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天問》之「科學史意義」

2020-12-13 科學網

 

屈原的《天問》,不僅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枝奇葩,也是中國科學史上的一枝奇葩。《天問》除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文獻價值外,其在科學史上的獨一無二的開山意義,也應引起科學史家高度的關注。

 

科學美文第一篇

 

《天問》是屈原《離騷》之外的又一首重要長詩,詩人一口氣提出了170多個問題,通篇全用詰問語氣,營造出一種濃鬱的探索性氛圍,被後人譽為曠古奇文。顯然,人們審視《天問》的第一視野是文學的,假如轉換為科學視野,我們還將會發現其別有洞天:這就是文本承載的科學信息與科學精神,堪稱科學美文第一篇。

 

先秦諸子中,也不乏閃爍著縷縷理性之光的科學美文,如管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等,但都是零散的、偶發性的;散見於長篇宏論之中,且多駐足在政論層面上。而《天問》卻是一個例外,它的科學精神、理性之光,集中在一首可以大大激發人們閱讀欲的長詩裡,凸現了詩人對宇宙、自然、社會、人生未知領域的探索意識,堪稱是一篇「詩性探索專論」。這在先秦詩文園地裡是絕無僅有的,既具詩的審美愉悅性,又兼豐厚的科學認知價值,故稱其為科學美文的發軔之作當之無愧。難能可貴的是,詩人在此篇中,不僅體現了自覺的科學意識,且用富有節奏感、韻律美的韻文,把它抒寫出來;對讀者的眼球、耳膜、大腦皮層都形成了巨大的衝擊力,思之有理,誦之有韻,敘之有序,因而當時就為楚人所津津樂道,在楚人閱讀群中生成了巨大的影響;於是楚人哀惜屈原,因共論述,口口相傳,詩以人名,於是就演繹為千古流芳的傳世佳作。

 

理性覺醒第一人

 

原生態思維有兩種:科學思維、神學思維。科學思維的核心,就是人的理性,其反面則是萬物有靈的神學思維。在對宇宙與人類生成這兩個「元」問題上,兩種思維,表現出兩種不同的認知走向:神學思維是以「神」為核心,而科學思維則是以「理性」為核心的;而屈原則是中華文明史上,自覺的理性覺醒第一人,他發出的第一聲理性的呼喊則是《天問》。《天問》就是問天,「天」是衍生這個世界的「原點」,「問」應該是發問與詰問。在至高無上的天的面前,詩人是一個頂天立地的、有思想的人,於是要「究天人之際」,即探究天地的生成、日月的運行、山川的排序、生命的繁衍、人事的更迭、歷史的演繹等。屈原沒有陷入神學思維的泥沼之中,「世人皆醉我獨醒」,他高昂著理性巨人的頭顱,在詰問著這個世界:「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日月安屬?列星安陳?」意為:那遠古開端的情況,是誰把它傳述下來的?上下天地還未形成,又根據什麼去考察?太陽月亮是怎樣懸掛在天上的?群星又如何羅列成這個樣子?這是關於宇宙之生成的思考和詰問。他不會接受現成的神學闡釋,他要用自己的雙眼去審視,用自己的大腦去思考,力圖從「實事」中去努力探求那個「是」,故屈原是在先秦渾渾噩噩的人群中理性覺醒的第一人。

 

開放思維的先行者

 

屈原理性思維之光,主要來自開放性時空思維的撞擊。屈原之思維,具有時空上無限的延展性。故他能不囿於成說,不拘於俗見,獨立思考,大膽獨到;尤其能從生成和傳播學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顯示出其科學思維的前瞻性與超人性。是啊!遠古之時,人類還沒產生,那麼有關於遠古的情形,是誰傳述下來的?同樣關於開天闢地的情景,又是怎樣考證出來的?天地混沌一片時,有誰能夠對天地有清晰的認知?日月運行,明明暗暗,又是誰在背後如此運作?這是屈原開放性時間觀念引發出的思考。開放性空間觀念,更加拓寬了其思維領域,增加了思考的厚重感。如:「圓者九重,孰營度之?」「八柱何當?東南何虧?」「隅隈多有?誰知其數?」「自明及晦,所行幾裡?」意為:天有九重,是誰這樣設計的?八根擎天柱豎在何方?大地的東南方為何傾塌?天邊有多少角落和彎曲?有誰能數清它們的數目?太陽從天明走到天黑,東西一趟要走多少裡?當然神話思維也是開放的,但那是神性的開放;屈原的開放思維卻是理性的。他的思維觸角甚至已延展到了北極:「日安不到,燭龍何照?」有不少學者認為,這裡的「燭龍」就是北極光,意為:太陽哪有照不到的地方,北極光所照又為何地?如上所述,屈原不僅已具有了無限的時空意識,且已具備了數位化思維的科學要素,屈原的確堪稱科學意義上的「先知先覺」,難怪他當時會有那樣清醒的政治頭腦,這與其開放性的思維是分不開的。

 

勇於求索的弄潮兒

 

在屈原光輝的篇章裡,最為人稱道的第一名句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科學的精神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永無止息的求索精神;屈原的一生就是勇於求索的一生,在政治上是這樣,在學術上更是這樣。而《天問》就集中體現了他這種求索精神。他對宇宙、天地的生成,在大膽的懷疑,孜孜不倦的探索;對生命的起源、歷史的演繹也概莫能外,如人們對聖母女媧敬若神明,他卻詰問說:「女媧有體,孰制匠之?」女媧繁衍了生命,但女媧人面蛇身的、獨特形體是誰打造成的?「女歧無合,夫焉取九子?」生育女神女歧沒有丈夫,9個兒子取自何方?按傳統的觀念,這是在褻瀆神靈;但屈原是一個敢於對靈魂探險的「弄潮兒」,他是在用人的理性眼光來解讀神的。對大自然的探索也是這樣,「角宿未旦,曜靈安藏?」當東方還沒有亮的時候,光輝的太陽在哪裡躲藏?「康回馮怒,地何以東南傾?」共工發怒用頭撞不周山,大地怎麼就向東南傾斜了?「東流不溢,孰知其故?」百川灌海,但海總不會溢出來,誰能知曉其中的緣故呢?屈原那種超前的理性思維幾與當代人相合。他不滿現狀,探求未知,敢於向神挑戰,向世俗挑戰,向權威挑戰,真可謂是2000多年前的學海弄潮兒!

 

獻身真理的殉道者

 

屈原不僅是一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且還是一個獻身真理的殉道者。歷史使人清醒,是豐厚的歷史文化,熔鑄了屈原冷靜的理性精神,《天問》就是一個絕好的詮釋。屈原從歷史的深處走來,「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這個「善」,就是他心裡執著追求的真理,甚至「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屈原就是一個為真理而獻身的、東方式的伽利略。與其說他是一個政治鬥爭失敗者,不如說他是一個科學理性主義失敗者。在政治上他主張「舉賢授能」、「修明法度」,這是民主與法制思想的萌芽;在外交上他主張「聯齊抗秦」、自強不息,這都是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思維為基礎,運籌出來的策略;而昏庸的楚王和一幫奸佞的近臣,沆瀣一氣,放逐屈原,以至於「黃鐘毀棄,瓦釜雷鳴」,使具有科學精神與正義感的屈原自沉汨羅,葬身魚腹。

 

可以說,屈原的悲劇,是正義的悲劇、真理的悲劇、科學的悲劇。《天問》集中體現了屈原大膽質疑、勇於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天問》應是中國科學史上的開山之作、不朽之作。

 

相關焦點

  • 屈原的《天問》是藝術還是神話?
    屈原寫出《天問》的時間不詳,但大致可從判斷在被放逐和流放的時間。王逸先生在《楚辭章句》裡有一段繪聲繪色的描述:「屈原放逐,憂心愁悴;彷徨山澤,經歷陵陸;嗟號昊 ,仰天嘆息。見楚有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圖畫天地、山川、神靈,琦瑋 ,及古賢聖物行事,周流罷倦,休息其下,仰見圖畫,因書其壁,呵而問之,以洩憤懣,舒瀉愁思。」屈原投向汨羅江那年六十二歲,終於走向了他生命的歸途。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將開啟7個月旅行 「天問」源自屈原長詩
    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據介紹,「天問一號」任務火星探測器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研製,發射升空後將經歷7個月左右的長途跋涉,突破5500萬至4億公裡的距離,到達火星並開展環繞和巡視探測。
  • 聚焦「神十一」|今天,我們回答屈原的"天問"
    天圓地方的天朝國度裡,屈原的《天問》穿越千年,仍在今日迴響。長吟短頌,曙色耿耿,現代天文學早已揭示了一個與古詩詞中日月模樣完全不同的宇宙。從前只能喟嘆「把酒問青天」的民族,終於可以一步登天了。腳踏實地,仰望星空,從第一艘神舟飛船升空,到「神五」載人發射,再到「神十一」即將「牽手」天宮二號,中國航天人一次次踏入太空,試圖回答兩千多年前詩人的天問,也試圖探尋宇宙與生命的奧秘。天上地下,上天下地。
  • 為什麼屈原奇文《天問》沒有以「問天」為標題?儘管這似乎更相關
    中國古代就有這樣一篇文章,文章內容雖不長,但堪稱巨著,絕對可以稱得上是前無古人的文學作品,他的名字是《天問》,作者是歷史上著名的屈的老丈夫屈原。《天問》是屈原寫的楚辭中的奇文,但很多人覺得奇怪的是,在屈原《天問》的內容中,所有的問題都是一些上古傳說中不太理解的奇怪事件和事件。例如,問一些關於自然事物的問題,然後關聯到一些諸如的神話或歷史傳說中。
  • 屈原有多牛?一首《天問》碾壓中國史上所有詩人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現在的共識是為了紀念楚國大詩人屈原才有的這個節日。屈原的身份雖然是一名政治家,在「楚辭」上的成就也相當大,「楚辭」成為詩中重要的一種藝術形式,屈原的功不可沒。關於屈原的詩,《離騷》大家最熟悉的,但另一首《天問》才是屈原的巔峰之作。因為這首詩,不僅僅具備文學上的「美」學,思想更是超出了「藝術」的範疇。只有結合現在的宇宙知識來感受這首詩,才能深刻理解屈原的偉大。
  • 屈原《天問》:問天問地問自然
    《楚辭章句》裡寫道:「《天問》者,屈原之所作也。何不言問天?天尊不可問,故曰天問也。」這個解釋,我不認同。《天問》第一部分從「曰遂古之初,誰傳道之?」開始到「羿焉彃日?烏焉解羽?」問宇宙間天地合和,此處用典之多,簡直眼花繚亂。
  • 湖科大吳廣平教授為青年學生講述屈原《離騷》的元典價值與範式意義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4月4日訊(通訊員 冼弘臻)4月2日下午,以「辭祖與辭聖——論屈原《離騷》的元典價值與範式意義」為主題的青馬講壇第八期第六講於湖南科技大學俱樂部舉行。全國優秀教師、該校人文學院教授吳廣平擔任主講人。
  • 先秦藝術詩人天才「屈原」引思宏編巨製楚辭《天問》
    導言:滿懷報國之忠,放逐憂慮憤懣之閒情,彷徨於川澤之間,遊蕩在平原丘陵之上,史前空曠之壁畫,引以思之,追以問之。天文地理歷史倫理。。。以詩人之情懷,以忠烈之追思,宏編巨製《天問》先秦 屈原曰: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 為何此次火星探測器名為「天問」?科學家:這和偉大詩人屈原有關
    4月24日時乃是中國航天日,在這個重要時刻科學家正式將火星探測器命名為天問一號,同時也意味著行星探測的命名將會按照「天問系列」來命名,同時也發布了行星探測任務的任務標誌,從圖片上我們可以看到,這個logo是由八道弧線組成的一個「c」字母(代表中國),八條橫線便意味著八顆行星,也意味著中國航天的八個目標,而此次目標星球是火星,所以在其下方便出現了火星的英文單詞Mars
  • 屈原管理區天問街道辦事處2020年度部門預算公開
    目錄第一部分 屈原管理區天問街道辦事處2020年部門預算說明一、部門基本概況(一)
  • 作文素材|辭賦之祖屈原
    作文中應用屈原的素材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子從長長的歷史甬道中走出,帶著一身正氣凜然,帶著滿腹詩書才華,然而個性的稜角在世故的社會中又何以保全?於是,為了皓皓之白,為了獨醒於世,屈子選擇了"悲壯"之路。在滔滔的汨羅江水中,他將自己洗刷地如此透徹清澄。
  • 天問一號探測器即將到達火星,目的是什麼,為啥叫天問
    宇宙探索與名字天問1號已經順利到達了預定位置,離火星不遠,明年可開始降落工作,不過在聊這個之前,我們先聊一聊我國對宇宙探索的取名規則,宇宙對我們而言是未知的,探索之前當然也得給它們命名。太陽系中一共有8大行星,包括地球在內,地球的名字是大家公認的,除此之外,離地球比較近的5顆行星分別被我們命名為金木水火土,很多朋友其實對這一直不太理解,因為在外國人的世界觀裡,當然是沒有金木水火土五行之說的,而上個世紀我們的宇宙探索還未啟程,很多的航天名詞都是直接翻譯,為什麼五個行星翻譯過來就變成了五行呢?
  • 「天問一號」被刷屏 你知道「天問」出自哪裡嗎?
    火星探測任務   Mars exploration mission   4月24日,國家航天局在2020年中國航天日線上啟動儀式上公布:中國行星探測任務(planetary exploration missions)被命名為「天問(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first Mars exploration
  • 《屈原》特種郵票在屈原故裡首發(圖)
    《屈原》特種郵票紀念封 王家滿 攝中新網宜昌6月18日電 (郭曉瑩 周華山)《屈原》特種郵票首發儀式6月18日在屈原故裡湖北秭歸縣舉行,這是繼1953年、1994年之後,屈原第三次登上新中國「方寸之地」。
  • 何所冬暖何所夏涼是什麼意思出自哪 屈原天問原文翻譯及賞析
    何所冬暖何所夏涼出處哪裡  「何所冬暖,何所夏涼」這句話出自屈原的《天問》。意思是:什麼地方冬天溫暖?什麼地方夏天涼爽?
  • 對屈原的仰望與理解
    《離騷》《天問》《哀郢》《懷沙》……一章章吟完,便投江自盡。屈子死了,楚國亡了。屈子之悲劇,真是一個最徹底的悲劇!屈子投江激起的這輪漣漪,漸洇漸大,化為中國文化史上一根最敏感的神經。     先秦諸子之文皆可視為文學作品,但文學是以寄生狀態存在。屈原標誌著中國文學自覺時代的到來。屈原帶著源自南方沃野的新鮮血液,猛然楔入華夏文明腹地。
  • 《科學史與教育》書評:感受科學史的力量
    歷史讓我們回望已逝的文明,能讓我們取之精華。科學史也有這樣的功用嗎?是的,在科學史的諸多功能中,教育方面的功能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項,用於教學目的的科學史有時甚至被稱為「應用科學史」。此外,書中還探討了科學史以及與之相關的科學哲學、科學社會學融入科學教育和對我國教育改革的現實意義,總結了科學史對基礎科學教育、人文教育、通識教育的作用,並分析了科學史專業教育的現狀、科學史的新發展及其對教育的影響。
  • 我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端午節有何意義?屈原能夠因此自信!
    吳王闔閭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相傳,屈原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詩篇。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 讓屈原的愛國精神永遠流傳下去
    韶關市朗誦協會朋友告訴我,在端午節朗誦會上朗誦我寫的《天問》一詩,讓我回憶起在屈原故裡參觀時的點點滴滴。這首詩是我在參觀了屈子祠後有感而作的,作為一名喜歡寫詩的人,沒有到過屈子祠,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到屈子祠,到汩羅江,去感受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在汩羅江邊吟詠《離騷》、《天問》、《九歌》,這是對屈原的最好懷念。  彈指又是端午時,湞武兩江又聞龍舟聲。
  • 屈原的投江自盡其實是經過長達十年之久的深思熟慮
    吃粽子是紀念屈原,另外我們了解屈原可能也就是通過他寫的主要作品《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他創作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與《詩經》並稱「風騷」,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那麼,屈原為什麼要投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