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和智聯招聘組成的「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課題組發布了《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研究報告》(下稱《報告》)。
報告顯示
今年需要就業的大學生有705萬,「大學生已成為我國規模最大的首次就業群體」。
據山西省教育廳提供的數據
2020年我省應屆高校畢業生達到23.3萬,成為近年來畢業人數最多的一屆。受突發新冠肺炎疫情和經濟增長放緩等多種因素疊加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進一步加大。
根據《報告》
到今年6月,「仍有26.3%的2020屆應屆畢業生在求職」。這意味著,大學生就業,即將面臨「雙屆疊加」的局面。什麼樣的畢業生就業困難?就業困難的原因是什麼?為促進畢業生就業,我省出臺了哪些政策和辦法……8月19日,山西晚報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超四分之一應屆畢業生就業困難
中北大學的應屆畢業生張雅茹考研失利後開始找工作。從參加線上雙選會到現在通過線下求職,她始終沒有和任何一家單位籤約。「感覺高不成、低不就的」,她嘆了口氣說,「如果秋招還沒有合適的崗位,我打算二戰考研。」張雅茹並非個例。《報告》顯示,直到今年6月,仍有超過1/4(26.3%)的2020屆畢業生在智聯招聘上投遞簡歷,這部分畢業生被稱為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仍在求職的畢業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類人群的就業難易程度。
在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中,大專學歷就業最為困難。而從就業困難大學生專業分布來看,會計專業仍在求職的大學生中規模最大,佔比達到11.8%,其次是信息技術與信息系統(8.1%)、計算機科學(7.0%)專業,法律專業佔比也達到1.7%。這些專業本屬於「熱門」專業,但大專學歷和一般院校背景的畢業生佔這四個專業就業困難群體的近六成,其在專業質量上沒有達到用人單位的標準。
除了因疫情衝擊導致的總量供需矛盾之外,用人單位的崗位需求和大學生的能力與期望之間的結構性錯配,是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是學歷要求與學歷結構錯配。太原人才大市場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太原市發布的崗位中,約38.3%的崗位對學歷無要求;約18.6%的崗位要求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而這一比重遠遠低於本科畢業生在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中的比重(65.6%)。由於崗位的學歷要求和職業薪酬掛鈎,當前大多數就業崗位對本科及以上學歷畢業生的吸引力不足,增加了高學歷者的就業難度。
另一方面是企業性質與就業偏好錯配。當前民營企業為大學畢業生提供了65.8%的崗位需求,但6月份只有27.8%的大學生簡歷投遞到民營企業。相反,國企、外企和上市公司分別只提供了5.4%、5.2%和6.8%的大學生崗位需求,但投遞到這三類企業的大學生簡歷比重分別達到13.8%、16.3%和11.3%。大學畢業生對不同性質企業有如此大的就業偏好差異,成了大學生就業市場上最大的一類供需錯配。
我省進一步拓寬畢業生就業渠道
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8月初,山西省人社廳發出致山西省2020屆高校畢業生的一封信。根據畢業生面臨的不同情況,省人社廳給出了相關建議。比如,落實就業單位的,該如何遷移戶口、轉移檔案;正在求職的,應選擇哪些渠道,主動防範就業陷阱;打算創業的,可參加技能提升行動、申請個人創業擔保貸款……
為拓寬畢業生就業渠道,我省還擴大公務員、特崗教師等公共崗位的招聘需求——
儘管由於客觀原因,部分招考調整了計劃,但不難看出我省多部門為保障畢業生就業開足馬力。
8月19日,省人力資源市場召開了專門針對高校畢業生的省本級就業見習對接會,包括山西省檔案館等在內的29家用人單位,為畢業生提供了上千個就業見習崗位。
當前,包括山西省人力資源市場、太原市人才大市場在內的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每月都會開設畢業生專場招聘會,進一步拓寬畢業生就業渠道。
編輯:任姝杉
來源:山西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