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見到這樣的情景,一條街道過去,大多的飯店都少人駐足,只有其中一家人潮來往、座無虛席。此時你可能會說顧客的多少自有其道理,他們花了錢必然會選擇物美價廉的所在。
你這樣說也許沒錯,可是如果此時又過來一個人,即使他並不知道各飯店的好壞,但他仍然如你所想一般,寧願跟隨眾人去人多的飯店排隊,也不去別的無人問津的飯店就餐。
再比如,許多步入社會的青年漸漸放棄理想,開始執著於現實,而自覺胸懷大志的你,不甘心隨波逐流,依然堅持自我。可是除非你能及時採摘到勝利的果實,否則你遲早會被無數前僕後繼被同化的人所同化。到後來你也許會後悔自己當初的固執,羨慕起那些一開始就跟隨大眾腳步的人。
儘管兩個例子並不相同,第一個例子中的後來人幾乎是毫不猶豫地隨了大流,而第二個例子中那些不斷被同化的人,也許經過或多或少的掙扎才逐漸放棄原來的堅持,但他們殊途同歸,最終都匯入了大眾的潮流。
人為什麼會這麼甘願隨大流呢?讓我們用一個比喻來證明人們之所以如此的合理性。
人生的走向就像一條奔騰向前的大河,所有的人由於生存導向的必然性,最終都會順應趨勢,用最省力的方式隨著大河的方向向前奔跑。
這其中處於不同水位的人就如同享有不同資源的人群一樣,被各自的範圍包裹在其中。
然而人的向上的天性使得人總會渴望得到更好的位置。有些人因為運氣好,就像被石頭激起的浪花,輕易的擺脫了先前的束縛,進入到心儀的位置。
其他的人也在奮爭著,然而個人的力量是如此渺小,當他們企圖掙脫自己所處人群的限制時,就像逆流而行的小船,大多都在不斷的衝撞中傷痕累累,最終不得不放棄。
到最後成功越位的人是如此之少,而失敗的典型遍地都是。於是吸取教訓的後來人不但自己會死心塌地的故步自封,還會極力強迫其他不聽話的年輕人放棄自己的企圖。
這就是第二個例子中人們隨大流的原因。隨著這樣的例子越來越多,人們遇到類似的事便不再勞心費力的一一考證,於是乾脆只以人群而定,用眾人的選擇作為評判的依據。這就是第一個例子中後來的人之所以如此的緣由。
現在我們回頭再仔細看這兩個例子,便會發現他們的共同點:捨棄也許會有的小錯,選擇更可能正確的大對。
雖然兩個例子中後來人的隨大流也許會錯,但眾人的篩選其實已經保證了他們隨大流得到的好處大於其壞處。
假如不這樣,去就餐的人非要去一個人少的飯店,也許偶然間他會遇到一家被眾人忽略的合適地方,但在大多情況下他能找到的概率絕不會高,這樣一來他不僅會吃到不好的飯菜,也可能花更多的錢。
假如不這樣,每一個堅持理想的人,無論情況如何都堅持到底,那除了少數能成功的幾個人外,更多的人必將陷入尷尬的境地,陷入貧苦的深淵。
於是在紛繁複雜的人世中,負責判斷一切的大腦便會根據歷來的經驗,適當的減輕大腦的壓力,依據眾人的反應作為自己選擇的依據,而將自己的精力放在其他更需要的地方。
這就是大腦的生存哲學,也是我們人類的生存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