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考古學者將漢文化融入課程:成中日文化交流「橋梁」

2020-12-13 中國新聞網

圖為黃曉芬在土耳其做羅馬古道與秦直道比較研究。(資料圖) 鍾欣 攝

中新網甘肅張掖8月12日電 (艾慶龍)「紅河三角洲的交趾郡是漢唐帝國南邊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貿易中心,然而其文化面貌真相不明,成為東亞文明史上不解之謎。」利用假期來到中國的日本東亞大學大學院教授黃曉芬並未休息,她與中國考古專家學者交流著考古成果。她介紹說,文獻記載,漢武帝攻略南越國,劃分其領地設置嶺南九郡,其中交趾郡下設置10縣,人口總數達9萬餘戶,逾74萬百姓。

8月12日,正值「絲綢之路與秦漢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期間,黃曉芬以《從越南交趾郡治遺址的發掘成果看漢文化的傳播與東亞文化圈的形成》為題進行講解。

她梳理歷史文獻,結合7年4次考古調查和發掘成果,具體考證越南交趾郡所在位置,明確揭示羸築城的四期編年。同時對羸遺址的性質、城址規模、布局特徵、都市特色進行了詳細闡述。

1982年,西北大學歷史系畢業生黃曉芬選擇從事博物館管理工作,後赴日本京都大學繼續進修,在隨後的7年時間中,她完成了碩士、博士學業,先後在京都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等單位從事文化研究工作,2000年,在日本東亞大學大學院從事教育工作。

黃曉芬任教的日本東亞大學,目前尚未開設考古專業,她便在教授博物館學、亞洲文化、東西文化交流等10多科目知識時,選擇性將漢文化融入課程,帶領日本學生解讀中國文化。

「雖在日本生活工作,但身上留著是中國人的血液,力所能及做一名中國文化傳播者。」2004年,多方面因素,黃曉芬移民日本。一年四季除教授課程、奔赴各國現場現場考古外,返回中國,與考古專家、學者交流成果也成為她的習慣和必備「功課」。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使得學術界對絲綢之路研究的熱情空前高漲,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中國考古學會秦漢考古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原副所長白雲翔坦言,19世紀末,德國地質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中國》一書中提出「絲綢之路」命題後,「絲綢之路」逐漸成為國際學術界的一個研究領域。但是,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絲綢之路研究主要是史學界和考古學界關注的一個課題。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中國考古相關工作取得的新成果。黃曉芬告訴記者,想學習了解、鑽研中國文化的日本學生逐年增多。

「在外人看來,考古是一件寂寞的事。」黃曉芬認為,考古是以尋找和獲取古代人類社會的實物遺存,分析數據填補歷史空白,是一件有利於社會且愉快的事。(完)

相關焦點

  • 日本友人助力中日黃檗文化交流
    日本友人助力中日黃檗文化交流 2016-12-05 17:25:41會議還通過決定,聘請日中協會理事長白西紳一郎等日本友好人士出任該本顧問等職務,共同為中日黃檗文化交流貢獻力量。  日中協會是日本七大日中友好團體之一。理事長白西紳一郎多年來一直奔走於中日兩國之間,為促進中日兩國友好關係發展而不辭辛勞,至今已訪華500多次。  白西紳一郎致辭時說,日中兩國一衣帶水,要做世世代代友好的好鄰居、好夥伴。
  • 中日青年學生的對話:文化交流視角下的古代文化遺產
    2019年9月16日下午,由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與日本法政大學文學部史學科主辦,南京師範大學文博系承辦的「中日青年學生的對話:文化交流視角下的古代文化遺產」研討會在南京師範大學仙林校區敬文圖書館二樓西報告廳隆重舉辦。南京師範大學文博系及日本法政大學文學部史學科共八十餘名學生參加了本次研討會。
  • 將漢長安城遺址納入 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範圍
    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於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申遺成功足以說明這個遺址的重要性和寶貴作用。  全國政協委員袁靖是考古專家,他曾去漢長安城遺址考察過。他說,海昏侯墓的重要考古成果令人震撼。這些遺蹟和遺物從一個側面形象地反映了漢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和風俗。袁靖委員認為,通過看實物來認識和感受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與從書本上認知感受完全不同。
  • 《天平之甍》:日本人以小說筆法再現大唐,中日文化交流的藍圖
    《天平之甍》是日本作家井上靖,據奈良時代的著名文人淡海三船所著《唐大和上東徵傳》為藍本,以小說筆法寫成的一部文學作品。通過日本留學僧戒融、榮叡等赴唐邀聘名僧鑑真赴日傳教,及鑑真六渡日本傳播中國文化的動人歷史故事,藝術地再現了中日兩國悠久的文化交流史,成為當代日本文學名作之一。
  • 中日禪文化交流團一行到訪日本福建經濟文化促進會
    10日下午,以福建佛學院院長、福州開元寺方丈本性禪師為團長的「中華禪•海外行」中日禪文化交流團(以下簡稱「交流團」)到訪日本福建經濟文化促進會(以下簡稱「促進會」),受到促進會會長吳啟龍、副會長李雲書等人的熱情接待,雙方就助推中日民間友好和禪文化借鑑發展等議題進行交流座談。日本福建經濟文化促進會會長吳啟龍發言。
  • 日本中國文化交流協會慶成立60周年 回顧中日交流
    中國僑網5月5日電 據文化部網站消息,近日,日本中國文化交流協會舉行「成立60周年感謝與祝賀會」,中國駐日本大使程永華出席並致辭。日本中國文化交流協會會長黒井千次,副會長兼理事長池邊晉一郎,副會長篠田正浩、慄原小巻,以及日本國際貿易促進協會會長河野洋平等百餘名中日各界人士出席。駐日使館公使郭燕、友好交流處參贊汪婉、政治處參贊張社平等出席本次活動。
  • 中日共同傳承黃檗文化 推進文化交流和「海絲」合作
    鄭松波供圖 攝中新網福建福清12月15日電 (鄭松波)12月2日至15日,福建福清黃檗文化促進會組織的交流團赴日本參訪,這是該會今年的收官之行。今年來,福清黃檗文化促進會先後共12次赴日交流,是該會自2015年4月成立以來赴日交流最頻繁的一年。
  • 2019夏季 日本5日 | 在日本開啟一場深度文化交流之旅,從全新角度中重識日本
    --盧梭《愛彌兒》關於日中青少年研學交流,2018年是日中和平友好條約締結的40周年,在此之際,我們帶著子彈哥哥很好奇的小營員們第二年踏上日本,參加日中青少年文化交流大會,一同參與了第21屆中日青少年書畫音樂交流大會。
  • 2007年中日青年學生文化藝術交流大會在日本舉行
    新華社東京10月13日電(記者何德功 張華)由全日本中國留學生學友會舉辦的2007年中日青年學生文化藝術交流大會13日在富士山腳下的富士急樂園舉行,1000多名中國留學生和日本學生參加了交流活動。    中國駐日大使崔天凱發來賀詞,中國駐日使館公使銜參贊孫建明、日本外務省大臣官房參事官井出敬二出席了交流大會。
  • 中日青少年交流促進年 動漫文化合作再上新臺階
    中國網2月12日訊 據《日本新華僑報》報導,動漫作為中日青少年喜聞樂見的共同話題,始終擔任著交流橋梁的重要角色。2019年是中日青少年交流促進年,以動漫為主題的交流活動自然是少不了。就在春節前夕,為促進中日韓三國友好交流,「東亞文化之都• 2019豐島」文化活動拉開序幕。活動橫亙2019年全年,將會在2月1日至11月24日的10個月間舉辦100場活動。
  • 《航海王》特展:架起中日人文交流的橋梁
    作為中國和日本在文化領域重要交流活動之一,這場亮點多多的官方巡展,將成為武漢及周邊地區動漫和日本文化愛好者的盛宴。    作為風靡全球幾代人的現象級漫畫作品,《航海王》的作者尾田榮一郎先生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級漫畫大師。此次巡展具有極高水平的藝術價值,是中國內地首次迎來世界級漫畫大師官方展覽。
  • 《中日交流標準日本語》教材紀念首版發行20周年
    新華社北京6月25日電(記者 吳晶)發行20年、讀者逾千萬的《中日交流標準日本語》教材25日在京紀念首版發行20周年,中日各界人士一起回顧了它的歷史。    據介紹,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與日本光村圖書出版株式會社合作編寫的《中日交流標準日本語》教材自1988年出版以來,累計發行700萬套,讀者數量突破1000萬人。
  • 【天平智慧雲課堂】中日文化交流簡史(上)
    吳教授編寫了數萬字的《中日文化交流簡史》作為教材,並反覆修改潤色,其敬業精神令我們非常感動,感謝吳教授對我校工作的大力支持!      今天就讓我們跟著吳教授一起了解《中日文化交流簡史(上)》,原文如下:中日文化交流簡史序中國和日本有著2000年交流的歷史。對於日本而言,一衣帶水的中國是一個特殊的存在。對於中國而言,日本亦然。
  • 這位來自臺灣的姑娘在杭州致力於中日茶道文化交流
    在以本次特展為契機舉辦的中日茶文化交流會上,茶文化專家餘紀萱與活動參加者們分享了兩國茶道文化的特色,以歷史為切入點,紹了中日茶文化的淵源,以及兩國茶文化發展至今的歷史脈絡,並現場點茶邀請大家共同品嘗。餘紀萱(左一)分享了中日茶道文化特色邂逅茶道十餘載 結緣「日本茶道之源」大徑山1989年,餘紀萱出生於臺北,高中畢業後到日本求學,在京都大學完成研究生學業。
  • 日本興起中文熱 中日交流之橋越發堅實
    10月20日,在日本東京,人們在東京漢語角交流。 新華社發(姜雨岑攝)新華社東京10月21日電 通訊:日本興起中文熱 中日交流之橋越發堅實新華社記者郭丹「如今,中文不再僅僅是日本朋友個人的興趣愛好,而是關係到個人前途的重要本領。越來越多的日本大學開設了中文課程,民間中文教學也越來越活躍。
  • 電影,打動中日兩國民眾心靈的跨文化交流
    中日之間的電影交流,是兩國民眾跨文化的心靈交流,其影響深厚而長遠。」《人民中國》雜誌總編輯王眾一,近日在參加「第12屆SGRA中國論壇:中日電影交流的可能性」研討會上表示。  在研討會上,東京大學刈間文俊教授和《人民中國》雜誌總編輯王眾一共同回顧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兩國電影交流的歷史,暢談了中日兩國電影對兩國民眾的影響。
  • JAPAN NEXT第一站之中日文化交流節在北京舉行
    JAPAN NEXT第一站之中日文化交流節在北京舉行   日本政府  日本政府於3月16日在北京電影學院放映廳舉行了「中日文化交流節」,這是「JAPAN NEXT」今年中國活動的第一站。  此次「中日文化交流節」聚焦動漫,它是代表現代日本的流行文化元素。活動邀請了多位動漫界知名人士登臺演講,並與學習文化創意的學生們開展了熱烈的交流討論。活動當天吸引了800多人到場參與,使廣大中日人員實現了良好的交流互動。
  • 一場展示中日人文交流成果的盛會
    10月7日至8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南陽師範學院共同主辦的「中日人文對話——神話傳說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河南省南陽師範學院舉行,來自中日兩國的60餘位專家學者圍繞中日神話、神話與文化、兩國人文交流等話題展開了熱烈討論
  • 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國寶」特展 文物中見中日文化交流
    原標題: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國寶」特展  文物中的中日文化交流    古代中華文明圈留下的藝術品,很多都是質地脆弱的有機物,只有秋高氣爽的時候最利於保護,所以每年十月到十一月,是東亞地區的文物展覽季
  • 日本僑報社社長:要嚴把關出好書 為中日交流注入正能量
    日本僑報社社長張景子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周莉):在日本東京,有一家由一對華人夫婦創辦經營的出版社,它的名字叫做日本僑報社。日本僑報社主要出版活躍在日本的華人華僑學者、企業家、文化人以及為中國發展做出貢獻的日本政治家、各界友人的作品。