點面結合進一步細化、深化、強化就業指導。在開設就業指導課的基礎上注重吸收校外優秀就業指導資源;在工作中注重發揮學院就業指導方面的優勢;在指導中重視對學生進行分類指導。一是開展「三到位」,豐富就業指導內容。通過引導到位、指導到位、輔導到位對學校不同群體進行分類指導,引導學生注重面向基層、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面向主體行業。以「青春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閃光」為主題,深入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對重點群體做到重點指導、重點輔導。二是開展「春風送暖工程」,建立困難群體幫扶機制。主要包括心理引導、勤工助學、優先推薦、面試指導四個環節。通過心理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就業觀;鼓勵學生參加勤工助學活動,解決經濟難題,樹立自尊自強自信的人生態度;學校對困難群體優先提供就業信息及推薦就業崗位,積極開展面試技巧、面試禮儀等培訓,幫助學生逐步提高就業競爭力。
(責任編輯 薛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