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與變量,美國主流媒體「挺希倒特」背後

2020-12-16 網易財經

(原標題:傳統與變量,美國主流媒體「挺希倒特」背後)

新華社北京11月4日新媒體專電(記者孫浩) 盤點2016年最吸引媒體和受眾的新聞,美國總統選舉肯定上榜。從政治、經濟到娛樂、八卦,與大選有關的真真假假從頭至尾不斷轟炸著美國乃至全球的眼球和神經。

講真,怎麼感覺有這麼多人圍觀美國大選?既出於候選人的知名度、話題性、爭議性乃至娛樂性,源自美國的權重性和美國社會的深層次問題,也要拜陣容龐大、高度發達、掌握強大話語權的美國媒體所賜。

更耐人尋味的是,當陣營分立的傳統遇上川普這個「變量」,一眾主流媒體也迅速成為大選風暴一枚重要的「風向標」。

【選邊站隊乃傳統】

10月31日,誕生於英國、定位於全球的《金融時報》成為最新發表社論支持希拉蕊的主流紙媒——在大選投票日前一周,在聯邦調查局宣布重啟希拉蕊「郵件門」調查之後。轉眼看看美國主流媒體,與這家友邦百年老報持有相似立場的陣容空前壯大。

且看紙媒方面:截至10月初,在美國發行量前100名的報紙中,50餘家表態支持希拉蕊,一家表態反對川普,兩家支持自由黨總統候選人加裡·詹森,只有《拉斯維加斯評論報》表態支持川普,其他未表態或表態兩者皆不支持。

  10月9日,在美國密蘇裡州聖路易斯的華盛頓大學,希拉蕊和川普之間第二場電視辯論,各路記者在新聞中心觀看辯論直播。 (新華社記者王迎攝)

從政治傾向的傳統來看,在發達的美國媒體大軍之中,具有自由派傾向的媒體佔了大多數,民主黨支持者盤踞的可不僅僅是新聞界的「半壁江山」。這也不是什麼新現象。

一家媒體主要受眾的政治傾向就很能說明問題。據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2014年的研究結果,在一條從「左」至「右」的橫軸上,從紙媒大戶《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到後起之秀網絡媒體《赫芬頓郵報》、Politico新聞網,再到NBC、ABC、CBS、CNN等廣播電視網和有線電視臺以及MSNBC這個人稱「最自由派」的電視臺,密密麻麻分布在傾向於自由派的橫軸左側,而只有老牌媒體福克斯新聞臺、網絡新秀Blaze等幾家媒體分布在傾向於保守派的橫軸右側。

這種政治傾向格局構築了今年主流媒體看似「一邊倒」支持希拉蕊、反對川普的「底色」。

  9月5日,在飛往美國伊利諾州莫林市的飛機上,希拉蕊會見記者。希拉蕊和川普當天分別邀請媒體記者登上各自私人飛機,在空中召開新聞發布會。(新華/美聯)

最旗幟鮮明的站隊動作就是通過社論表態背書某位候選人。以大報為例,縱然社評部與新聞部分開運營——遇上有「實錘」的醜聞該報還得報,但社論仍代表著自家媒體在輿論風暴中的立場。

比如,在希拉蕊對陣川普的兩黨對決階段,《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分別於9月底和10月中旬發表社論為希拉蕊背書。前者稱之所以選擇希拉蕊乃是因為其「才智、經驗、剛強、勇氣」,後者開篇就直言「希拉蕊有潛力成為傑出總統,我們毫不猶豫支持她」。言辭可都毫不含糊。

【面對「川普變量」

從今年特色而言,「川普現象」可以說重新定義了大選的方方面面,包括媒體層面。就數量而言,說川普是最招美國主流媒體反感的總統候選人也並不為過。

政治立場中間稍偏左、34年來從未通過社論選邊站隊的全美發行量第一大報《今日美國報》此番也按捺不住,通過社論批評川普「不適合做總統」,還稱其為「蠱惑民心的危險政客」,「無論怎麼投票,就是不要選唐納·川普」。

儘管這家報紙沒有直接背書希拉蕊,但其解釋頗具代表性——兩害相權至少莫取其重。

「江湖地位」較高的《大西洋月刊》半個多世紀以來首次、發行160年來第三次在一場總統選舉中表態站隊,選擇的背書對象是希拉蕊,而社論標題卻是《反對唐納·川普》。

《金融時報》則在其背書表態中則寫道,儘管希拉蕊「不被大多數選民信賴」,「但她明顯比每天都在展示著自己傲慢、分裂性、粗鄙的川普更能勝任」。

川普11月1日在競選造勢活動中,被媒體所拍攝。(新華社/法新)

令川普陣營「親者哭、仇者笑」的是,《亞利桑那共和報》《辛辛那提問詢報》《達拉斯晨報》等保守派傾向的地方大報,這一次也鮮有地背叛傳統,在兩黨對決階段倒戈支持希拉蕊。讓他們做出這一可能得罪各自固有讀者群體決定的主要原因恐怕還是川普本人的個人風格和競選定位。

媒體偏幫希拉蕊、媒體迫害我、他們合起夥來操縱大選……從競選活動、接受訪問到推特帳戶,川普本人、親友團及競選團隊一遍又一遍重複著這些抱怨,越近終點,喊得越多。

這中間,既有說辭,也有真情;既有新聞界以自由派居多之故,也有川普個人風格所致。今年負面選戰之中,醜聞、謠言、陰謀論、汙言穢語層出不窮,而川普這一邊可謂「貢獻良多」。

據皮尤研究中心10月中旬一項民調結果,針對今年候選人無禮言論特別多的現象,有60%受訪登記選民認為媒體還是應重點報導——內心戲或許是,候選人的真面目總得知道吧?

但有意思的是,川普支持者中,倒是僅有49%認為媒體應重點報導無禮言論,另有53%認為川普的媒體曝光率過高。

看來任誰都明白,關注度不等於支持率。

【媒體公信力受牽連】

選戰甚囂塵上,報導不追也不行。但民眾對政治的反感和對負面新聞的「審醜疲勞」,立即反映到對媒體的觀感上。

據民調機構蓋洛普公司9月中旬發布的調查結果,今年僅有32%受訪美國民眾表示對媒體「非常」或「比較」信任,這一比例刷新歷史低點,比上一年下降了8個百分點。

  9月26日,在美國紐約州霍夫斯特拉大學,希拉蕊與川普之間首場電視辯論,攝像師和攝影記者正在拍攝。(新華社記者秦朗攝)

就數據而言,今年拉低比例的最大原因就是僅有14%受訪共和黨支持者信任媒體,比去年銳降18個百分點——他們的感受,也從另一個側面佐證了媒體的傾向性。反觀民主黨支持者,51%信任媒體;獨立選民中,30%信任媒體。

自蓋洛普公司1972年首度展開這項調查以來,主流媒體的公信力整體一直呈下降趨勢;自1997年每年例行展開這項調查以來,2005年前基本上在50%至55%之間浮動,2005年後均在40%至50%之間浮動。

但值得關注的一個趨勢是,每逢大選年,主流媒體的公信力都會進一步下跌,隨後再小有回升。

【社交媒體另一番光景】

當然,若把目光投向網絡空間、社交媒體,會立即發現一片與主流媒體如此不同的戰場。

如果說所謂「川普主義」在大嘴狂言的瓶子裡裝進反建制路線、反全球化主義、種族主義、民粹主義等內容而招致主流媒體反感,他通過同樣旗幟所召喚出巨大的「憤怒力量」不僅幫助其贏得黨內預選,至今仍在社交媒體上有著不可小覷的活躍度。

這種力量能否將川普送進白宮,11月8日投票之日見分曉。而倘若希拉蕊如願成為美國首位女總統,她又將如何面對這種力量?恐怕還要四年才有答案。(完)

(原標題:傳統與變量,美國主流媒體「挺希倒特」背後)

本文來源:新華社新媒體專線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解密美國主流媒體如何操控這次大選?
    2020年美國大選以來,CNN等美國主流媒體可謂出盡風頭,招數不斷,方法百變,有人對其進行了總結,認為這是美國主流媒體在輿論陣地上發動的一場特殊攻勢,大致上有五個步驟,姑且把它叫做「輿論奪權五部曲」。這五部曲,如果把每個步驟的英文名稱的第一個字母拿出來,放在一起,就變成一個「3DCR」模式。
  • 自媒體時代主流媒體意識形態傳播方式的兩個轉變
    主流媒體意識形態傳播方式鑑於前一變化應實現從獨白式宣傳到對話式交流的轉變,鑑於後一變化應實現從高語境傳播向低語境傳播的轉變。這有利於鞏固官方輿論場優勢話語權,推動主流意識形態對民間輿論場的引領。 【關鍵詞】主流媒體;意識形態;大眾化;感性化;對話式交流;低語境傳播 移動數字媒體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國輿論生態複雜多變。
  • 劉燦國:傳統主流媒體受衝擊,「僧多粥少」是根本原因|2020中國經濟...
    ,此次峰會的主題為「脫貧:媒體、企業的溫度和力量」。對於媒體行業的現狀,劉燦國指出,目前媒體行業的主流媒體人正面臨著工資銳減的困境。究其原因,他認為,時代更迭,新媒體時代來臨,給傳統主流媒體帶來了衝擊。媒體行業的「僧多粥少」是不可忽視的根本性原因,「粥即指經營來源,目前很多企業開發了自己的自媒體,所以粥少了。
  • 傳統媒體的「精英主義」該收一收了
    ——本文系紅網第三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這一個月接連爆發了不少輿情事件,從江歌案到紅黃藍幼兒園虐童案,各大主流媒體紛紛跟進報導,發揮了應有的輿論導向作用。在慶幸主流媒體的報導速度跟上了網際網路節奏之餘,筆者也不免擔心,媒體或許正在形成一種武斷式的「一旦發生重大輿情事件就先入為主判斷公眾缺乏理性」的報導框架。誠然,在過去的輿情事件中,譬如江歌案,輿論對當事人劉鑫確實進行了堪稱非理性的壓制和譴責,公眾視野內少有關於她本人的發聲和媒體報導,一邊倒的口誅筆伐,說是網絡暴力也並不為過。
  • 「伊朗核彈之父」遇害的背後,隱藏著美國的「傳統」做派
    雖然可能很難找出殺死法赫裡扎德的人,但是刺殺者背後的勢力並不難猜。暗殺科學家,直接或間接讓某一個國家的科研項目無法繼續下去是以色列和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的「傳統」做派。「伊朗核彈之父」「伊朗核彈之父」法赫裡扎德,是20世紀以來伊朗最著名的核科學家之一。
  • 美國聖地牙哥華文網:多家主流媒體報導華人募捐
    美國聖地牙哥華文網:多家主流媒體報導華人募捐
  • 紐約州長被前助手指控性騷擾多年,美國主流媒體的態度卻很曖昧?
    日前,美國紐約州民主黨籍州長安德魯·科莫被前助手林賽·博伊蘭(Lindsey Boylan)指控性騷擾多年,美國主流媒體的態度卻很曖昧,美國主流媒體基本忽視了博伊蘭對科莫的性騷擾指控。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微軟全國廣播公司新聞網(MSNBC)、美國全國廣播公司新聞網(ABC)、美國廣播公司新聞網(NBC)和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新聞網(CBS),都跳過了前助手對這位自由派媒體寵兒的「令人震驚」的指控。
  • 話題:劉燦國:傳統主流媒體受衝擊 「僧多粥少」是根本原因|2020...
    話題:劉燦國:傳統主流媒體受衝擊 「僧多粥少」是根本原因|2020中國經濟媒體高層峰會   12月4日,由中國經濟傳媒協會、《華夏時報》聯合主辦的第十三屆(2020)中國經濟媒體高層峰會在京舉行,此次峰會的主題為「脫貧:媒體、企業的溫度和力量」。
  • 主流媒體關注DotA2 美國NBC電視臺報導TI2盛況
    主流媒體關注DotA2 美國NBC電視臺報導TI2盛況   西雅圖第二屆DOTA2國際邀請賽已經於9月3日完美落幕,這次賽事不僅得到了眾多電子競技網絡媒體的爭相報導,也引起了各大電視媒體的興趣。在CCTV報導了iG奪冠之後,美國三大商業廣播電視公司之一的NBC也報導了TI2的盛況!
  • 川普被美國主流社交媒體「封殺」,你怎麼看?
    隨後,Facebook、Instagram、推特、YouTube等主流社交媒體陸續對川普的帳號採取了限制或關停的措施,認為川普利用社交平臺煽動了此次暴亂,並可能繼續煽動暴力行為。對此,支持者認為這一措施「來得太遲」,反對者則稱這意味著「言論自由已死」。
  • ...雖然美國總統大選的正式結果將在12月公布,但美國主流媒體已經...
    【盤中回顧】11月20日亞市盤中要點回顧:拜登:不排除起訴川普政府 喬治亞州重新計票確認拜登勝選1.據俄羅斯衛星網11月20日報導,雖然美國總統大選的正式結果將在12月公布,但美國主流媒體已經預測拜登將入主白宮。川普的競選團隊仍在抗議,聲稱存在「選舉舞弊」。
  • 美國的四大社交平臺,透視美國自媒體現狀
    然而說到美國的自媒體,和我們國內的有所差異,美國的自媒體發展經歷了從博客時代的遍地開花,到facekbook和推特的迅猛發展,資本市場的不斷進入,當年的自媒體紛紛入局,已經不再是一個人的戰鬥,如果發展成代替傳統新聞媒體的新型力量。
  • 媒體融合,到底「融」什麼?
    媒體融合是有效整合新技術、新媒體的手段,讓新興媒體中的變量成長為提高傳播效率、傳播主流思想的增量。新故相推,日生不滯。當前,媒體需要轉換新視角、實現深轉型以應對瞬息萬變,唯有如此才能創造和傳播好人民的藝術。當今時代的媒體融合是科技的融合、內容的融合、人的整合及媒介機構整合的大勢所趨。
  • 雙傳學: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主流媒體擔當
    因此,主流媒體必須統籌把握好「舉旗幟」所包含的「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兩方面內涵。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前提是堅持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被譽為「偉大的認識工具」。恩格斯指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
  • 傳媒觀察:傳統媒體莫當網媒跟屁蟲
    當地時間10月18日,美國《新聞周刊》宣布,將在年底把紙刊和網絡雜誌《野獸日報》合併,推出全數位化的《全球新聞周刊》並裁員,從而結束這家雜誌為期80年的紙版發行史。又一家紙媒「關張」,新媒體的擁躉們歡欣鼓舞,彈冠相慶,傳統媒體則如喪考妣。
  • 《主播說聯播》:主流媒體新聞語態的新變革
    一、語態變革:主流媒體引導輿論的創新之舉 新聞語態是新聞報導的話語方式,即採用什麼語氣、態度和形式來報導①。新聞語態決定著傳播效果,也決定著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效果。後真相時代,主流媒體的公信力下降,輿論引導效果不佳,主要表現為與新技術融合不夠,輿論引導渠道不暢,內容對公眾缺乏吸引力。
  • 重大喜訊:又一英文主流媒體公開道歉
    今天英文主流媒體《每日郵報》澳洲版在周末版頭版為抹黑華商抗疫慈善活動向袁祖文主席公開道歉! 《每日郵報》(英語:Daily Mail),是總部在英國的老牌報刊,於1896年首次印刷發行,這是英國的第二大報章。
  • 復旦大學教授李良榮:不要藐視傳統媒體
    但你們也會看到,各種各樣奇談怪論,形形色色的古怪行為都可以在網上找到同夥、知音、追隨者。於是,在網上,各種各樣思潮泛濫,各種各樣亞文化流行,無數小團體在微信中匯聚,大家都躲在信息蠶繭裡抱團取暖,主流價值觀、主流文化、主流意識形態反而式微,在支離破碎的社會裡很難有社會共識,在網上爭吵不休,罵聲不斷。我想強調的是,不要藐視傳統媒體。
  • 傳統媒體如何面對新媒體的衝擊
    傳統媒體的地位也因此受到了巨大的衝擊。傳統媒體未來如何,都將取決於傳統媒體採取什麼樣的應對方法。若想要保留自己的地位,需要審視自身的優劣勢,並及時找出應對措施。在這裡,我想主要談談廣播和網絡這兩種新老媒體。新媒體為何能在短時間實現快速增長滿足受眾者多樣化的心理與實際需求:相比傳統媒體,新媒體能夠極大滿足受眾多種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